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云
摘要:正如馬克思的技術異化思想所預言的技術異化會“危害社會,反制人類”一樣,人工智能技術在現代社會生產、社會生活和社會交往方面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弊端。具體表現為“出現數字窮人和數字鴻溝等負面效應,引發社會不公平問題,造成人的個性發展的利益化”;“致使人的主體地位削弱,造成道德情感冷漠”;“產生信息泄露,威脅社會穩定”。智能時代所致的個性發展消極影響的規避路徑是:(一)增強主體自主意識,厘清人工智能技術和自己之間的主客體關系,促進自身的自由全面發展;(二)加強技術倫理規范,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要堅持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的原則;(三)完善社會制度機制,使人的個性發展不被智能技術所掌控,就必須在保證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更重視人們的精神追求。
關鍵詞:人工智能;個性異化;技術異化
中圖分類號:B0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20-0021-03
當今社會處于人工智能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賦能實體經濟的規模超800億元,預計2021年將突破1000億元。有學者認為:“在未來幾年內,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給世界帶來的影響將遠遠超過個人計算和互聯網在過去30年間已經對世界造成的改變”[1]。人工智能是一種集模仿人類思維、行為、情感于一身的計算機程序。人工智能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放人們的雙手,能夠代替人們進行高危工作,能夠豐富人們的生活體驗。但它為人類社會帶來發展的同時,也分裂出自己的對立面。因此,在馬克思技術異化理論的指導下,深入分析人工智能技術所促使的人的個性發展現象,消減其中的個性異化狀況,有利于形成健康和諧的人機相處方式,從而促進人和社會共同進步。
一、馬克思的技術異化與人的個性發展
(一) 馬克思論技術異化
馬克思認為:“技術異化是指人們在通過技術活動實現自身目的的過程中,技術活動及其技術系統轉化成了一種外在的、異己的、敵對的力量,危害社會,反制人類,使人性扭曲或畸形發展的傾向”[2]人類制造機器的初衷是為了改變原來的生產生活方式,提高人們生活的質量和水平。但隨著其不斷發展,機器卻成為人類的對立物,變本加厲地控制剝削壓迫人類。對此馬克思做了一個比喻:“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仿佛也只能在最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3]產業、分工和資本統治剝削技術的異化是馬克思技術異化思想的主要內容。他指出技術的進步并沒有減輕工人的負擔,相反還造成勞動時間和強度的加大;分工的出現讓工人無日夜地重復一項工作,工人逐漸失去支配自己勞動的能力;資本主義制度致力于為少數資本家謀取最大利益,看似資本家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但他們也無不遭受技術的奴役和壓迫。“科技能夠解除人們的負重,越來越省人力和物力的機器、自動機提供給人們更多的時間和能力去發展自己的愛好和才華,這是馬克思所期待的。但是當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非但沒有更多的物質財富收益,也沒有改善工業革命前作坊工人的生活和健康狀況,反而在精神、道德風俗等方面也陷入污濁之泥潭”。[4]
(二)馬克思技術異化與人的個性發展狀態
1. 產業技術與人的個性
隨著產業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但與此同時也給工人帶來不同程度的壓迫。在手工勞動中,手工工具只是人類身體的延伸,人類完全支配手工工具,此時人類的勞動能力是手工勞動過程的核心;而在機器生產中,機器機構本身的結構性質是生產過程的核心,人類勞動從屬于機器結構。“工人變成機器的單純的附屬物,他們需要做的只是極其簡單、極其單調和極容易學會的操作。”[5]人的主體性被弱化;同時,技術的進步并沒有減輕工人的負擔,相反還增加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和勞動時間。人們的生活變得單向度化,個性發展受到沖擊。
2.社會分工與人的個性
為了最大限度地爭取利益,社會分工孕育而生。社會分工不但造成了人的社會活動的固定化,個人無法自由地選擇職業,既有的社會分工角色難以改變。正如馬克思所說:“原來,當分工一出現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動范圍,這個范圍是強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這個范圍。”[6]而且加重社會不平等現象,形成階層固化,致使人的個性呈現片面發展狀態。
3.資本統治剝削制度與人的個性
資本家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無底線地壓迫剝削工人,占用工人的閑暇時間。工人長期處于被迫勞動狀態,疲于工作,沒有資本和時間供他們來發展自己的個性,人發展成為單向度的人,人的個性發展也被忽視。
二、人工智能時代對人的個性發展的利弊影響
(一)智能時代的主要特征
1.智能化。傳統技術只是提高或擴充人的肢體器官能力,人工智能技術以取代人類智力,最終實現自主思維為目標。之前工業革命所產生的計算機、蒸汽機等并沒有自主能力,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致使機器能夠憑借其強大的計算能力來主動收集處理外部環境中的海量數據,通過機器學習實現自主進化。馬克思認為機器生產中人類勞動有了新形式:“使人從事用眼看管機器和用手糾正機器的差錯這種新勞動”。弱人工智能技術的特性在于能夠自主收集信息、做出簡單判斷,并在此基礎上與其他人工智能或人類進行信息交互。這一特征能夠解決機器生產造成的“看管機器和糾正其運行錯誤”這一問題,擺脫人類勞動的束縛,產生更高的生產效率。
2.數字化。現代社會擁有大量的數據,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致使數據呈爆炸式增長并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全球的數據量以每年大約30%的速度增加,2020年達到了令人震驚的40ZB。智能時代人與萬物都處在數字網中,占據著屬于自己的數字標識。該特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現實世界的數字化,主要為提高人類的生產生活效率的服務;二是精神世界的數字化,充分體現人類的精神自由和自我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