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王琦,袁磊,楊曉梅,李巖濤
日照市中醫醫院(日照口腔醫院)口腔科,山東日照 276800
單牙缺失是口腔科中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近年來臨床牙科通過固定義齒修復已經成功治療大量牙列缺損患者,相比于傳統的硅橡膠取模灌注石膏模型修復技術來說,隨著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加工技術成為口腔治療中的另一選擇[1]。對于牙體缺損患者,應用傳統的硅橡膠取模灌注石膏模型技術雖然能夠獲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療效不佳,患者對修復效果滿意度較低。而隨著近年來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單顆牙的數字化修復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口內掃描儀與3D打印技術在單冠固定修復中的應用價值顯著[2]。為證實這一結論,該研究隨機選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72例單牙缺損修復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口內掃描儀與3D打印技術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單牙牙體缺損修復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經抽簽法將其平均分為觀察組與常規組,每組36例。其中觀察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22~45歲,平均(33.75±3.46)歲;文化程度:小學6例,初中10例,高中8例,大專及以上12例。常規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20~47歲,平均(33.28±3.81)歲;文化程度:小學5例,初中8例,高中10例,大專及以上13例。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研究內容,且自愿與該院簽署相關協議書;該次研究方案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正式批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行單顆牙牙體缺損固定修復技術,不存在牙體固定修復術禁忌證;依從性良好;均為單牙缺損修復患者。排除標準:咬合不穩定、鄰牙與對頜牙不完整者。
常規組采取硅橡膠取模灌注石膏模型修復術,具體步驟如下:在牙體預備前使用Vita tooth guide 3Dmaster比色板進行比色,牙體預備遵循全瓷冠牙體預備原則,如果患者曾經實施過根管治療,則需要在口內制作纖維樁后牙體預備,使用排齦線排齦。硅橡膠印模材制取印模,選擇超硬石膏進行灌注,常規加工制作義齒。
觀察組應用口內掃描儀聯合3D打印技術進行單冠固定修復,具體步驟如下:比色、牙齒預備、排齦等均與常規組一致;應用口內掃描儀進行掃描,獲取數字化模型,根據掃描儀顯示圖像適當調整邊緣形態與倒凹情況,在調整后再次進行掃描;標記邊緣線,利用數字化3D切削機制作二氧化鋯內冠,并對打印的模型進行飾瓷,完成義齒制作。兩組患者的修復體完成后將其戴入患者的口腔內進行調改,如果鄰接松或者咬合接觸不良則需要再次加飾瓷,修改完畢后再戴入患者的口內,調整合適后進行高度拋光。
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對牙齒修復效果的滿意度、修復前后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及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①滿意度:采用該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由患者對修復效果的滿意度進行評分,分數在60分以下為不滿意;分數在60~90分表示為滿意;分數在9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總分為100分,患者的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00%。②焦慮評分、抑郁評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與抑郁自評量表進行評分,在患者修復前后各評分1次,分數越低說明患者焦慮、抑郁程度越輕微。③生活質量評分:應用生活質量量表作為評價標準,主要包括患者的社會功能、物質生活、心理功能及軀體功能,患者的評分越高則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對修復效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修復效果滿意度比較[n(%)]
修復前,兩組患者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修復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修復前后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修復前后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比較[((±s),分]
組別焦慮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抑郁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36)常規組(n=36)t值P值62.36±6.18 62.41±6.22 0.034 0.973 42.68±3.67 47.49±4.23 5.153<0.001 64.52±5.98 64.57±6.05 0.035 0.972 43.51±4.58 49.32±4.92 5.186<0.001
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社會功能物質生活心理功能 軀體功能觀察組(n=36)常規組(n=36)t值P值91.57±1.26 74.53±1.89 45.010<0.001 91.34±1.98 75.62±3.54 23.254<0.001 90.82±1.18 74.65±1.75 45.967<0.001 90.82±1.26 74.53±2.68 33.005<0.001
近年來隨著社會科技不斷發展,口腔醫療水平不斷上升,為了能夠獲得更好的口腔修復體,在口腔固定修復中應用到更多先進的科學技術,數字化技術在口腔醫療領域的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3]。在計算機技術的輔助下,口腔醫療具有顯著的優勢,臨床上也有較多有關口內光學掃描精度的報道,有較多的學者均認為目前口內掃描技術應用于單冠固定修復中的精度均在可接受范圍中[4]。傳統的硅橡膠取模灌注石膏模型修復術雖然能夠獲得一定的準確效果,但是效果并不顯著,在制取硅橡膠印模時,從口中取出硅橡膠時仍然還在進行聚合反應,會導致出現0.05%~0.1%的收縮率[5]。從口腔中取出硅橡膠時也會產生相應的應力,因此在這一過程中不能避免模型產生變形;同時,硅橡膠印模材的性能也會受到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如手套、消毒液及溫度等,臨床效果受到限制[6]。
口內掃描儀的應用能夠直接從患者的口中制取數字化印模,也能夠將患者的口腔數據保存到電腦中,通過網絡接收與傳遞消息,操作較為方便,并不耗費人力,且獲得的數據不會隨著時間的遷移而影響精密度,通過掃描采集到的模型信息也更加準確[7]。通過口內掃描儀也能夠辨別義齒的最佳戴入方向,有助于醫生通過患者的掃描圖像適當調整基牙的形態,因此在試戴過程中醫生的調改時間相對較少[8]。3D打印切削技術則屬于RP技術,將該技術應用于單冠固定修復中能夠充分利用立體光刻成型技術等多種前沿技術形成立體模型,相比于石膏模型來說,3D打印模型應用的是樹脂模型材料,并不會在模型硬化過程中出現膨脹現象,且樹脂顆粒較為均勻,因此精細結構復制能力較好[9]。傳統的石膏模型存在著一系列的缺陷,例如在儲存與運輸過程中可能存在破損的危險、在灌注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氣泡,從而影響到義齒的制作等,同時也會影響到口腔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10]。
口內光學掃描精度也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掃描的操作方法、掃描范圍及操作熟練度等,且不同的口內掃描儀的掃描成像原理也有一定的差異,其掃描精度也存在一定的區別,因此在為患者進行口內掃描過程中應該要根據廠商的操作方法進行掃描。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對牙齒修復的滿意度(97.22%)高于常規組(77.78%)(P<0.05);這一研究結果與陳旭卓等[11]的研究結果一致,在其研究當中,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為99.26%,優于對照組的滿意度78.51%(P<0.05)。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社會功能(91.57±1.26)分,物質生活(91.34±1.98)分,心理功能(90.82±1.18)分,軀體功能(90.82±1.26)分]均明顯高于常規組[社會功能(74.53±1.89)分,物質生活(75.62±3.54)分,心理功能(74.65±1.75)分,軀體功能(74.53±2.68)分](P<0.05);在陳旭卓等的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社會功能(91.52±1.63)分,物質生活(91.48±1.48)分,心理功能(90.63±1.51)分,軀體功能(90.48±1.18)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社會功能(73.42±1.48)分,物質生活(75.49±3.59)分,心理功能(74.26±2.16)分,軀體功能(73.16±3.59)分](P<0.05)。修復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評分(42.68±3.67)分、抑郁評分(43.51±4.58)分顯著低于常規組(47.49±4.23)分,(49.32±4.92)分(P<0.05);這一研究結果與劉秉堯等[12]的研究結論相一致,在其研究當中,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分別為(43.15±4.52)分、(44.18±4.25)分;低于對照組患者(48.22±3.22)分,(50.21±4.51)分(P<0.05)。該研究的局限性在于選取患者均為單牙缺損修復,并未納入多顆牙修復患者,因此多顆牙修復的效果仍然需要臨床研究證實。
綜上所述,口內掃描儀聯合3D打印技術應用于單冠固定修復患者中的臨床效果較為顯著,可顯著提升患者對修復效果的滿意度,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