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可偉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內鏡方式治療對結腸息肉患者的臨床效果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2021年3月-2021年8月期間收治的200例結腸息肉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內鏡方式將患者分為a、b、c三組,其中a組100例接受emr治療,b組50例用的是冷切,還有50例用的是電凝。對三組不同內鏡治療方式下的臨床治療效果展開對比分析。結果 對比發現觀察a組的手術成功率最高,同時手術并發癥發生率最低,兩組比較均呈顯著差異性,存在統計學意義(P均<0.05)。結論 常見內鏡下結腸息肉治療方式中,內鏡下粘膜切除術治療結腸息肉安全性與成功率高,效果最好,值得推廣。
關鍵詞:黏膜切除術;冷切除;高頻電切術;結腸息肉;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1-01
結腸息肉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腸道器質性變疾病,指的是從結腸粘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病變。結腸息肉有很多種類型,年齡的增長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發病率,大部分結腸息肉不會發生癌變,不過前提是及時發現并展開治療,如果治療不及時也可能會導致結腸癌的出現[1]。結腸息肉在早期一般癥狀不明且容易與其他腸道疾病相混淆,往往需要通過定期體檢來對結腸息肉進行排查,當發現結腸息肉以后,主要有三種處理方式,分別為粘膜切除術(EMR),冷切除和高頻電切術,為提升結腸息肉治療的針對性,本院對三種治療方式下的結腸息肉治療結果展開對比分析,現將研究過程作如下報道。
1 資料和方法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1年3月-2021年8月期間收治的200例結腸息肉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內鏡方式將患者分為a、b、c三組,其中a組100例接受emr治療,b組50例用的是冷切,還有c組50例用的是電凝。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結腸息肉。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患者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將重大臟器損壞疾病者排除在外。A組100例,男50例,女50例,年齡40-87歲,均齡(69.22±21.12)歲,b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齡42-88之間,均齡值為(67.83±19.38)歲,c組50例,男25例,女2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呈現良好均衡性,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能夠進行比較。
1.1方法
1.1.1 a組
A組患者均采用黏膜切除術展開治療。首先對患者進行麻醉處理,之后借助內鏡并放大內鏡對患者腺管開口情況進行觀察,準備好2-10ml的生理鹽水、腎上腺素和美藍溶液制成混合液,將混合液注射到患者結腸息肉基底部邊緣的地方,形成水墊,再從鉗道置入圈套器,距病灶3mm進行電凝切除,以達到完整切除息肉,確認息肉完全切除同時切口沒有活動性滲血情況可以用鈦夾將創面進行縫合。
1.1.2 b組
B組患者均采用高頻電切術對結腸息肉進行切除。對患者進行麻醉處理后將結腸鏡送到息肉遠端位置,借助結腸鏡對患者結腸息肉情況進行觀察,結合實際情況用提前準備好的高頻電流發生器(愛爾博VIO300S)QUANTAO切除息肉。
1.1.3 c組
C組患者均采用圈套器冷切除術。首先對患者進行麻醉處理后,從鉗道置入圈套器,套牢息肉后收緊圈套器,進行冷切除。確認息肉切除同時切口沒有滲血情況。
1.2指標觀察
對三組手術治療后的手術成功率以及手術并發癥發生率進行對比觀察。手術后息肉完全消除,粘膜上皮組織于病灶處新生,三個月后檢查病灶處未見瘢痕證明手術成功;如果在術后復查發現仍有息肉殘存則說明手術失敗[2]。
1.3 統計學分析
以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均數±平方差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率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組間比較,存在明顯差異時,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2.1三組患者手術成功率對比
對比發現a組手術成功率明顯高于b組和c組,b組和c組之間手術成功率沒有明顯差距,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 兩組患者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
對比發現a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其次為a組,c組手術并發生率最高,呈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如表2所示:
3討論
結腸息肉具有較高病發率,當前對于結腸息肉的治療大多需要借助內鏡,內鏡下結腸息肉切除手術主要有三種,分別為內鏡下粘膜切除術(EMR)、氬離子凝固術和高頻電切術,當前我院在結腸息肉的治療上,黏膜切除術的應用比較多[3]。
不同的手術方式適應癥與優勢也有所不同,首先是高頻電切術,該手術形式主要是對高頻電能進行利用,將電能轉化為熱能,對息肉進行高溫摘除,在高溫的作用下,息肉摘除速度快,因此具有損傷小和痛苦小的優勢[4];圈套器冷切除在寬、扁平狀息肉的摘除與治療上具有一定優勢,此類形態息肉套牢難度大,因此并不適合前一種手術治療方式,在用圈套器進行息肉摘除操作時,醫生的視野比較清晰,在切除息肉時不會產生電凝損傷;黏膜切除術可以對息肉進行局部切除,借助內鏡的作用,手術效果與操作原理基本上等同于開放手術,這種手術形式操作更簡單,安全性更高[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本院常用的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同其他兩種內鏡下手術方式相比,安全性與手術成功率都要更高一些。三種手術方式中高頻電切術的安全性最低,這主要是因為如果息肉直徑較大,潰瘍深度也會隨之增加,這時會大大增加高頻電切術的手術難度,因此這種手術方式對醫生的經驗與能力要求比較高,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也相對較高。三種手術方式中的氬離子凝固術對于扁平淺表息肉的治療上有其固有劣勢,綜合來看,內鏡下黏膜切除術臨床效果最好。
綜上所述,內鏡下粘膜切除術治療結腸息肉安全性與成功率高,效果最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孫浩,張海濤,寧玉鳳,等.內鏡治療結腸息肉的療效及術后遲發性出血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南醫學科學雜志,2019,47(5):524-526.
[2]匡哲.內鏡下高頻電凝刀電切除術治療結腸息肉120例臨床體會[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9,22(2):75-76.
[3]楊俊川.內鏡黏膜切除術(EMR)治療結腸廣基息肉的臨床效果[J].河南外科學雜志,2020,26(3):107-108.
[4]傅亮,吳曦,唐永蓮,等.抗栓治療老年患者行結腸息肉內鏡切除的安全性研究[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9,22(5):649-652.
[5]張琳琳.小兒結腸息肉內鏡診斷的臨床表現,病理結果及不同方式的治療效果[J].中國肛腸病雜志,2020,v.40;No.349(10):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