徐明方,黃榮東,周冬長
(惠陽三和醫院骨科,廣東惠州 516211)
髖臼后壁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損傷。隨著交通業、建筑業的迅猛發展,交通撞擊、墜落等事故引發的髖臼后壁骨折的患者越來越多,髖臼后壁骨折的發生率急速增長[1]。此外,髖臼后壁骨折還易與其他損傷合并,因而造成治療難度相對較大。目前,髖關節后側入路聯合重建鈦板治療,為該病的傳統治療方法。但該法需要結合患者的髖關節結構多次調整鈦板,導致鈦板容易發生金屬疲勞、螺釘方向固定、鈦板固定不牢等危險,進而影響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恢復。而利用3D打印技術結合數字化設計+定制做出的鎖定鈦板,可以在術前結合患者的髖關節3D模型調整鈦板形狀,以保證鈦板個性化,避免了術中過度調整鈦板,降低了患者手術創傷風險,進而達到改善髖關節固定的效果[2]。本文旨在探究3D打印技術輔助數字化設計+定制的鎖定鈦板治療髖臼后壁骨折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惠陽三和醫院2015年7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86例髖臼后壁骨折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3例)、觀察組(43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齡25~64歲,平均年齡(48.77±4.35)歲;致傷原因:跌倒19例、墜落12例、撞擊12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齡24~67歲,平均年齡(49.10±5.25)歲;致傷原因:跌倒21例、墜落11例、撞擊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惠陽三和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納入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骨科疾病診療指南》[3]的診斷標準并確診;②手術耐受性良好;③髖關節不穩定;④髖臼與股骨頭不匹配,骨折位移≥3 mm;⑤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血液系統疾病;②嚴重的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③合并惡性骨腫瘤者;④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⑤合并糖尿病、甲亢等內分泌疾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重建鈦板治療,術前準備:入院后,對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CT薄層掃描,然后進行三維重建,結合影像學資料制定手術方案,并對患者行皮牽引、消腫及對癥治療。手術方法:給予患者全身麻醉或腰硬聯合麻醉后,選取俯臥位,確定髖關節后側入路切口,逐層切開并查探骨折情況;結合術前預判、術中實際情況進行骨折復位,并以2 mm克氏針臨時固定;將預彎重建鈦板置入骨折段,若與骨折段解剖學結構貼合性不佳,則在C型臂X線透視下反復進行鈦板塑形直至貼合效果滿意,然后擰入螺釘固定,拔出克氏針;手術切口留置引流管,最后逐層縫合。術后處理:術后使用1次抗生素,常規抗凝;抬高患肢,24~48 h內結合實際情況拔除引流管,結合其康復情況實施鄰關節及肌肉收縮功能鍛煉;定期復查X線片。
觀察組患者給予3D打印結合數字化設計+定制的鎖定鈦板治療,術前準備:在對照組基礎上,對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數字化設計+定制鈦板的治療優勢,取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后,與廠家合作,將患者CT薄層掃描數據進行三維重建,數字化模擬出骨折形態,制作1∶1骨折模型;結合模型特征虛擬復位后,設計和定制3D數字化鎖定鈦板并進行高溫消毒。在患者傷后6~10 d開展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患者給予全身麻醉或腰硬聯合麻醉,選取俯臥位,確定髖關節后側入路切口,逐層切開并查探骨折情況;依據術前規劃將骨折段復位;復位良好后,用2 mm克氏針臨時固定,將定制鈦板依據術前模擬置入制定位置,并依據術前設計固定螺釘、拔出克氏針;手術切口留置引流管并常規縫合;若合并骨缺損,則通過人工骨、自體髂骨進行植骨治療,以C型臂X線透視確定骨折復位及內固定效果。術后處理:處理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及術中透視次數。②比較兩組髖關節功能,利用改良Merle D ' Aubigne &Postel髖關節評分系統進行評價[4],共計3項評價內容,包括疼痛、行走、活動范圍,總分18分為優秀,15~17分為良好,13~14分為可,<13分為差。優秀占比=優秀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者患者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術中透視次數少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對比 兩組患者均在術后隨訪6個月,觀察組患者髖關節功能評分優秀占比為65.12%,高于對照組患者的41.86%,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手術治療是髖臼后壁骨折的主要治療方式,但髖臼后壁骨折具有位置較深、解剖學結構較復雜、神經血管豐富等特點[5],會造成術前骨折類型判斷、術中復位的難度均相對較大。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CT三維重建技術可為手術治療提供更多的參考。然而,在實際手術治療中,骨折復位方向、骨折線判斷、重建鈦板植入位置、螺釘固定方向等的判斷均依賴于醫師的臨床經驗,為保證重建鈦板完全與骨折段貼合,需要在術中多次對鈦板的形狀進行調整。上述操作不僅增加了鈦板的金屬疲勞度,還對其固定穩定性造成影響。除此之外,由于螺釘孔方向固定且易進入關節,所以患者的痛苦會增加,從而影響治療效果。
3D打印技術結合數字化設計和定制的鎖定鈦板,主要治療優勢如下:①3D模型可以幫助醫生在術前充分了解患者的骨折形態,并模擬復位,減少術中不確定性[6];②利用一塊定制鈦板即可替代2~3塊重建鈦板,節省治療費用;③術中醫生無需對鈦板反復進行塑形,并通過鉆孔擰入螺釘固定,使得螺釘方向具有可控性,固定效果極佳;④術中操作更簡便,且術中可隨時參考模型,降低術中透視頻率,縮短手術時間,減小患者手術創傷,提高治療效果,且可以改善預后[7]。
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應用3D打印結合數字化設計的鎖定鈦板進行治療,與重建鈦板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顯著縮短,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及術中透視次數也比對照組患者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說明采用3D打印結合數字化設計可以縮短手術時間、簡化手術操作流程、提高手術效率且減小對患者的創傷;另外在隨訪中發現,觀察組患者髖關節優秀占比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采用3D打印結合數字化設計有利于患者的髖關節功能的恢復,遠期效果顯著。黃旭科等[8]的研究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在對髖臼后壁骨折患者髖關節后側入路手術治療中,與常規重建鈦板固定治療相比,應用3D打印技術輔助數字化設計治療,可改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及髖關節功能,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
表2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對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