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摘要:“無為”是老子哲學中極為重要的哲學范疇。“無為”在《老子》中大致有如下五種涵義:超越相對性、不妄為、為而不爭、循道而為以及順性而為。“無為”既是“道”的屬性,亦表示“道”有著使萬物自然而然發生和發展的功用。“無為”是實現“道”的具體方法和實踐行為。“無為”思想就是一種要求人們做到不妄為、順自然和尊重個性的工夫論。老子認為,若人們能夠有“無為”的工夫、“無為”的修養,則其處事是一定能夠達到“無不為”的結果的。所有的弱勝強、柔勝剛、靜勝躁的合道之規律也都是其無為而無不為思想的具體展現。
關鍵詞:老子;無為;道家;工夫論
中圖分類號:B22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20-0158-03
一、老子哲學中的“無為”范疇
在《老子》一文中,“無為”主要出現在如下章節:
第二章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是老子文中第一次出現“無為”這一概念。王弼注“無為”為:自然已足,為則敗也①。他強調了“無為”的任自然之義,這是此章“無為”的第一層含義。“無為”的另一層含義則體現在老子對于“無為之事”的論說上,在此句之前,老子先列舉了現象界的有無、難易等種種存在的相對性,并揭示出其價值的相對性。而后便道出了超越和消解這種種相對價值的方法,并將此種消解相對價值的作為稱之為“無為”。
第三章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河上公認為“無為”是不造作的順勢而為。他對此句的注解是:思慮深,不輕言。不造作,動因循②。
“無為”在此處指的是“智者”沒有妄為之心,如此天下則無不治。
第十章,“明白四達,能無為乎?”蘇轍認為“明白四達”可以達到內外兼治之效果。他說:內以治身,外以治國,至于臨變,莫不有道也,非明白四達而能之乎?③另外,此處的“明白四達”也指雖然無所不明、無迷無惑,但若仍然能夠做到不恃才傲物而“無為”,唯有得道者能之。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林希逸注:無為無不為,自然而然也。侯王若能守此無為之道,則不求化萬物,而萬物自化矣④。這里的“無為”是指統治者應做到依順萬物之性、萬物之情。“無為”包含了率性、因循的涵義。
第三十八章,“上德無為而無以為”,憨山大師注:然上德所以有德者,以德出無為。功成事遂,而無恃為之心,故云“無以為”⑤。“上德”即“玄德”,這個“玄德”是“無為”的,即自然如此,沒有任何妄為。“上德”中沒有任何個人意志和目的,純任自然,故曰無以為。
第四十三章的“無為之益”,河上公注: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于精神,治國則有益于萬民,不勞煩也⑥。此章說明了“無為”之用,而天下能領會此用之人卻不多。
第四十八章,“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王弼注:有為則有所失,故無為乃無所不為也⑦。“為道”需要“損之又損”,在個人修養上是減少欲望,解決各種“多欲”的問題;在治理國家方面則應減少繁苛的政令。此處的“無為”即“為道”。
第五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薛蕙注:圣人無為固有不言之教,而百姓翕然自化矣⑧。“無為”“好靜”“無事”“無欲”正是對“多忌諱”“多利器”“多伎巧”“多法令”這些現象的對治,這也是老子對于圣人之治的要求。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王弼注:以無為為居,以不言為教,以恬淡為味,治之極也⑨。三者皆是體道、悟道之義。此處的“無為”“無事”和“無味”都可以直接代指“道”。
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憨山大師注:圣人見在幾先,安然于無事之時,故無所為,而亦無所敗。虛心鑒照,故無所執,而亦無所失⑩。圣人是明白道體之人,可以做到“無為”,即不妄為,以此處事則無失。
依據前文對《老子》一文中“無為”這一范疇的分析總結,“無為”在《老子》中的涵義可以大致概括為如下五種:
第一,“無為”指的是一種超越性,表示一種超越對立區分的狀態;《老子》中的圣人是能夠超越現象界的種種相對性以及由此產生的相對價值,從而實現價值之絕對的。相對性在現象界普遍存在,相對性也意味著不穩定、不長久。世俗之人常受相對性之惑而以相對價值來對事物進行判斷區分,這樣必然產生價值歧視。而歧視本身就是有失公正的,也是不合道的。故而老子認為圣人應該認清這些相對的現象并超越之。這是老子“無為”的第一層含義。
第二,“無為”就其字面意思來看,表示的是不做什么,即對萬物的發展不干涉,不強加;《老子》在第二章中有“行不言之教”之語,老子認為作為一個好的統治者,不應該常常對人們發號施令,而應使民自為。這里的“無為”是不妄為,即不做有違“道”的事情。
第三,“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老子有言:“為而不爭”。老子認為“無為”仍是要做事情,且要努力去做,但“無為”與“有為”的區別就在于“無為”是在做了應該做的事情之后馬上處下、不爭、不居功自傲,在行為和心態上都認為自己什么都沒有做。“道”之所以可使萬物作而不為始,也正是因為“道”具備這種“無為”的品質。所以,“無為”也是在告訴人們要做什么,“為無為”即循“道”而“為”。
第四,“無為”也是在表述一種不為而成的“天之道”,用老子的話講,即“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無為”的這層含義表明“為無為”后的結果。依據“天之道”而為,必然是會得到“勝”“善應”“自來”等諸多好的結果的。這也是天之道對于萬物的正向引導。
第五,“無為”既是順自然而為,就表示按照萬物之自然,按照物之性、物之情、物之理而為。注意到萬物的差異性并依順事物的個性去“為”的做法,是對萬物本性的尊重。尊重萬物之個性就是給萬物以自由,所以“無為”中亦有尊重萬物的差別性且給予萬物以自由的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