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健
啟東市第三人民醫院普外科,江蘇啟東 226200
痔瘡是臨床 常見的肛腸科疾病,正所謂“十人九痔”,說明痔瘡疾病的發病率極高。痔瘡主要是位于肛門部位的一類病癥,在任何年齡段均有發生概率,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也隨之增加。痔瘡的誘發因素較多,其中影響較大的有長期久坐、長期便秘、長期飲酒、嗜食辛辣刺激食物等[1-2]。基于痔瘡的臨床病理表現在治療方面,臨床對痔瘡的治療理念以接觸癥狀為主,消除痔體為輔[3]。該次研究中基于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重度痔瘡患者76例為研究樣本,分析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與外剝內扎術用于重度痔瘡患者臨床治療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重度痔瘡患者76例為研究對象,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38例患者納入常規組,男26例,女12例;平均年齡(45.35±2.35)歲;平均病程(2.15±0.52)年。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38例患者納入治療組,男25例,女13例;平均年齡(44.95±2.55)歲;平均病程(2.09±0.5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對該次研究內容知情,且自愿簽署調研意愿書;無精神疾病。
排除標準:未簽署調研意愿書、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存在晚期結直腸癌病癥者。
參與患者均系自愿參與,且在入組前了解研究目的、手術措施并自愿簽署調研意愿書。該次研究經過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執行。
常規組行外剝內扎術。患者取側臥位,實施常規麻醉、消毒鋪巾措施,借助組織鉗牽拉痔瘡外漏部分并向上牽引,充分暴露內痔,與痔瘡基礎處作V字形去切口,分離皮膚組織,牽拉組織鉗,鈍性分離外痔靜脈叢,并基于外痔從、內括約肌剝離內痔組織,剪開兩側黏膜,游離痔瘡根部,使用完鉗夾住痔瘡,貫穿縫合并結扎痔瘡,切除痔瘡;存在多處病灶時依次切除,保留黏膜橋與皮橋,以保證術后生理功能正常恢復[4-5]。
治療組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術前準備措施與常規組相同,采用擴肛器固定后,于痔核顯眼位置上方2~3 cm位置行荷包縫合,導入抵釘,收緊荷包,將其縫合至黏膜下層,置入痔吻合器,指示刻度處于安全區域時,激發吻合器,處于關閉狀態30 s后退出吻合器,使用半圓規檢測縫合口,存在出血現象時給予常規止血[6-7]。
①臨床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為臨床癥狀(便血、脫肛)消失,日常、排便情況下無明顯不適感;有效為臨床癥狀(便血、脫肛)顯著緩解,日常、排便情況下不適感較弱;無效為臨床癥狀(便血、脫肛)未改善,患者日常、排便情況下不適感強烈。
②不良反應:收集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事件,統計創口發炎、切口出血、肛緣水腫、便血等不良事件的發生例數。
③治療指標:收集治療期間的手術耗時、出血量、痊愈時間、住院時間等。
④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采用VAS評分分別于術前、術后12 h、術后24 h、術后48 h的時間點進行測量。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或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總有效率94.74%,高于常規組78.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組手術耗時、出血量、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指標數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指標數比較((±s)
組別手術耗時(min)出血量(mL)愈合時間(d)住院時間(d)常規組(n=38)治療組(n=38)t值P值45.35±9.65 30.25±5.15 8.510<0.001 23.35±10.25 10.15±6.35 6.749<0.001 15.35±1.35 8.32±0.82 27.436<0.001 8.41±0.84 5.11±0.51 20.701<0.001
術前,兩組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24、48 h,治療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值差異越來越大,見表4。
表4 兩組各時段VAS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各時段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術前術后12 h 術后24 h 術后48 h常規組(n=38)治療組(n=38)t值P值5.52±0.53 5.43±0.51 0.754 0.453 5.12±0.51 4.85±0.45 2.447 0.017 4.62±0.46 3.84±0.38 8.059<0.001 3.51±0.35 2.15±0.22 20.280<0.001
臨床關于痔瘡的研究中有兩種說法,一是靜脈曲張論,該說法認為痔瘡是直腸末端、肛管皮膚下的靜脈叢瘀血、擴展、扭曲形成的靜脈團。二是肛墊下移論,該說法認為痔瘡是由于肛管部位的正常生理解剖結構“血管墊”、齒狀線上方的海綿樣組織下墜形成的一種病理表現,同時該理論也是目前公信度較高的一種[8]。痔瘡主要臨床表現之一是便血,患者在排便期間無痛感,排便后混合血液。臨床重度痔更為專業的說法是Ⅲ度、Ⅳ度痔瘡,其主要生理表現為痔瘡脫出,需要用手輔助還納或者痔體長期暴露在外,不能還納,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有著明顯的影響[9-10]。
臨床治療方面,重度痔瘡以手術干預為主,基于病理癥狀的影響,常規的藥物治療、膠圈套扎治療對重癥痔瘡的治療效果受限[11]。傳統重度痔瘡的手術治療主要為外剝內扎術,通過手法措施復位脫垂肛墊,以保留肛墊為手術目的,進行痔體的剝離與切除,盡可能地減少對患者術后控便能力影響。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形切除術是一種新型痔瘡干預手術,利用吻合器將脫出、增大的病理組織切除,保證了肛墊組織的完整性,治療過程中,實現遠端、近端黏膜的吻合,促進脫垂肛墊復位阻斷痔核的內部供血,有效地控制痔核供血,促進殘余痔核的萎縮與收縮,恢復肛部的正常生理活動[12-13]。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有效率94.74%,常規組治療有效率78.95%,治療組優于常規組(P<0.05),在徐志杰[14]相關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00%優于對照組84.00%(P<0.05),與該次研究結果一致。該文常規組累計出現8例不良反應,高于治療組的2例(P<0.05)。高彥兵等[15]相關研究中,基于同類病型66例患者進行對比研究,其中使用外剝內扎術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12例,占比36.00%,接受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的患者出現2例不良反應,占比6.0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該次研究結果一致。上述研究結果均有效證實患者在臨床治療效果方面有著更高的應用價值,且該次研究與其他學者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基于重癥痔瘡患者的臨床治療,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有著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更好幫助患者改善生理狀態,促進生理功能的正常運行,為患者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好的質量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