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建林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連云港市中醫院,江蘇連云港 222004
踝部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折類型,損傷部位易出現腫痛[1]。持續的腫痛易使患者神經系統發生病變,若未采取及時的治療措施,會增加并發癥的風險,延長骨折愈合時間[2]。因此,對骨折后伴有腫痛患者應盡快采取消腫和止痛治療。目前,冰敷是治療骨折腫痛的常用方法,其能夠降低腫痛部位局部皮膚的溫度,降低機體神經末梢敏感性,同時提高機體疼痛閾值,從而發揮消腫、止痛的效果;但長時間冰敷會減少傷口周圍的血流量,不利于傷口的愈合,還易引發繼發效應。中醫學認為,閉者不通,不通則痛[3]。將降溫貼貼于昆侖穴和太溪穴,透過皮膚至肌肉紋理后直達經絡,發揮疏通經絡的效果,經絡通后則可改善腫痛。但是,臨床上尚未有關于降溫貼改善踝部骨折患者腫痛患報道。鑒于此,該研究方便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該院收治的86例踝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降溫貼敷貼昆侖太溪對踝部骨折患者腫痛的改善效果,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86例踝部骨折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3例。研究組中,男女例數為27例、16例;年齡20~66歲,平均(41.45±5.67)歲;病程2~7 h,平均(4.06±0.35)h。對照組中,男女例數為26例、17例;年齡19~68歲,平均(41.54±5.69)歲;病程2~7 h,平均(4.02±0.33)h。該研究所已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知情同意該研究;②有明確下肢外傷史,X線片顯示踝部骨折者;③均為閉合性骨折,且是單側肢體者;④受傷后2~7 h內入院就診者。
排除標準:①皮膚破損者;②合并骨腫瘤、骨結核等病理性骨折者;③不愿配合或拒絕參與者;④合并嚴重心肝腎疾病者;⑤合并精神疾病者。
對照組予以持續冰袋冷敷,將冰袋(規格:200 mL加厚注水冰袋)用毛巾包裹后置于患者踝部的腫脹部位,當患者感覺冰袋制冷效果不明顯時應及時進行更換,持續冷敷72 h。冰袋制作:在200 mL加厚注水冰袋注入自來水,將冰袋封口,放入冰箱冷凍。
研究組予以降溫貼(規格:120 mm×50 mm)敷貼,將降溫貼貼于昆侖穴和太溪穴,繞踝1圈。每隔8 h更換一次降溫貼,連續敷貼72 h。
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isual analoguescale,VAS)[4]評估疼痛程度,其中:①輕度疼痛:0~3分,不影響睡眠;②中度疼痛:4~6分,輕度影響睡眠;③重度疼痛:7~10分,不能入睡或需服用止痛藥才可入睡。
舒適度:按照Likert 1~5級進行評分,滿分5分,得分與舒適度呈正相關。
腫脹程度[5]:①Ⅰ度腫脹:傷口周圍稍腫脹,存在皮紋,患側與健側同部位的周徑差不超過0.5 cm;②Ⅱ度腫脹:傷口周圍腫脹明顯,皮膚張力升高,皮紋消失,無水泡,周徑差0.5~1 cm;③Ⅲ度腫脹:傷口周圍腫脹顯著,患肢伴有不適感,出現張力性水泡,周徑差大于1 cm。
兩組的周徑值測量與周徑差計算均由同一名康復治療師進行操作。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后1 d、3 d和5 d的VAS評分低于治療前和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對比[((±s),分]
組別干預前干預后1 d 干預后3 d 干預后5 d研究組(n=43)對照組(n=43)t值P值7.25±1.16 7.23±1.15 0.080 0.936 3.98±1.41 4.95±1.93 2.661 0.009 2.92±1.14 3.61±1.38 2.528 0.013 1.40±0.27 1.83±0.36 6.266<0.001
研究組治療后1 d、3 d、5 d患肢的周徑差小于對照組和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腫脹程度對比[((±s),cm]

表2 兩組患者的腫脹程度對比[((±s),cm]
組別干預前干預后1 d 干預后3 d 干預后5 d研究組(n=43)對照組(n=43)t值P值5.23±1.08 5.53±1.24 1.196 0.235 4.11±1.33 4.77±1.29 2.336 0.022 3.72±0.85 4.55±0.93 4.320<0.001 1.87±0.49 2.64±0.67 6.083<0.001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的Likert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舒適度得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的舒適度得分對比[((±s),分]
組別Likert評分研究組(n=43)對照組(n=43)t值P值3.84±1.11 2.43±0.72 6.988<0.001
腫痛是踝部骨折后的常見臨床癥狀。以往臨床多采取體位調節、口服消腫藥物、止痛劑的使用、中藥活血消腫湯劑口服、加壓冷療儀及冰袋冷敷等方式減輕踝部骨折腫脹與疼痛。由于活血消腫湯制作繁瑣,臨床使用較少;加壓冷療儀的儀器價格較高,尚未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目前,冰袋冷敷廣泛應用于骨折后腫痛的治療中,冰袋冷敷能夠促進毛細血管收縮,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并減輕骨折部位局部的充血腫脹[6]。但冰袋冷敷只能夠起到緩解作用,不能夠起到治療效果;同時持續冷敷易出現冷的繼發反應,降低患者的舒適感,不利于患者恢復。研究顯示,降溫貼敷貼對骨科疾病引起的腫痛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7]??讗廴A[8]的研究表明,扁桃體術后應用降溫貼外敷下頜區,可有效地緩解術后創口疼痛。降溫貼是一種常用的外用貼劑,其主要的成分為高分子凝膠和薄荷油等,其利用水分子蒸發來迅速降低患者體表溫度,用時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及神經末梢的敏感性,以發揮緩解疼痛和腫脹的效果[9]。降溫貼中的薄荷油外用可麻醉患者神經末梢,起到消炎、止痛的效果[10]。中醫學認為,骨折腫脹疼痛為傷后氣機失調,經絡閉塞所致[11]。將降溫貼敷貼在踝部的昆侖穴和太溪穴,利用降溫貼中薄荷油的強穿透性,透過踝部皮膚至肌肉紋理后直達經絡,發揮疏通經絡的作用,從而緩解傷口部位的腫痛[12-15]。
該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1 d(4.95±1.93)分、3 d(2.92±1.14)分、5 d(1.40±0.27)分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3.98±1.41)分、(3.61±1.38)分、(1.83±0.36)分和干預前(7.25±1.16)分(P<0.05)。該研究結果與相關學者的結果基本一致[16]。提示:降溫貼敷貼昆侖穴和太溪穴可改善踝部骨折的疼痛癥狀。考慮原因可能為:①將降溫貼敷貼于踝部昆侖穴和太溪穴,可起到物理降溫的效果,利用其成分中的薄荷油對神經末梢進行麻醉,以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②降溫貼敷貼于踝部昆侖穴和太溪穴能夠對局部組織的細胞活動產生抑制,同時起到物理降溫和藥物治療的作用,降低機體神經末梢的敏感性后以減輕疼痛癥狀[15]。
徐文強等[17]的研究結果曾報道,研究組干預后1 d(4.11±1.33)cm、3 d(3.72±0.85)cm、5 d(1.87±0.49)cm的患肢周徑差明顯低于對照組 (4.77±1.29)、(4.55±0.93)、(2.64±0.67)cm和干預前(5.23±1.08)cm(P<0.05)。該研究結果與徐文強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降溫貼敷貼昆侖穴和太溪穴可改善踝部骨折的腫脹癥狀。分析原因可能為:將降溫貼敷貼于踝部的昆侖穴和太溪穴,利用薄荷油的強穿透性,透過皮膚至肌肉紋理后直達經絡,發揮疏通經絡的效果,經絡通后則創傷部位腫脹改善,從而緩解踝部骨折的腫脹癥狀[18]。
該研究數據顯示,研究組干預后的Likert評分(3.84±1.11)分明顯高于對照組(2.43±0.72)分(P<0.05)。結果說明降溫貼敷貼昆侖穴和太溪穴可提高踝部骨折患者的舒適度??紤]原因可能為長時間冰敷會減少傷口周圍的血流量,易引發繼發效應[19-20]。而降溫貼敷貼于踝部昆侖穴和太溪穴對創傷部位刺激小,進而舒適度更高[21]。
綜上所述,降溫貼敷貼昆侖穴和太溪穴可改善踝部骨折患者的腫痛癥狀,同時提高患者的舒適度,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