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紅梅
摘要:目的 探討原發性肝癌腫瘤生物標志物實行化學發光免疫法檢驗的臨床價值。方法 本次試驗于2020年6月-2021年6月選取我院收治的原發性肝癌患者60例開展研究,納入研究組,并選取同期收治的60例健康體檢者納入對照組,均以化學發光免疫法檢驗腫瘤標志物,比對兩組檢測情況。結果 研究組比對照組AFP、CA19-9、CEA及GGT水平均更高,差異明顯(P<0.05);研究組比對照組AFP、CA19-9、CEA及GGT的陽性檢出率均更高,差異明顯(P<0.05)。結論 原發性肝癌腫瘤生物標志物實行化學發光免疫法檢驗,可提升檢測陽性率,呈現準確的腫瘤標志物,實踐價值較高。
關鍵詞:原發性肝癌;化學發光免疫法;腫瘤生物標志物
【中圖分類號】R7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1-01
原發性肝癌屬于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會伴有肝臟腫大、肝區疼痛及乏力消瘦的臨床表現,且依據病理劃分為不同類型,包括炎癥型、單純型及硬化型,并依據疾病進展行Ⅰ、Ⅱ、Ⅲ劃分。目前,仍在不斷升高原發性肝癌發病率,且男性比女性的發病率高,會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應于臨床明確診斷并確定診斷結果盡早實行治療[1]。現階段,常以腫瘤標志物測定原發性肝癌患者,應用最多的為化學發光免疫法。基于此,本研究以原發性肝癌患者為觀察對象,分析實行化學發光免疫法檢驗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次試驗于2020年6月-2021年6月選取我院收治的原發性肝癌患者60例開展研究,納入研究組,其中男、女比32、28例,年齡38-74(56.73±2.47)歲,體質量46-75(60.20±2.37)kg;并選取同期收治的60例健康體檢者納入對照組,其中男、女比33、27例,年齡39-75(57.10±2.43)歲,體質量46-74(60.75±2.41)kg。所有受試者均具備完整資料,兩組各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給予所有患者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腫瘤標志物,于患者清晨空腹狀態下抽取3mL靜脈血,常規離心后以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γ-谷氨酰轉肽酶(GGT)、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類抗原19-9(CA19-9)等水平含量,使用試劑包括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和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以原裝配套試劑作為應用試劑。
1.3觀察指標
判定各腫瘤標志物指標陽性:AFP大于10 ng/mL;CA19-9大于35.5IU/mL;CEA大于15ng/mL;GGT大于49 U/L。
1.4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9.0軟件處理分析數據。計量資料數以()描述,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腫瘤標志物各指標水平
研究組比對照組AFP、CA19-9、CEA及GGT水平均更高,差異明顯(P<0.05),見表1。
2.1 腫瘤標志物檢出陽性率
研究組比對照組AFP、CA19-9、CEA及GGT的陽性檢出率均更高,差異明顯(P<0.05),見表2。
3 討論
原發性肝癌常見于消化系統,在發病期間伴有消化道癥狀及肝區疼痛的表現,呈相對復雜的發病機制,相關影響因素包括環境、肝硬化及病毒性肝炎。為提升原發性肝癌的治療效果,可促進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應盡早診斷并確診,選擇適合的治療措施,緩解患者臨床體征。相關研究[2]表明,以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腫瘤標志物水平,可對原發性肝癌有效鑒別,確保改善預后效果。
本次試驗結果顯示,研究組比對照組AFP、CA19-9、CEA及GGT水平均更高,且呈更高的陽性檢出率,組間差異明顯(P<0.05),此結果與很多研究結果相似。化學發光免疫法具有特異度、靈敏度的特征,需簡單設備,有著廣泛的適用性,適用于檢驗腫瘤標志物。CA19-9是一種黏蛋白型糖類蛋白腫瘤標志物,在伴有胃癌、結腸癌時,會提升水平。AFP是診斷肝癌的標志物,若機體出現關于肝腎組織的病變,會提升AFP水平。CEA廣泛存在于內胚葉起源消化系統癌中,屬于廣譜腫瘤標志物,可反映多種癌癥。不僅如此,CEA水平可將患者癌癥病情發展直接反映出,對評估預后情況可發揮良好效果。GGT可廣泛分布于人體組織中,胚胎期以肝內呈最高含量,對惡性腫瘤患者輔助診斷可呈較高敏感性[3]。因此,原發性肝癌患者相比正常者體內的各腫瘤標志物水平更高,且聯合檢驗比單一檢驗的陽性檢出率更高,可有效提升診斷準確率。
綜上所述,以化學發光免疫法檢驗腫瘤標志物水平,可發揮顯著價值,有效鑒別原發性肝癌患者,便于臨床篩查、診斷,實踐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吳丹, 朱建奎, 張艷,等. 化學發光免疫法檢驗原發性肝癌腫瘤生物標志物的應用價值研究[J]. 實用癌癥雜志, 2019, 34(6):1002-1004.
[2]劉培貴, 楊萍, 潘玲,等. 進行4種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在診斷原發性肝癌中的臨床價值探討[J]. 當代醫藥論叢, 2018, 16(2):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