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越山
中國技術創業協會副理事長、北京高精尖科技開發院院長汪斌是我國知名的科技成果轉化專家,自1994年就一直深耕于科技成果轉化和高精尖企業培育領域,至今已27年。近日,《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就科技成果轉化對汪斌進行了專訪,他表示,“基金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抓手”。他認為當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重要原因是科技和金融還沒有實現完美的結合,缺乏引導大量投資進入科技成果轉化領域并且持續獲得高額回報的體制機制。缺少了基金這個有力抓手,很難實現高效率的科技成果轉化。
中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除高校教職員工缺乏內在動力外,投資不足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汪斌表示,科技成果轉化需要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共同體,搭建這個共同體需要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要改變科技成果結題驗收的考核方式。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因此在成果考核過程中“應用”應該占有重要地位。
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員每年都要開展大量研究,但結題驗收時往往只考慮其科學價值,忽略了對應用的考核。高校和研究所在結題驗收時應該把科技成果轉化也作為衡量成果水平的重要參考依據。有了這樣的考核導向,科技成果轉化將會受到重點關注。
二是大力提倡并推廣“師生共創”模式。毋庸置疑,科技成果轉化需要團隊合作,不可能由成果的主要發明人獨自完成。而最適合組合成一個團隊的人員就是共同開發出這項成果的教授和學生,他們的合作具有很多天然優勢。
他們既相互了解和信任,又都對成果非常熟悉,省去了技術轉化中一般情況下的人員試探、磨合及熟悉業務等大量流程,又能充分發揮教授成熟穩重學生敢打敢拼的各自優勢,因此師生共創模式非常適合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和他的學生汪濤共同創辦了大疆公司,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院士和他的學生張國強共同創辦了中國氫能燃料電池第一股“億華通”,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由此來看,這種模式應該大力推廣。
三是要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的扶持力度。這也是汪斌在本次采訪中重點強調的觀點。科技成果轉化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大筆投入,從最開始的實驗室的研發,到組建轉化團隊,再到建廠生產,投放市場,擴大宣傳,產品更新迭代等,每一步都離不開資金支持。可以說大量有前景的科技成果無法轉化主要是因為沒有拿到足夠的轉化資金,就像莊稼缺了水一樣,根本不可能發芽長大。
事實上,教授們得到初步的科研成果以后,經常面臨沒有資金進行后續轉化工作的困境,陷入到處找錢又找不到的旋渦。這是我國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卡脖子”難題,必須要妥善解決。
汪斌指出,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不斷強調要促進技術要素與資本要素融合發展,引導金融投資介入研發和轉化活動,這為我國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提供了重要保障。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指出,要“促進技術要素與資本要素融合發展。積極探索通過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知識產權證券化、科技保險等方式推動科技成果資本化。鼓勵商業銀行采用知識產權質押、預期收益質押等融資方式,為促進技術轉移轉化提供更多金融產品服務”。
2021年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也指出,要“充分發揮金融投資在科技成果評價中的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評價與金融機構、投資公司的聯動機制,引導相關金融機構、投資公司對科技成果潛在經濟價值、市場估值、發展前景等進行商業化評價……引導企業家、天使投資人、創業投資機構、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等各類市場主體提早介入研發活動”。
不久前,國辦又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拓展財政科研經費投入渠道。發揮財政經費的杠桿效應和導向作用,引導企業參與,發揮金融資金作用,吸引民間資本支持科技創新創業”。這些都為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的建立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汪斌認為,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基金不僅要繼續加大國家有關部門的參與力度,還一定要能撬動社會資本,引導大量社會資本參與科技成果轉化。
具體而言,應該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采取一系列優惠措施,保證科技成果轉化基金能夠大面積建立。并且這個基金要擁有足夠大的體量,能夠有專業的頂尖人才參與管理運作,促使基金直接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各個環節,大力推動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進程。
更重要的是要保證基金的投資能夠獲得高額回報,推動基金規模不斷擴大,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更強助力,形成良性循環。這種局面一旦形成,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事業就具備了符合市場規律的旺盛生命力,這也必將推動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事業邁上一個新臺階。
目前,國家雖然已經成立了一些科技成果轉化基金,但相比于我國每年約2萬億元的研發投入,這些基金比例還相對較小。較大的科技成果轉化基金也只有幾百億元規模,他們還不能滿足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實際需要,在這方面我國還需要取得長足進步。汪斌表示他本人也將積極付出實際行動,探索我國的科創基金發展之路。
汪斌表示,根據他的科技成果轉化三段論,可以將科技企業的成長過程分為0-1,1-10,10-100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0到1,即高校院所研究出的科技成果,試制出樣品,成立公司進行孵化,創業者籌資或吸引天使投資,進行小批量生產后開始走向市場。經過幾年摸爬滾打,拿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并且年利潤達到30萬—50萬元,即達到“1”。
第二階段:從1到10,上述高新技術企業,進入經驗豐富、資源廣闊和資金雄厚的“科技企業加速器”快速發展,爭取在三到五年內達到“10”,即達到年利潤在1000萬—2000萬元。這個階段成功概率要遠高于“0到1”階段。
第三階段:從10到100,公司年利潤達1000萬—2000萬元時,融資相對容易,被上市公司并購的可能性非常大,或在資本的推動下做大做強直接上市。一個好的科技成果最后變成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一部分,汪斌認為轉化是非常成功的,即達到了“100”。
0-1是初創階段,這個階段投資風險較大,成功率低,但一旦成功回報高,適合具有一定公益屬性的基金投資。1-10階段是穩定增長階段,投資風險明顯低于0-1階段企業,成功以后也有較高投資回報。10-100階段是高速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企業發展前景已經非常明朗,投資成功率較高,但需要大筆資金才有資格參與投資。
汪斌認為,應該讓國有為主的基金和社會資本為主的基金各自發揮各自優勢,選取三個階段中的某一階段重點投資。
比如0-1階段的企業,投資風險大,非常適合國有基金重點投資,持續支持初創科技企業,使我國的科創事業具有強大的造血功能,不斷涌現出好苗子,這是推動我國科技成果轉化事業進步的關鍵一環。這一環的工作做好了,社會資本就會大量涌入科技成果轉化領域。
而1-10和10-100的企業比較適合社會資本為主的基金重點支持,使他們的投資風險變小,保證生存,同時也能獲得高額回報,擁有持久投資能力。其中1-10階段的企業適合中小規模的基金積極嘗試合作,這非常有利于這些基金發展壯大;而10-100階段的企業則適合規模較大的基金重點參與,推動企業快速發展,并保證基金的高額回報。
基于汪斌的“三段論”,結合我國國情的獨特優勢,通過巧妙設計,積極運作,讓不同類型和規模的基金密切協作,充分發揮基金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抓手作用,一定能推動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事業大幅度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