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山東省濟寧市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分泌腎內科,山東濟寧 272049
2型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疾病,臨床發生率較高,對人類健康造成了較大威脅;發病后患者有較高的急性并發癥風險,其中最為常見的是酮癥酸中毒,而冠心病同樣是流行性心血管疾病,以此導致臨床上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伴冠心病患者基數不斷擴增[1]。目前常規療法是取小劑量胰島素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但給藥劑量控制難度較大,患者出現低血糖的風險性較高,而且往往需求較大的補液量,極易進一步損傷患者的心功能,引發心絞痛、心衰等癥狀[2]。該次為探討更為可靠的治療方案,納入該院于2018年4月—2020年2月期間收治的80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伴冠心病患者,隨機動態數字表為患者劃分為對照組(常規療法)、觀察組(胰島素泵療法)的參考依據,以胰島素泵對照常規療法展開分析,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伴冠心病患者,納入標準:①與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冠心病診斷標準相符者;②患者及(或)家屬對該研究知情且授權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臟器功能缺失者;②研究依從性較差者;③精神疾病者等。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該研究,隨機動態數字表為患者劃分為對照組、觀察組的參考依據,單組包含40例患者;對照組患者中23例男性與17例女性;年齡為54~81歲,平均(64.25±12.23)歲;觀察組患者中21例男性與19例女性;年齡為56~78歲,平均(66.35±11.46)歲。比對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施以常規療法:三餐前取門冬胰島素(批準文號S20100088)給予患者皮下注射,睡前取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島素對患者進行治療。初始劑量取最小值,結合患者血糖改變情況對劑量進行調整;同時取1 U普通胰島素混合3 g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對患者進行持續靜脈滴注,滴速控制在15~20滴/min;若患者入院后有較高的血糖值,可先取小劑量普通胰島素混合生理鹽水對患者進行靜脈點滴,待患者血糖值≤13.9 mmol/L后,行上述療法。
觀察組患者施以胰島素泵療法:取美國MiniMed 508型泵對患者行門冬胰島素24 h持續泵入治療,胰島素總量參考患者具體體質量;給藥時間為餐前30 min,給藥劑量參考患者血糖值,取可行的最大劑量。若患者入院后有較高的血糖值,需要先參考對照組的方案幫助患者血糖降至13.9 mmol/L,再行上述治療。
①比較兩組酮體消失時間、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用量。
②比較兩組治療前后不同時段血糖值,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睡前血糖。
③比較兩組低血糖、心絞痛與心衰發生率。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酮體消失時間與血糖達標時間均早于對照組,而胰島素用量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酮體消失時間、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用量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酮體消失時間、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用量對比((±s)
組別酮體消失時間(h)血糖達標時間(d)胰島素用量(U/d)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20.31±2.45 25.92±2.54 10.054<0.001 7.23±2.45 12.98±3.32 8.814<0.001 46.25±7.56 58.24±10.65 5.806<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睡前血糖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上述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不同時段血糖值對比[((±s),mmol/L]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不同時段血糖值對比[((±s),mmol/L]
組別治療前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 睡前血糖治療后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 睡前血糖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18.87±5.09 18.73±5.10 0.123>0.05 24.21±5.78 23.65±6.32 0.414>0.05 11.65±4.21 12.21±4.01 0.609>0.05 5.78±1.01 10.23±2.78 9.515<0.001 7.23±1.67 12.78±3.45 9.158<0.001 6.56±3.67 8.98±2.87 3.285<0.05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50%,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0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近年來胰島素泵逐漸受到該病臨床治療的青睞,被稱之為“人工胰”,可對人體胰島素基礎分泌、進餐狀態下胰島素脈沖釋放進行有效模擬,提高胰島素釋放的生理性能,是目前最符合生理狀態的胰島素輸注方式[3-7]。在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伴冠心病治療中使用胰島素泵,可持續以微量胰島素輸注到患者體內,對肝糖輸出進行有效抑制,有利于改善外周組織的基礎糖利用率,對脂肪、糖原分解產生阻斷作用,避免酮體大量生成[8];在患者攝入三餐前,結合患者的具體需求微量補充胰島素,可以有效減少胰島素的使用劑量,可減少患者用藥周期過長后出現高胰島素血癥的風險,有利于縮短患者的降糖周期,低血糖風險性較低[9]。除此之外,泵入療法對胰島β細胞第一時相分泌有較好的改善效果,對患者機體代謝功能的恢復有較好的促進作用;不僅如此,泵入療法還能減少患者血液中的β-羥丁酸以及丙酮酸濃度,進而解除酮體,降低患者的血總膽固醇以及三酰甘油指標,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10-11]。
該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酮體消失時間(20.31±2.45)h、血糖達標時間 (7.23±2.45)d、胰島素用量(46.25±7.56)U/d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5.78±1.01)mmol/L、餐后2 h血糖(7.23±1.67)mmol/L、睡前血糖(6.56±3.67)mmol/L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中有7.50%不良反應率低于對照組的25.00%(P<0.05)。這與劉傳令[12]的研究結果: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5.12±1.79)mmol/L、餐后2 h血糖(6.56±3.11)mmol/L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基本一致。證實胰島素泵在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伴冠心病患者臨床中的應用價值高于常規療法。
綜上所述,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伴冠心病患者臨床使用胰島素泵,支持以少量胰島素快速糾正血糖值與酮體,而且出現不良情況的風險性較低,對比常規方案有顯著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