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越山
“自貿試驗區作為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已累計在國家層面推出278項制度創新成果,充分發揮了改革開放‘試驗田的作用,成為推動我國不斷加強國際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智庫中心主任任曉剛研究員面對《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的專訪時這樣說。作為科技創新全球合作模式的我國自貿區建設,可謂增強我國創新鏈在全球分布格局中向外吸附能力的重要窗口,分工體系中的重要支撐,位勢、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重要平臺。
任曉剛向《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介紹了自貿試驗區的發展情況。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一項戰略舉措。
京津冀三地積極落實中央的戰略部署,于今年9月27日在天津簽署了《京津冀自貿試驗區三方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協議特別提出發揮天津、河北港口的資源優勢,為京津冀地區打造便捷出海口,這是強化國際商貿物流合作,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三方加強國際物流領域的合作,可以構建起一個現代化、智能化、國際化的區域物流網絡體系,從而有力推進三地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互聯互通和口岸資質的共享共用,推進三地自貿試驗區內企業合作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
據任曉剛介紹,北京自貿試驗區在科技創新方面近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探索制定分層分類人才吸引政策,優化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居留許可審批流程;對境外人才發生的醫療費用,開展區內醫院與國際保險實時結算試點等,這都是為了更好地吸引國外創新人才參與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在金融促進科技創新方面,出臺的政策包括:支持外商獨資企業申請成為私募基金管理人;賦予中關村科創企業更多跨境金融選擇權,逐步實現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非金融企業外債項下完全可兌換;支持社會資本在京設立并主導運營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等。這些政策打通了國際國內資本的流動,支持北京科技企業更好地創新發展,讓北京的科技創新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的大循環中,并迸發出更大活力。
任曉剛也留意到了其他省份在這方面的創新做法。比如安徽自貿試驗區合肥片區高新區的建設,在他看來就已取得不少突出成績:合肥片區高新區運行一年來,已形成了50余項制度創新成果,量子司南、長三角海創中心、自貿貸3個事項入選了安徽自貿試驗區首批10大標志性建設成果,這是相當不得了的!去年10月,歐美同學會還在合肥高新區成立了長三角海創中心。“請注意,這可是歐美同學會在全國建設的第一個區域性海創中心!”他說,海創中心將使合肥更好地加強國際間的科技創新合作,為未來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更為迫切的要求。這就需要探索找到更多更優的科學技術解決方案,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自貿試驗區建設,可謂既恰逢其時,又任重道遠。
任曉剛向記者詳細介紹了我國自貿試驗區的發展情況。自貿試驗區歷經五次擴圍,至今已發展到21個,覆蓋東西南北中,不僅是優化創新布局、壯大創新力量、改善創新生態、改革創新機制的“排頭兵”,也是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不斷加強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隨著自貿試驗區的不斷增區擴容,自貿試驗區推進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的覆蓋廣度、影響效果明顯增強。他告訴記者,未來需加快制度創新,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特色自貿試驗區,打造差異化、系統化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平臺。
任曉剛認為,依托自貿試驗區作為新型國際經貿規則的開放試驗平臺,在對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進行先行試驗、深化經濟對外開放進行壓力測試的同時,也可以為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規則談判提供實踐基礎,這有利于我國充分嵌入、融入、適應全球科技創新鏈,探索最佳的全球科技創新合作模式。作為開放實驗平臺、開放服務平臺以及開放孵化平臺,自貿試驗區是增強我國創新鏈在全球分布格局中向外吸附能力的重要窗口,也是提高我國在全球創新鏈分工體系中嵌入程度的重要支撐,更是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鏈中位勢、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重要平臺。
自貿試驗區作為科技創新的開放孵化平臺,可以整合國際科技創新要素資源,帶動我國企業或產業嵌入到全球創新鏈之中,參與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促使我國創新鏈與全球創新鏈深度融合。
任曉剛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加強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政府職能明顯轉變、政府服務企業的能力明顯增強,社會信用環境持續得以優化。這不僅有力地發揮了自貿試驗區擴大創新產業對外開放的功能,還有效地推動了我國創新產業的協同發展。
完善政府職能是提升科技合作水平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通過加強和完善政府職能,可以不斷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強化重大創新活動的聯動機制,加快政策銜接配套;另一方面,以創新政府服務管理方式為抓手來完善政府職能,有利于不斷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進一步提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能力。
“十四五”時期自貿區圍繞促進科技創新完善政府職能,應充分利用大數據等科技手段,推進數字稅務政府建設,開展以“稅”為基礎的“銀—企—政”聯合創新機制,這有利于解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創新發展面臨的融資約束問題,推動我國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優化創新產業辦稅流程,積極推廣“非接觸式”辦稅、國地稅聯合辦稅等模式,提升企業、個人辦稅效率,促進我國創新鏈條中上下游創新產業協同發展。繼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逐步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機制,增強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科技創新資源的黏合度,在推動全球創新鏈穩定發展的同時,進一步整合、升級、優化我國創新鏈。繼續大力推動“互聯網+政務”的應用場景創新應用,為引導、推動我國企業參與國際創新合作和全球創新鏈建設提供有效支持,幫助和引導企業成為全球創新鏈的“鏈主”,增強我國創新鏈在全球創新鏈分布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根本要求,而加快創新基地建設無疑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方式。
任曉剛認為,自貿區要以創新基地為支撐不斷提升國際科技合作水平,這中間需要注意幾個問題:一要注重培育創新人才。自貿區的創新學科研究基地是高素質、高技能創新人才的重要聚集地,不僅要通過設立創新學科研究基金,吸引高素質、高技能的創新學科專業人才從事科學研究,還要建立創新實踐基地,通過聯合培養模式,共建產學研實踐應用基地,并委托開辦定向專業和加強在職培訓,建立創新人才儲備庫。二要積極探索國際科技創新前沿課題的合作模式。在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智能設備、移動支付等方面,引進包括集成電路、芯片、生物醫藥、發動機、精密儀器、人工智能、航天航空、高端裝備、高精度機床、新材料、金融投資、風險管理等方面的技術、人才、團隊,實現共建共享的科技創新前沿課題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