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禎屹

摘要:日本企業通過裁員、延長勞動時間等方式以求提高效益,長時間勞動、過勞死等社會問題愈演愈烈,對雇主與勞動者雙方均構成了壓力。為在增強勞動者保護力度的同時又兼顧靈活用工的需求以提高效率,日本制定了較為獨特的工作時間制度,有學者將其分為一般規則、排除適用、特別規則三個部分。包含變形工作時間制、法定工作時間及加班工資的除外規定、以及職場外工作時間設定制、裁量勞動制和高度專業工作制度等。這對于重構我國現有特殊工時體系具有重要啟示:(一)借鑒日本變形工作時間制,加強對不定時工時制和綜合計算工時制的立法;(二)充實不定時工作制的內容,針對社會廣泛關注的“996”現象,以及不同類型的強勢勞動者在不定時工作制下設置下位概念予以分別調整;(三)加強勞動監察,彌補工會缺位,遏制“自愿加班”現象。
關鍵詞:就業形態;工作時間;變形工作時間制;分層保護;特別規則
中圖分類號:F2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20-0055-07
引言
長期雇傭是日本雇傭體系最為重要的特征,然而在全球化的沖擊下,與高水平保護相對應的高額人力資源成本嚴重影響了日本企業的競爭力。降低人力資源成本、提高企業效益成為經濟界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日本勞動力市場產生了兩個顯著變化:一方面,企業大量采用臨時工、派遣工,正式員工比例逐年下降,非典型雇傭比例逐年上升。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所發布的數據,2019年非典型雇傭勞動者數已達2165萬人,占總勞動者數的38.3%,相較于1989年的19.1%以長期雇傭為特征的勞動力市場已然有所動搖①。另一方面,企業通過裁員、延長勞動時間等方式以求提高效益,長時間勞動、過勞死等社會問題愈演愈烈。經濟社會危機是勞動法趨于完善的動因之一。經濟社會危機對作為勞動法主體的雇主與勞動者雙方形成了壓力,在勞動者處境的惡化以及失業率急速上升的局面下,提升勞動者保護力度的同時又兼顧靈活用工的需求以提高效率則成為了必然選擇。在此背景下,日本發展出了較為獨特的工作時間制度,其中既有基于行業的劃分,以應對部分行業的現實需要,又有針對強勢勞動者的特別規則。至今已有30余年的發展歷史,并仍在不斷探索和改進中,試圖構建出一套較為完整的保護體系,存在大量值得參考借鑒的方式方法。2018年1月22日,日本國會提出了《工作方法改革法案》,其中的焦點之一就是對工作時間制度的修改,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我國目前也面臨著人力資源成本抬高,勞動者處境惡化的問題,然而在特殊工時方面的制度設計尚顯不足。本文旨在通過對日本勞動法在工作時間制度領域對就業形態多元化做出的回應與制度設計進行介紹和分析,希望能夠豐富我國比較法研究的材料,為未來我國在相關領域進行制度設計提供參考。
一、日本特殊工時制度的沿革
日本勞動基準法有關工作時間的規定在近30年先后經歷過6次修改,主要分為兩個階段。1987年和1993年的工作時間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標在于縮短法定工作時間,而此后的修法活動主要著眼于適應勞動關系的變化[1]315。由此可見,早期修法的目標主要著眼于法定工作時間的縮短,但在達到國際通行的一日8小時,一周40小時的標準后,修法的目標發生了轉向,多側重于對工作時間制度的緩和,以“充分發揮勞動者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為立法目的。這也與近年來世界各國勞動法領域去規制化、靈活化的主流趨勢相一致。
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所掩蓋的矛盾在危機中凸顯,這也賦予了勞動基準法新的責任。1997年的金融危機及2000初的IT泡沫②破裂致使日本企業經營狀況及勞動者的處境大大惡化,大量正式員工被裁,人力不足且對勞動者壓榨日深,工作時間居高不下,過勞死問題加劇,日本失業率于2002年達到5.4%的歷史巔峰,而這也與上述立法目的的轉向時間暗合。針對這一狀況,日本政府不得不圍繞工作時間制度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改善勞動者的生存環境。第一,針對長時間工作損害勞動者身心健康以及過勞死和過勞自殺頻發這一問題,《勞動基準局長通達》分別于1995年以及2001年對心腦疾病和精神問題導致工傷的定基準予以放寬③。第二,針對經濟情況惡化帶來的失業問題以及勞動者自愿加班的問題。厚生勞動省于2001年4月以行政通達的形式給雇主設定了把握工作時間的義務,并于2003年5月制定“不付加班工資的綜合對策要綱”,通過全國的勞動基準監督署對該問題予以重點監督指導。第三,針對少子化危機及女性就業困難的問題。日本政府于2007年制定了以“工作與生活相調和”為核心的行動指針,鼓勵改革工作方式提高生產效率。這也是設置高度專業工作制度以及提出擴大企劃業務型裁量勞動制適用業務(修正案)的背景[2]462。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項圍繞工作時間所采取的措施:一指向工傷認定標準的擴大,二指向加班工資的支付,唯一直接指向工作時間的第三點旨在使工作時間制度的彈性化。不同于前兩者對于所有勞動者進行普遍保護,其對于部分勞動者而言反而是一種“加負”??梢?,在日益嚴峻的經濟形勢下,為緩和勞資雙方的雙重壓力,設定新的工作時間制度以提高勞動效率顯得更為重要,其也作為歷次修法的重點部分被不斷修正和發展。
二、日本工作時間制度概述
日本工作時間制度圍繞一日8小時、一周40小時的法定工作時間展開。有學者將其分為了一般規則、排除適用、特別規則三個部分[3]171。本文也將按照這一分類展開論述。一般規則中的特殊工時制度包含變形工作時間制,其也可以被視為特殊工時制度的兜底條款,具有設立門檻較低,能夠廣泛應用于第三產業的特點。排除適用則是針對部分行業以及部分崗位,不適用法定工作時間及加班工資規定。近年來隨著勞動者就業形態的多樣化,一般規則中的特殊工時制度和排除適用已經無法滿足現實需求,勞動基準法導入了特別規則,包括職場外工作時間設定制④、裁量勞動制和高度專業工作制度。這一發展趨勢體現了立法技術上的提高,由一般規則的排除適用模式轉向結合實際就業形態和勞動者的特性設立特別規則的模式,兼顧了行業需求與針對強勢勞動者的特別規定,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也是我國未來進行制度設計的重要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