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兆君


摘要:目的 探究宮腔鏡診治子宮內膜息肉臨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以2020年1月-2020年12月50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為研究對象,簡單隨機化法,進行分組,對照組中,實施宮腔診刮術干預,實驗組中,則實施宮腔鏡診治術干預,對2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診治結果的差異性進行分析。結果 實驗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6.00%、診斷準確率為96.00%,均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2.00%、診斷準確率為68.00%,且其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診斷時間、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接受宮腔鏡診治,可提高診治的效果,縮短診治及康復的時間,且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安全有效,意義重大。
關鍵詞: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2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1-01
子宮內膜息肉是常見的婦科疾病,其是子宮內膜生長過度,所致子宮腔內出現的息肉[1]。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生,可導致患者出現腹痛、出血等癥狀,降低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影響其正常生活質量,因此,加強疾病的有效診治,十分必要。刮宮術、超聲是診斷子宮內膜息肉的主要方法,雖然可獲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較易導致患者出現疾病漏診的情況[2]。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使得宮腔鏡技術在婦科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得以提高。本研究主要對宮腔鏡診治子宮內膜息肉臨床效果及安全性作觀察,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以2020年1月-2020年12月50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為研究對象,簡單隨機化法,進行分組,25例/組。
納入標準:a:病理檢查確診存在子宮內膜息肉;b:肝腎心等功能,基本正常者;c:依從性較好者。
排除標準:a:合并宮頸惡性病變者;b:精神/智力障礙者;c:血液/免疫系統疾病者;d:難以對本研究積極配合者。
實驗組中,年齡26歲-56歲,均值(39.63±6.38)歲,2例人工流產史,7例剖宮產史。對照組中,年齡26歲-57歲,均值(40.14±6.29)歲,3例人工流產史,6例剖宮產史。2組基本資料相比,P>0.05。
1.2 方法
2組月經后3d-7d接受疾病的診治,術前3d囑咐患者不可性生活,若其陰道持續出血,則實施針對性的止血治療。常規實施肝腎功能、血常規指標等的檢測,若患者存在感染性疾病,則配合抗生素干預。術前6h,囑咐患者禁食、禁飲,將膀胱徹底排空,進行陰道的擦洗,并對宮頸口軟化處理。
對照組中,實施宮腔診刮術干預,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應用麻醉的方式,協助患者保持為膀胱截石位,以窺陰器充分暴露宮頸,宮頸鉗進行宮頸前唇的固定,超聲陰道下,以刮匙搔刮宮角和宮頸壁,對于超聲顯示異常處,重點搔刮,將清理的組織,送往至檢驗科。
實驗組中,則實施宮腔鏡診治術干預,靜脈麻醉,協助患者保持為膀胱結石位,其宮頸固定和暴露的方式與對照組一致。宮腔鏡置入宮腔內,膨宮液注入來保持膀胱的充盈,宮腔壓力控制為90mmHg-110mmHg,通過宮腔鏡對宮腔四面、宮角、宮底、輸卵管情況等進行觀察,判斷患者息肉數量、位置、根蒂等情況,以電切術徹底清除息肉,電凝止血。
2組術后均常規實施抗生素治療預防干預,并囑咐患者1個月內不可性生活和坐浴。
1.3 觀察指標
對2組患者治療的效果、診斷準確度、并發癥發生情況作觀察,并分析2組診斷時間、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住院時間等的差異性。
效果評價:顯效:患者的子宮內膜息肉,被徹底的清除,疾病體征、癥狀等均消失;有效:患者的疾病體征、癥狀等有所減輕,僅存在少量息肉殘留的情況;無效:息肉組織仍然存在,疾病癥狀改善不明顯,或出現癥狀加重的情況;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為總有效率。
并發癥:包括子宮穿孔、感染、大出血等。
1.4 數據分析
SPSS21.0軟件作統計學處理,P<0.05,統計學有意義。
2結果
2.1 2組治療效果、診斷準確度、并發癥分析
實驗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6.00%、診斷準確率為96.00%,均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2.00%、診斷準確率為68.00%,且其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1:
2.2 2組診斷時間、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住院時間分析
實驗組診斷時間、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3討論
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生率較高,患者疾病的主要與炎性因子刺激、雌激素異常分泌等有關,疾病的發生,會對患者的機體健康水平造成影響,臨床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為患者進行疾病的診治,以此促進預后的改善[3]。
本研究中,實驗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6.00%、診斷準確率為96.00%,均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2.00%、診斷準確率為68.00%,且其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診斷時間、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即代表宮腔鏡的應用,可提高子宮內膜息肉診治的成功率,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手術出血量,且可縮短患者診治和康復的時間。超聲引導下刮宮術的應用,雖然有著一定的價值,但是其對于操作技巧的相關要求較高,若患者存在急性子宮內膜炎癥,則不可采用此種方法,且易與子宮出血(功能性)混淆[4]。宮腔鏡診治術的應用,能夠直接查看患者子宮內的具體情況,手術視野較好,可提高息肉診斷的準確率,精準進行定位,以此對術后疾病復發率控制。宮腔鏡診療術是在微創條件下實施干預,可避免傳統刮宮所致疾病漏診的情況,防止子宮內膜受損,以此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手術出血量,縮短康復的時間[5]。
綜上所述,宮腔鏡診治術應用于子宮內膜息肉患者中,可提高疾病診治的成功率,縮短診治的時間,且可對術中出血量和并發癥發生率控制,安全有效,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亞芳. 宮腔鏡下診刮在診治子宮內膜息肉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分析[J]. 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11):46,48.
[2] 陳良玉. 關于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應用宮腔鏡診治的臨床療效分析[J]. 中外醫療,2020,39(35):57-59.
[3] 張欣欣. 不孕患者子宮內膜息肉的宮腔鏡診治臨床探究[J].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8,24(22):81-82.
[4] 張雙麗. 宮腔鏡下電切術和刮宮術診治子宮內膜息肉的對比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2019,14(5):70-72.
[5] 徐素珍,司清晨,劉曉翠. 探究分析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應用宮腔鏡診治的臨床療效[J]. 臨床研究,2018,26(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