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男
(南京市江寧醫(yī)院神經內科,江蘇南京 211199)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多見發(fā)生在中、老年群體的一組以基底核運動調節(jié)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神經系統(tǒng)疾病[1]。該病除了具有典型的隨意運動緩慢、姿勢平衡異常、靜止性震顫等臨床運動癥狀表現(xiàn)外,睡眠與感覺異常、認知功能障礙、精神神經癥狀以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非運動癥狀也是PD重要癥狀表現(xiàn)[2]。其中,PD合并抑郁臨床發(fā)生率不僅較高,而且是嚴重影響PD患者生活質量的一大非運動癥狀,合并抑郁會使PD患者運動癥狀加重,提高其睡眠障礙、認知功能損傷等非運動癥狀的發(fā)生風險[3]。隨著臨床神經影像技術手段的發(fā)展和應用,有研究探討了PD患者磁共振成像上腦白質病變的特點和臨床表征之間的相關性,由此證實全腦白質、部分腦葉或某既定大腦結構功能異常與PD抑郁發(fā)生相關[4]。本文基于以上前提背景,搜集符合研究的觀察對象,基于腦邊緣系統(tǒng)的白質微結構探索PD與抑郁發(fā)生的相關性,為臨床更全面地認識PD抑郁發(fā)生機制及診斷提供理論參考。
1.1 一般資料 篩選南京市江寧醫(yī)院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接診的符合研究條件的93例原發(fā)性帕金森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結合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5],將93例PD患者依照其有無合并抑郁及抑郁嚴重程度進行分組:①觀察1組患者48例,無抑郁,HAMD評分<8分,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齡39~72歲,平均年齡(55.8±6.2)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4.1±1.2)年。②觀察2組患者31例,輕度抑郁,HAMD評分≥8分且≤16分,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齡40~73歲;平均年齡(56.1±6.3)歲;病程2~9年,平均病程(5.2±1.6)年。③觀察3組患者14例,中重度抑郁,HAMD評分≥17分,其中男8例,女6例;年齡39~70歲,平均年齡(55.1±6.1)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1±1.4)年。PD抑郁發(fā)生率48.39%(45/93)。搜集同時間段在南京市江寧醫(yī)院體檢的100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對象,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57.1±6.5)歲。所有受試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南京市江寧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3個觀察組患者的納入標準:①與原發(fā)性帕金森病臨床診斷標準相符[6];②既往未接受過各形式的抗抑郁治療,如藥物、心理、電休克等;③近30 d無麻醉、鎮(zhèn)痛類藥物使用史。3個觀察組患者的排除標準:①繼發(fā)性PD,如藥物性、腦外傷、代謝異常性疾病等引起的PD;②患有精神性疾病,或既往有精神疾病史;③長期使用抗精神疾病藥物;④伴腫瘤、腦血管病等顱內器質性病變;⑤伴肝、腎、心、脾等臟器嚴重疾病。
1.2 方法 ①使用西門子3.0T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德國SIEMENS AG,型號:MAGNETOM Prisma 3.0T)對研究對象進行MRI檢查,序列平掃T1加權成像、T2加權成像、T2液體衰減翻轉恢復序列,排除有顱內其他器質性病變后,進行核磁共振彌散張力成像(DTI)掃描。②DTI掃描采用同一MRI儀器,掃描時,使用平面回波序列,和橫斷面平掃保持同一定位,對受試者頭部進行全面掃描,單次激勵,擴散敏感梯度方向設定為30個,b值分別取0 s/mm2、1 000 s/mm2;設定好掃描層厚、掃描層數(shù)及重復時間等檢查參數(shù)后,進行2次掃描。所得DTI圖像轉入工作站進行數(shù)據后處理,重建各研究對象的各向異性分數(shù)(FA)與平均彌散系數(shù)(ADC)圖,參照同一層面平掃序列,依據解剖結構手動勾勒左右兩側各感興趣區(qū)(ROI):杏仁核、丘腦背內側邊界、中腦被蓋、前扣帶束、顳葉內側、額葉眶部,測量各ROI的FA值,取平均值作為結果數(shù)據,F(xiàn)A值為水分子各向異性成分占整個彌散張量的比例,其變化范圍從0~1,0表示彌散不受限,對于非常規(guī)則的具有方向性的組織,則FA值>0。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2.0軟件,計量資料以(±s)的形式表示,多組樣本的均數(shù)比較使用方差分析,得出總體均數(shù)不全相同的統(tǒng)計學推斷結論后,進行兩兩比較(使用LSD-t檢驗或SNK-q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1組、2組及3組杏仁核(兩側)、中腦被蓋(左側)、額葉眶部(左側)FA值顯著降低,觀察2組、3組丘腦背內側(兩側)、前扣帶束(雙側)FA值亦顯著降低,觀察3組的顳葉內側(左側)、額葉眶部(右側)FA值亦顯著降低,組間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觀察1組比較,觀察2組丘腦背內側(左側)、前扣帶束(兩側)、額葉眶部(左側)FA值顯著降低,組間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觀察1組、觀察2組比較,觀察3組丘腦背內側(左側)、前扣帶束(左側)、額葉眶部(左側)FA值顯著降低,組間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抑郁是PD患者高發(fā)的神經癥狀,經常貫穿于PD病程始終,PD合并抑郁的發(fā)生一方面會加重PD患者認知功能、運動功能障礙,另一方面也會促進病情進展、有礙于療效獲得[7]。胡達等[8]的研究報道,PD患者在黑質、殼核峽部、尾狀核頭部等區(qū)域的白質FA值較正常對照組顯著降低,認為疾病發(fā)生早期時,上述部位就已經有嚴重損害發(fā)生。鄧兵梅等[9]研究分析中提示PD患者全腦白質纖維結構FA值均較健康者低。
表1 觀察組各組及對照組對象各ROI的FA值差異對比(±s)
表1 觀察組各組及對照組對象各ROI的FA值差異對比(±s)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與觀察1組比較,2)P<0.05;與觀察1組、2組比較,3)P<0.05。
?
本研究中,對93例PD患者及100例健康體檢者腦邊緣系統(tǒng)白質微結構進行DTI檢查,并通過相關數(shù)據統(tǒng)計,結果提示:PD患者兩側杏仁核、左側中腦被蓋、左側額葉眶部等各ROI區(qū)FA值皆較健康者有顯著降低(P<0.05)。這與其他學者的研究報道相符[10-11],說明病癥初期時PD患者即發(fā)生了基底節(jié)區(qū)之外的白質微結構損傷。另外,本文通過進一步比較不同抑郁程度PD患者腦邊緣系統(tǒng)白質微結構的異常變化,發(fā)現(xiàn)和輕度抑郁患者相比,中重度抑郁患者丘腦背內側(左側)、前扣帶束(左側)、額葉眶部(左側)FA值更低,由此提示:隨著抑郁病情的嚴重,以上區(qū)域FA值愈漸降低,提示通過對上述區(qū)域白質微結構FA值變化的跟蹤和評估,可用以監(jiān)測PD抑郁嚴重程度。
綜上所述,PD抑郁患者腦邊緣系統(tǒng)皆有白質微結構異常變化,同時與PD抑郁嚴重程度密切相關,表現(xiàn)為PD早期患者即存在廣泛腦白質纖維結構變化,且隨著病程的進展更為顯著,提示或可通過DTI評價PD患者的腦白質微結構改變情況,并以此作為疾病早期診斷與病情監(jiān)測的借鑒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