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能力。就語文學科而言,新課程改革立足兩大考試(學考和高考),提升學生的四項學科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落實六個層級能力(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合作探究)培養,在考試內容和評價模式上都和以往有著很大區別。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必須要轉變語文的教學方式,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第一,教師要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整合性和綜合性特征。
在語文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情況下,考試評價的形式和內容都與新課程改革所強調的理念越來越接近。
回顧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評價內容和測試內容,不難看出,不同的試題板塊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但是很多命題者對考試內容、板塊之間的內在聯系都較為重視。所以,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必須要對教學內容的整合性以及綜合性有更多的關注。教師應基于知識的緊密聯系開展教學,讓知識點“連線成面”,引導學生及時整合歸納,更好地把握系統性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第二,教師要根據語文學習任務群進行創造性教學。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學習任務群的概念,并且對選修和必修的課程進行了合理整合,設計了18個學習任務群。學習任務群不僅能夠將語文教學內容的性質體現出來,還能夠體現出課程組織形式的鮮活特點。從授課的角度來看,學習任務群既包括具體的學習內容,又包括言語實踐活動以及與之適切的學習方式。可以說,它整合了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重新建構了語文課程的內容系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以及意義有深刻的認識,要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落實學習任務群,滲透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適應新課程改革對教學的要求。
第三,教師要開展深閱讀式的語文教學。
深閱讀是讀者這一具有心智能力的有機體與適合其條件的閱讀對象相遇,在適宜的情境下產生積極的行為動力,進而發展而來的高參與度的閱讀行為。對于面臨高考的高中學生來說,深閱讀不但能夠讓學生對當下世界的變遷更加了解,還能夠使其視野更加開闊,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深閱讀的體驗,學生不僅能讀出文本的深層之義、暗藏之象與隱藏之情,還能讀出文本的主旨和用意,提升語文綜合素養與能力。但是在目前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實踐當中,學生主要圍繞考試可能涉及的閱讀理解內容來展開針對性閱讀訓練,因此閱讀內容多是與考試內容緊密關聯的單一訓練材料。這樣的閱讀無法有效提升學生寫作及閱讀理解等方面的能力,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嘗試運用專題閱讀或比較閱讀的方式,創造良好的深閱讀課堂氛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還可以在閱讀訓練的過程中采用群文閱讀的方式,向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支持,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要對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進行轉變,并且要適當地調整教學策略。教師應以新課程改革倡導的理念為指導思想,要以培育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目的,有機結合各種教學方法,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優化學生的學習環節,積極引導學生提出質疑,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精神,對學生的獨到見解給予充分的欣賞和尊重,將廣闊的發展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展現,以促進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這樣不僅順應了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而且能讓學生發展個性、提升素養,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
(余學英,湖北小池濱江高級中學,湖北 黃岡430012)
實習編輯:劉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