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倩,黃桂珍,劉明學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外科,福建廈門 361000
在小兒外科中,闌尾炎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導致該病發生的原因較多,主要為病原菌感染及闌尾腔梗阻;當小兒胃腸道出現異常情況時常會導致其闌尾肌肉及血管產生反射性痙攣,從而導致闌尾腔梗阻及血運出現障礙,最終致使炎癥出現,此外,小兒便秘及飲食習慣不良等均會導致小兒患有該疾病,該病病情并不復雜,因此極易在臨床中對其進行判斷[1]。小兒闌尾炎的病勢相較于成人更加嚴重,因此若未及時得到診治極易導致患兒在短時間內產生一系列并發癥,如壞死、彌漫性腹膜炎和穿孔等,嚴重者甚至會產生死亡的風險。有研究顯示,闌尾炎患兒在出現癥狀到出現穿孔情況大概需要42 h左右,若在進行診斷及就診時所用時間超出上述時間,患兒發生穿孔的概率在66%以上[2]。因此,應盡早對其進行正確的診斷及對其病理分型進行確定,既可以使小兒闌尾炎的治愈成功率有所提高,還可以最大限度使其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情況有所減少。該文回顧性分析該院在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患有闌尾炎的小兒,旨在探討小兒闌尾炎臨床特點分析,現報道如下。
該文對該院收治的60例患有闌尾炎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女例數分別為32例、28例;最小年齡以及最大年齡分別為2.3周歲、13周歲,平均(7.25±1.25)周歲;發病時間在72 h以內。全部患兒均在術前實施超聲檢查,并經病理確診為闌尾炎,其中大部分患兒出現不同程度的轉移性右下腹疼痛及急性臍周疼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臨床癥狀,如發熱、腹瀉及嘔吐等。
統計60例闌尾炎患兒的臨床資料,并對其臨床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對這60例闌尾炎患兒的臨床特點以及病原學展開探討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百分比和率(%)。
60例患兒均為急診入院,在對其身體實施檢查時均并未出現較為明顯的拒按,腋下溫度36.8~39.0°C,平均(37.25±1.25)°C;心率78~94次/min,平均(85±1.35)次/min。其中有19例(31.67%)患兒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全腹疼痛,61例(76.25%)患兒表現為轉移性右下腹疼痛,15例(18.75%)患兒表現為腹瀉,47例(78.33%)患兒表現為嘔吐,47例(78.33%)患兒表現為發熱,42例(70.00%)患兒表現為反跳痛,31例(51.67%)患兒表現為肌緊張。部分患兒同時出現以上2種或3種癥狀。
血液檢查:60例患兒均實施血常規檢查,結果顯示,有25例(41.67%)患兒白細胞計數介于(10.0~15.0)×109/L,有20例(33.33%)患兒白細胞計數介于(15.0~20.0)×109/L,有15例(25.00%)患兒白細胞計數>20.0×109/L;有49例(81.67%)患兒中性粒細胞比率≥80%;在對患兒進行大便常規檢查中有3例(5.00%)患兒見白細胞。
超聲檢查:60例患兒均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檢查結果中提示闌尾呈細長形且部分回聲并不明顯的患兒有8例(13.33%),提示腹腔腸管內出現多個氣液平面的患兒有13例(21.67%),提示闌尾出現明顯腫脹情況且最大外徑超過5 mm的患兒有47例(78.33%),提示闌尾根部或尖部管壁回聲出現中斷現象且周圍出現不規則液性暗區連接腔內暗區的患兒有17例(28.33%),提示闌尾并未出現回聲或者出現混合回聲、低回聲等情況,且結構并不清楚以及邊緣模糊及不規則的患兒有5例(8.33%)。
待手術結束后,均對其病理進行診斷,顯示有5例(8.33%)患兒為單純性闌尾炎發作,有35例(58.33%)患兒為化膿性闌尾炎,有20例(33.33%)患兒為壞疽性闌尾炎,其中17例已穿孔。
60例闌尾炎患兒中共有6例(10.00%)患兒在術后發生腹腔內并發癥情況,其中有2例(3.33%)患兒為術后腸麻痹,4例(6.66%)患兒腹腔殘余膿腫。6例患兒均通過禁食、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后痊愈并出院。另有8例(13.3%)患兒出現切口感染情況,經切口引流換藥后愈合出院。
所有患兒均在經過確診后,對其采取手術治療方式以將其闌尾病灶切除,在手術結束后根據患兒闌尾的炎癥情況,并在保證患兒安全的前提下對其采取二聯抗菌藥物展開抗感染治療,臨床治療效果佳,且發生并發癥比例低,術后恢復快。該組60例患兒在經過手術以及抗感染等綜合治療方式治療后均完全治愈,治愈率高達100.00%,且無死亡病例。
在小兒腹部外科中,小兒急性闌尾炎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急腹癥,其病勢發展相較于成年人更加嚴重,速度更快。小兒急性闌尾炎的主要特征為闌尾動脈管徑與成年人相比較小,屬于終末動脈,因此,若患兒闌尾腔內容物出現滯留現象,其壓力會出現升高情況,從而導致患兒闌尾管壁的血管受到一定壓迫,致使患兒闌尾出現缺血或者壞死情況,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穿孔現象;且小兒闌尾壁較薄及直徑相對較小,因此其闌尾腔內容易出現梗阻并穿孔,與此同時,小兒大網膜發育均并不完善,大網膜較成人短而薄,闌尾炎發生后不易包裹,若出現穿孔后短時間內易發展為彌漫性腹膜炎;此外,大部分患兒主訴能力較差,無法描述清楚其癥狀,且查體不合作,從而導致醫生無法準確獲得相關診斷信息,極易出現誤診情況。因此,及時對闌尾炎患兒進行診斷及采取恰當的治療方式是極為重要的[3]。
小兒闌尾炎的臨床特點幾乎與成年闌尾炎的臨床特點相同,但由于小兒自身解剖及生理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存在以下臨床特點:①多數小兒在發病前會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發炎或急性腸炎等誘發急性闌尾炎的因素,因此,在就診時患兒多會伴有不同程度的寒戰、腹瀉及惡心、發熱及驚厥和嘔吐等臨床表現,但需要注意的是需與上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急性胃腸炎及梅克爾炎、腸系膜淋巴結炎、右髂窩膿腫及腹型過敏性紫癜這幾種疾病進行鑒別。②相較于成年人的發熱反應及胃腸道癥狀,小兒的發熱反應及胃腸道癥狀出現的更早且極為劇烈,特別是3歲以下的患兒,其體溫可高達39~40°C,且可能同時伴有頻繁的嘔吐或者腹瀉,極易與急性胃腸炎、胃腸型上呼吸道感染混淆,在診療過程中需要提高警惕,避免漏診延誤治療。③小兒腹痛初始部位及轉移病史也與成年人存在一定區別,小兒腹痛最早出現及最為常見的癥狀為開始多為臍周以及上腹出現疼痛,在數小時后便會轉為右下腹痛,疼痛多為持續性,部分患兒會伴有陣發性加劇情況,多數患兒喜彎腰行走或右側屈髖臥位,以減少其腹壁張力,緩解其疼痛感。④由于患兒特別是年齡較小的患兒不能完全配合醫生工作,因此極不利于對其腹部進行觸診,且部分小兒盲腸移動度較大或者盲腸位置較高,因此致使闌尾炎壓痛點位置變化范圍大,其觸診位置相對成人來說可能更靠近中線或者位置較高;但發病后壓痛點大多表現為固定位置,因此右下腹固定點壓痛為最可靠的體征[4]。⑤小兒腹肌與成人相比較軟弱,因此其腹肌強直現象并不顯著。有研究表示,有10%~15%左右的闌尾炎患兒并不存在明顯腹肌緊張的特征[5]。
(1)診斷。在對闌尾炎患兒進行診斷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要對患兒的姿勢仔細進行觀察,患有急性闌尾炎的患兒多會選擇屈髖并傾向臥于右側,步行時則表現為彎腰且身體向右側傾斜。②需對患兒胃腸道癥狀進行注意,除少數患兒會出現便秘情況外,多數患兒還會出現嘔吐、腹瀉不適等表現。小兒盲腸的游離度均較大,因此出現炎癥的闌尾可深入到患兒盆腔內從而觸及到直腸,且極易導致患兒盆腔內直腸周圍淤積炎性滲液,均會使患兒經常出現排便感,一般表現排稀薄便但量不多。③不可對麥氏點固定壓痛特征進行強調,小兒盲腸的移動性較大,加上多數患兒并不具備準確對壓痛點進行陳述的能力,因此,在臨床中壓痛位置可能出現在近臍旁或者接近盆腔等偏離麥氏點的位置。④可選擇操作簡便及經濟、便捷和無創的彩超對其進行診斷,但需要注意的是彩超無法顯示出正常闌尾,但確診化膿性以及壞疽性闌尾炎的概率極高,高達71%~97%左右[6],彩超可測出闌尾的長度、直徑、腔內是否有糞石,為診斷提供依據。
(2)手術指征。由于小兒解剖學存在一定特殊性,因此多對闌尾炎患兒采取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在對手術指征進行掌握時,除了防止出現誤診情況外,在對異位闌尾炎及嬰幼兒等疑似患兒經過6~12 h觀察仍無法排除其患有闌尾炎時,可適當放寬手術指征[7]。
(3)置管引流指征。對于闌尾周圍出現膿腫或彌漫性腹膜炎的患兒,可適當放寬置管引流指征,引流物需以管道引流為主,一般選擇硅膠管進行引流,通常放置于患兒盆腔部位或者病灶周圍,引流的目的主要是加快患兒腹內滲液排除體外的速度,以利于對炎癥進行控制,并使患兒中毒癥狀有所減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其發生并發癥的情況減少[8]。
(4)避免感染。在完成闌尾切除術后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便是傷口感染,有數據顯示,有14.4%~67%的闌尾炎患兒在實施手術后出現感染情況[9]。因此,為使感染情況有所降低,需注意以下幾點:①盡量避免使用線對術中切口的出血點進行包扎,應選用鉗夾對其實施止血操作,有效減少切口內線結異物數目[10]。②為避免患兒腹內膿液直接對切口產生污染,因此在開放性手術中應將患兒腹膜剪開后,將腹膜向外翻,以對切口進行保護,促使切口腹膜化。③在手術結束并將腹膜關閉后,需使用稀碘伏水對切口進行浸泡并沖洗[11]。④在對切口進行縫合時,需逐層進行縫合,縫線的間距不宜過長或過短,要適度,防止殘留死腔。⑤術者在對患兒實施手術過程中,要將闌尾切除術本就屬于污染手術的這一麻痹思想進行克服,并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對患兒實施手術。⑥術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是術程中血液及組織內有效血藥濃度達到一定水平,有利于預防切口感染。在該研究中,待所選患兒經過確診后,對其選取手術的方式切除其闌尾病灶,并根據其情況選取二聯抗菌藥物進行治療,治療效果極佳,60例患兒經過手術及抗感染治療后均全部治愈,治愈率可達100.00%,并不存在死亡病例。該研究結果與韓斌[12]研究結果一致,其研究中選擇26例闌尾患兒展開研究,均采取手術治療,并選用抗菌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26例患兒完全治愈,治愈率可達100.00%,并無死亡病例。
綜上所述,小兒闌尾炎的臨床表現并不存在特異性,且其病情發展較快及發生穿孔的概率極高,并且極易產生一系列并發癥,因此,應盡早對其準確進行診斷并及時對其展開手術治療,在手術后還需對其采用合理且規范的抗菌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可有效提高治愈成功率并使并發癥發生情況有所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