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橘子
烘焙賽道有約2400億元人民幣的市場規模,跟小吃賽道排名第二的燒烤旗鼓相當。在國人的消費習慣里,相較主攻面包的西式烘焙,大家更愛吃中式糕點。另外,中國內地約有50%的烘焙消費集中在低單價的糕點類,這跟其他烘焙消費大國及地區有較大差異。人們愛吃是好事,但烘焙門店之于烘焙產業,就像餐飲店之于餐飲業:“餅”看著特別大,但能吃上熱乎的不多。鮑師傅創始人鮑才勝就曾評價烘焙行業是“5年洗牌一次”。
在烘焙行業的上游(酵母、油脂等原材料)、中游(加工制造)、下游(門店)三環節里,下游常是“吃得熱鬧,賺個寂寞”。
粗略比較一下,上游做酵母的安琪酵母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52.34億元,凈利潤達8.28億元;下游開門店的元祖股份同期營業收入10億元,凈利潤近6178萬元,前者盈利能力粗算是后者的兩倍。
道理很簡單,面包店開得越多,用酵母的就越多,但門店面臨的競爭也越大。
2020年我國烘焙食品零售額為2358億元,其中1700億元來自烘焙店,但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國烘焙門店數量已接近50萬家,其中頭部品牌門店數不足1%,烘焙門店的現狀是市場大、極分散。
反觀上游,盡管酵母在面包發酵過程中的添加比例僅0.8%~1.5%,但它是決定面包品質的關鍵因素,同時酵母行業屬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每次產能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以及2到3年的建設周期;進入門檻高,先發企業有優勢。比如國內的酵母市場,安琪酵母一家就占了半壁江山。
在烘焙行業里,上游的酵母行業集中度最高;其次是中游的短保質期烘焙品制造(便利店、超市賣的非現烤品),桃李、嘉頓、曼可頓是龍頭公司;然后是上游的油脂、面粉,CR3(市占率前3企業的市占率之和)達30%。烘焙門店的集中度則倒數第一。
去門店買面包,通常是去離家近的那家,所以品牌集中度低;找供應商買酵母,得選品質好的那家,因此頭部效應強。
然而開烘焙店不僅“難成大器”,還易受“成本拖累”。
一家烘焙店的毛利潤率雖然高達60%以上,但租金、人工、原材料都是成本,扣除掉這“三座大山”之后,所剩利潤常常是少得可憐。美團2019年數據顯示,全國烘焙門店平均存活時長為32個月;近六成(57.7%)的烘焙門店會在開業兩年內倒閉。
現在,開烘焙店也開始用投資人的錢了,并且還是投資人搶著付錢。比如中式烘焙品牌鮑師傅,在新一輪融資里,一線基金紛至沓來,把鮑師傅的估值推到直奔100億元。
在說新中式烘焙店到底能不能賺錢之前,先看看中式烘焙店與西式烘焙店有什么區別。
相較賣面包,中式糕點更符合國人的飲食習慣。但不像是主食替代品的面包,可搭配其他餐食食用,中式烘焙往往口味偏厚,這也與它添加的原材料有關:咸蛋黃、蓮蓉、五仁等,多吃幾口易膩。
所以開中式烘焙店不能照搬西式面包店“面包越做越大,越大越貴”的路子,反而得做小,搭配零食場景。
虎頭局的麻薯體積小,小到能一口一個,像吃零食一樣;并且去除所有糖分,只保留原材料自帶的微甜;核心風味的原料新西蘭黃油容易產生膩感,就加入偏酸味的果干調和。
中式烘焙的售價也得符合“零嘴”的設定。如鮑師傅的肉松小貝可以兩個起賣,稱重最低7塊錢能買倆,墨茉也有5塊錢的泡芙、6塊錢的盤塔。
新中式烘焙主推精簡的SKU布局,一張看板就寫得下,而傳統西式烘焙店的SKU可以多達上百種,生產效率更低。
虎頭局創始人胡亭透露過,支撐起一家中式烘焙門店的原材料、耗材及其他采購項加起來不超過300項,但這個數字到了西式烘焙行業中,將直接超過1700項。
如果你認真觀察,還會發現資本熱投的幾家中式烘焙店的大單品幾乎都是:桃酥、麻薯、泡芙、蛋撻、蛋黃酥……
首先,這些產品生命周期長,比如桃酥唐元時期就在江西出現,麻薯是江浙、福建等地吃了一輩子的傳統名點。由此,相應供應鏈發展非常成熟,易于復制;再來成癮性比面包更高。
為了保證口感,中式烘焙的門店大多選擇現做,因此更多采用“前店后廠”。
在40到50平方米的店面中,客戶區、展柜、后廚區占地面積各在三分之一左右。中式烘焙店像奶茶店,顧客點單,店員從展柜拿貨,極大減少了客戶區面積。西式烘焙店則是顧客邊逛邊拿,客戶區面積更大,有的還另設飲料區,總面積通常也更大。
但中式烘焙比西式店更費人工。粗略統計,人流密集區的中式烘焙店一般設兩名收銀員,1名外賣和前后場,10名后廚,總數約13名;普通店的總人工數量一般也在7到9名。而西式烘焙店的員工總數通??煽刂圃?到7人以內,因為半成品居多,不需要現做。
跟傳統的巴黎貝甜、面包新語的烘焙工坊設計不同,虎頭局走年輕人潮流復古風,墨茉則定位經典國潮風。
裝潢和品牌用色上,新中式烘焙店從店面到產品都更加出挑,一改常規烘焙店的“黃色”和木質風格,更多使用紫、紅等跳躍色和霓虹招牌,哪種更上鏡一目了然。
至此,中式烘焙受到資本熱捧的原因也已顯然,品類生命周期長、符合消費者偏好、供應鏈成熟、生產效率高。
如何平衡口感訴求與生產工業化之間的關系,是新式烘焙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賽道雖好,但能不能賺錢是另一回事。
墨茉點心局的投資方番茄資本透露過,60到70平方米的墨茉單店,目前月營業額達到200萬元,粗算坪效2.9~3.3萬/平方米/月,成本項數據并未披露。
比較一下,根據招商證券2019年的報告,成熟的頭部新式茶飲,其單店模型的坪效為8.4萬/平方米/年,凈利潤率為11%。
從這些數據中不難看出,新中式烘焙現在“吃得熱鬧”,如果想“賺得實在”,另有幾項難題:
首先,新中式烘焙店的門店選址就決定了房租大山難移。虎頭局創始人胡亭曾表示,目前鎖定了核心城市近70個優勢點位,其中絕大部分是位于A類商圈的高勢能點位,而非相對無序但便宜的街鋪。
目前虎頭局和墨茉主要布局在長沙,后續在高線城市開店會面臨更高店租的壓力,這對運營效率提出挑戰。
根據戴德梁行的統計數據,2020年第四季度,長沙五一商圈的平均租金在510元人民幣/平方米/月,按照新中式烘焙平均40到60平方米的面積計算,月租金約為2到3萬元?;㈩^局馬上要進駐的上海靜安、淮海商圈,同等面積的月房租至少是長沙的2倍。
不過新中式烘焙通過精簡SKU、縮小客戶區的“小店面”打法,至少在同地段能比西式烘焙店少付租金。
其次,門店第二大成本“人員開支”上,新中式烘焙店由于人手配置更多,開支也一定會更高,且核心城市的人員工資也高于低線城市。
新中式烘焙店追求口感,主打產品基本現場制作,鮑師傅曾坦言,他們店內烘焙師培養模式是老帶新,人工傳授手藝。以墨茉點心局在長沙的招聘為例,門店的工種至少9類,從學徒到廚長,儼然一家餐飲店。
手工生產的效率相對較低,且一個師傅一天能生產的量是有限的。但若能更大比例地增加冷凍烘焙的爆品,提升“后廠”的工業化水平,那盈利能力就能隨之提升,比如蛋撻、麻薯、提子酥、司康等都可以做冷凍烘焙。有研究推算,隨著替代比例不斷增加,租金、烘焙師人工成本下降,單店凈利率會上升。理想狀態下,若有一半產品由冷凍烘焙替代,凈利率達到11.9%;若全部替代,凈利潤則升至15.0%。
新式烘焙店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平衡口感訴求與生產工業化之間的關系。
中式烘焙的售價也得符合“零嘴”的設定 圖/ 瀘溪河官博
咖啡生意的上游只能從農產品買賣里賺錢,中游賺個加工費,下游賣速溶或者開店才是最主要的利潤環節,價值貢獻93%。資本進入下游的咖啡店,邏輯沒錯。
烘焙行業做酵母的上游雖然好賺錢,但先發企業的資本和技術優勢早已筑起壁壘,安琪酵母的規模已經做到了亞洲第一、全球第三,輪不到資本來再造品牌。
然而,集中度很低的烘焙下游,卻貢獻了1700億元的高零售額,如今資本是想用中式烘焙這一“活得更久、產得更快、吃得更頻”的品類打響市場份額爭奪戰。新中式烘焙品牌們也著急了,之前還不給聯系方式的瀘溪河,今年就開放了融資意向,目標是3年500家、5年1000家。現金流沒壓力的鮑師傅在2017年也接受了資本進入,拿到錢后就忙著打假和開店?;㈩^局和墨茉點心局的創始人也透露過要全國化擴張。
只是話說回來,零食化的中式烘焙總想在街角就能買到,要論全國化的程度,這還不如“投靠”便利店就能賣往全國的短保烘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