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梅 梁堅義 陳許涵
摘要:問題意識與正面宣傳并不矛盾。社會處于轉型時期,問題時有出現,其最真實、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基層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面對這些矛盾暴露出的熱點、難點、疑點問題,記者如何把準時代的脈搏,在新聞報道實踐中有所作為是一項重要課題。
關鍵詞:問題意識;記者提問;正面宣傳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7-0188-03
一、引言
在現代漢語中,問題是指事故或麻煩,泛指要求回答或解答的題目,延伸指須要研究討論并加以解決的矛盾、疑難。
縱觀人類發展歷史,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兩種基本活動,是推動社會文明和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問題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矛盾的敏銳感知和認識。問題導向,是以解決問題為方向。強化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一個鮮明特點、一條成功經驗。
新聞報道工作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也是一種特殊的調查研究活動,新聞從業者需要有較強的問題意識,需要進行艱苦細致的調查研究和思考分析,一旦發現新聞,就要快速、敏銳反應,撰寫出不負時代的新聞作品。
二、頂天立地,養成問題意識
新聞界前輩薩空了在《科學的新聞學概論》中認為:“凡世界上所發生的新發現的與人類生存有關的事實與現象,都是新聞。”
從這個意義上講,新聞學里的新聞發現也是問題發現,新聞從業者問題意識強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新聞作品的優劣。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發現問題是新聞媒體的天職,也是新聞從業者應有的素養和品質。“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問題意識不是速成的,也不會自動生成,更不是苦思冥想和頓悟而來的,它是根據媒體的政治站位、個人經歷、理論水平和記者在實踐中不斷累積而成的。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承擔著“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重要職責和使命。
養成問題意識,需要新聞媒體工作者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吃透黨的政路線方針政策,把握好總的形勢和方向,堅持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正確輿論導向,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要求新聞從業者時刻保持堅定的政治信念和清醒的政治頭腦,在瞬息萬變、錯綜復雜的形勢下,保持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敢于和善于同各種錯誤思想和行為作堅決斗爭。
例如,在脫貧攻堅中,基層人士反映一些地方頻繁地填表報數、迎評迎檢,大量耗費基層扶貧干部的精力,讓不少扶貧干部疲于應付。如何讓扶貧干部從一些無謂的事務中解脫出來,輕裝上陣,全心全意辦實事,成為黨中央重視、基層干部關心、媒體關注的熱點問題。對此,人民日報派出幾路記者奔赴貴州、遼寧等地進行調研,并獲得不錯的調研成果。
2019年1月25日,人民日報推出了長篇通訊《這里的扶貧干部輕裝上陣》。這篇明顯帶有問題意識的新聞作品,圍繞怎么了、怎么辦、怎么做這三個方面,從填表少了、檢查減了、考核嚴了三個方面對基層人士反映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帶著問題去調查,這樣的作品肯定會受到好評,也具有吸引力和可讀性。
養成問題意識,記者要頂天立地。“頂天”就是熟悉黨的方針、政策和路線,以及當前的中心工作。記者要不帶任何成見、預設地接觸大量原始材料,在反復的追問中層層剝筍,釋疑解惑。“立地”就要從實踐中去感受問題,通過深入基層,把問題放在大眾的眼皮底下,了解基層的實情,以事為據,尋找到那些上級正在關注的、基層尚未解決或者正在探索的問題。
幾年前,個別地方仍存在著“花花草草帶不來效益”的生態困惑。問題出現在哪里?筆者帶著問題意識,選擇黃石陽新興國鎮南市村進行專題調研,從村莊歷史、發展過程、巨大變化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深度挖掘出變化背后的因素。
這類問題的采訪,需要記者有極強的新聞敏感性。新聞敏感從哪里來?作為一名記者,要像政治家一樣,一定要吃透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及其工作重心。
毛澤東同志說過,要政治家辦報。這就為新聞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記者要對黨的方針政策了然于胸,了解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要具有由細微跡象推知事物發展變化趨勢的能力。
有了政治敏銳性,就能在一些地方的生態困惑中,帶著問題意識進行采訪。一方面是國家的政策,“找準方向,創造條件,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另一方面是老百姓的不理解“花花草草不能吃不能喝”。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偏差,這就需要記者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了。
2018年8月28日,黃石日報第二版推出消息《堅守生態三十載 滿園秀色關不住 陽新“南市漁歌”唱出新“錢景”》,文章陳述了從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換取經濟效益,到保護生態過程中產生困惑,再到綠色崛起的過程。運用消息體裁快速傳播和可故事化的功能,再現了這個村三十年如一日,堅守生態底線,守住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終于迎來滿園春色的喜人變化。
事實勝于雄辯,文章發表后,該村的扶貧工作隊組織干部群眾進行學習,堅定保護生態、綠色發展的信心。隨后,浙江在線、三六零分類信息網、黃石文明網、陽新在線等新媒體紛紛轉載該文章。
記者梁衡曾經寫過《問題通訊:一個工程師的解脫》,這篇文章講了一個工程師的故事。山西一家工廠的總工程師被提拔為廠長,麻煩事搞得他焦頭爛額,當了一年零三個月的廠長后,他辭職重返總工崗位,工作干得有聲有色。這篇通訊帶著問題入手,帶著問題采訪,用事實解答在當地引起轟動的問題,從而告訴人們,用其所長、人盡其才才是最好的[1]。
人和事是生活中表層的東西,而問題被掩藏在深層次里,記者要在觀察無數的人和事,學習理解了中央的政策,了解和體驗了群眾的思想感情之后,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這個看法又不僅僅是他自己的,而是屬于全社會的[1]。
由此可見,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記者有問題意識,才會激發自己不斷地去捕捉新聞。
三、步步為營,準確問題導向
新聞媒體及其從業者僅有問題意識還不夠,還要善于提出問題、明確問題,總結傳播解決問題的辦法和經驗,為基層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導。
馬克思曾說過,“一個問題,只有當它被提出來時,意味著解決問題的條件已經具備了”。
40多年改革開放歷程,可以說是在解決問題中一步步向前發展的。多年前,有一段時間,社會上流傳貧困戶越扶越貧的流言蜚語,特別是一些自媒體一味博眼球、搶關注,發表有失偏頗的“越扶越貧”報道,給民眾錯誤的輿論導向。
是不是越扶越貧,甚至有扶不起來的人呢?筆者在編輯部的指導下,針對社會上“越扶越窮”的流言,深入陽新白沙鎮石和村貧困戶家中進行采訪。
在采訪過程中,筆者根據獲得的大量第一手資料,又延伸出“脫貧攻堅如何扶貧先扶志”的新問題,寫下了調查采訪。
2016年11月18日,黃石日報第二版推出了消息《長志氣 消窮氣 增和氣 石和村貧困戶爭摘“窮帽子”》。作品通過貧困村和脫貧戶的變化,有理有據地抨擊了社會上 “越扶越貧”的流言蜚語,彰顯新聞人文關懷和作者較強的問題意識,作品高度和深度由此體現出來。
再配合大量的電視畫面進行扶貧脫貧致富的宣傳,如《南山村民養豬致富》《農業科技培訓、助力精準扶貧》《甜蜜葡萄成為致富果》等,有圖有真相地采寫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典型,引導輿論,促使受眾在了解信息的過程中能夠受到正確的引導,積極求證,避免虛假信息對社會公眾意識產生不良影響。
黨的宣傳輿論工作,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中心,記者要善于圍繞這個中心,站在全局高度看問題,明確要表述的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和意義,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好真實而有意義的問題導向。
2018年2月,陽新浮屠鎮表彰了一批脫貧戶。筆者以問題為導向,反思“貧困戶脫貧后何去何從”的問題,展開調查,挖掘出脫貧戶明廷谷脫貧后帶動貧困戶脫貧的感人事跡。
2018年2月12日,黃石日報頭版推出了消息《明廷谷:從“我脫貧”到“我扶貧”》,見證了黃石脫貧攻堅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現貧困群眾脫貧后的風采。
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自我反思,促使記者在問題的驅動下主動思考,并結合社會實際對問題進行最終定論,起到正確的導向性作用。
2018年7月18日,黃石日報頭版推出消息《闊別舞臺50多年,民營漢劇團歷時半年編排——紅色經典〈江姐〉亮相黃石舞臺》。
這篇僅433個字的消息為何能上頭版?除了有完整的新聞要素外,其獨特的新聞背景和信息量構成了其積極的傳播意義。
民營劇團是文化體制改革的產物。《江姐》是一部紅色經典劇目,漢劇又是黃石地方劇種,民營漢劇團在七一這一特殊時間段演出,有著特殊的傳播意義,再加上精彩的電視畫面的視覺沖擊,漢劇人在舞臺上精湛的演出,一時間吸引了大量的受眾關注。
新聞傳播價值是新聞被受眾重視、滿足受眾需要的若干因素的總和,是受眾裁決新聞適用度的標準。筆者通過大量的調查,并通過“民營劇團能否在市場上有所作為”的一系列反思得出結論,《江姐》一稿的豐富信息量和深厚歷史背景,正是這篇新聞稿受到社會關注的意義所在。
可以說,記者只有在新聞報道實踐中不斷地保持對所面對情境的審視與警覺時,及時反思和調整自己的觀念、策略與行動,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事物的內部發現和掌握其蘊含的深層意義。
四、轉變思維,問題不是曝光
部分記者習慣把問題意識理解成挑毛病、找缺點、去曝光,這是不正確的。
分析其原因,一是想引發“轟動效應”的心理作怪;二是對國家相關政策了解不透,對基層的情況不熟悉;三是對輿論導向認知存在誤區,以為只有曝光才能促使問題得到解決,這是不全面的。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一項基本任務就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團結穩定鼓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
當然,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傳播正能量,并不是不要批評報道,不要輿論監督,而是堅持輿論導向金不換,帶著問題去調查,準確把握報道尺度,關注社會上的真善美,以正面表述形式指導和推動基層工作。
2016年2月29日,黃石日報頭版頭條推出通訊《黃石港海關監管場所昨恢復運行》,陳述了黃石人花費34個日夜、816個小時,克難攻堅,加快黃石港海關監管場所整改恢復作業的過程。
當時正值推進部門作風建設之時,按常規做法,媒體可能進行揭露和批評,還可能會上綱上線。但負面問題正面表述,同樣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和引導輿論的效果,海關監管場所整改恢復后,相關責任人受到了查處。
2021年8月,市民投訴反映一處生鮮店以裝修整頓為由,關門閉店一個月,到期后店鋪沒有如期開門,近千名市民在卡里的共一百多萬元錢無法取出,筆者調查采訪后,與相關部門協調,市民的錢在第二天得到退還,后續相關報道在黃石電視臺《百姓零距離》欄目中播出,受到了市民好評。
由此可見,問題意識與正面宣傳并不矛盾。社會轉型時期,新的矛盾層出不窮,其最真實、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基層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面對這些熱點、難點、疑點問題,記者如何把準時代的脈搏,在新聞報道實踐中有所作為是一項重要課題。
2017年3月24日,黃石日報頭版推出通訊《沉甸甸的獲得感》陳述了黃石市華創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在籌建華創科技產業園過程中遭遇的種種困難,既痛斥了相關部門不作為、亂作為的行為,同時也贊揚了相關部門主動作為的行為。
編輯部還相應配發評論《轉作風凝聚發展合力》,文章將該案例內涵提升至推進項目建設是檢驗干部能力的“試金石”、錘煉干部作風的“比武場”的高度。
在當下的傳媒生態中,負面報道既要規避輿論監督對相關主管部門的負面壓力,同時要強化媒體的責任意識,弘揚良好的社會風氣,負面報道“正面報”成為一個課題。
筆者采寫的電視新聞《一張通知停車漲價 業主質疑引發風波 》反映了黃石港區某小區因停車費突然上調引發堵門事件。停車費的突然上漲引來業主的質疑,如果業主不按照新的收費標準交錢,物業就不讓業主的車輛出入小區,由此引發小區大量人員聚集,矛盾一觸即發。物業停車費是一個敏感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多方溝通,不能單憑物業一紙通知做出決斷,在記者的協調下,相關部門、物業、業主委員會代表等多方進行溝通,求同存異,經投票表決同意,通過了新修訂的小區車輛管理方案,所有流程合法合規。
這個案例的解決吸引了很多小區物業進行借鑒。小區物業停車費漲價涉及千家萬戶,它需要新聞從業者胸懷全局看問題,要敢于觸及問題,問題存在于實踐中,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存在于實踐中。記者要選擇社會普遍關心的、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寫出有底氣、接地氣的好作品。
當然,在采訪過程中要獲取真實情況,記者首先要有自己的主張,說有立場的話,防止掩蓋事實真相。再是要親歷躬行,不要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那么,記者該如何提升自己帶著問題進行采訪的能力呢?
首先,記者出發前,要充分做好采訪前的準備工作,電視新聞記者帶好必備設備,檢查電池是否有電、話筒是否是完好、做好充足的采前準備,然后列出提綱,明確采訪重點,全面分析采訪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并做好預案。
其次,記者應認真篩查已經掌握的新聞信息,結合對新聞的了解,及時剔除不準確的新聞信息,以減少煩瑣的新聞素材對新聞采訪的影響,帶著問題和困惑的采訪更有針對性,更能保留有價值的新聞信息。
再次,記者應不斷提升自身的采訪技巧和采訪能力。采訪的成功取決于提問,記者的提問越是充滿活力和思考,對方的回答就越有特色和價值[2]。
問題新聞帶有大量的發問,記者要善于發問,有的記者往往存在著素材分辨能力不足、采訪對象不配合、信息挖掘力度不夠等問題,這些必然會導致采訪過程存在不足,要彌補這些缺陷,記者就要不斷地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培養洞察力和掌握新聞報道的能力,這樣才能寫出符合要求的稿件。
最后,新聞報道離不開策劃,一篇報道字數不多,謀篇布局的過程中還要安排好正負面內容的多少,防止為印證某問題造成主題不集中,避免贊揚文字過多而掩蓋真相,或者負面文字過多使報道適得其反。
五、結語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記者要永遠帶著問題意識去采訪。新聞節目是人們獲取新聞咨詢,了解當前社會的重要途徑,記者代表媒體的立場,又稱為公眾的眼睛,帶領公眾進入新聞現場,尋求事實真相,將社會熱點、敏感點和人們關注的問題客觀公正地報道出來,只有客觀公正的立場才能增強文章的可信度,贏得受眾信任,維護新聞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
[1] 梁衡.沒有新聞的角落——一個記者的內心獨白[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144-151,273.
[2] 高鋼.記者要知道什么是正確的提問[J].新聞與寫作,2018(1):102-104.
作者簡介:許紅梅(1972—),女,湖北黃石人,本科,編輯,研究方向:新聞記者提問。
梁堅義(1968—),男,湖北黃石人,本科,主任記者,研究方向:記者正面宣傳。
陳許涵(1998—),男,湖北黃石人,本科,研究方向:短視頻輿論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