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亭 杜學云



摘 要:為篩選出適宜社旗縣小麥減肥增效的施肥技術,于2020—2021年度開展了小麥減肥增效5項施肥模式比較試驗。以8個肥料品種為試驗材料,組配成5種施肥模式進行對比。結果表明:不同施肥模式的增產增效排前3位的依次為處理1>處理2>處理3,3種處理均表現出較好的化肥減量與增產增效的效果,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小麥;施肥模式;對比試驗;減量增效;凈增效益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9-0080-02
小麥是社旗縣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60000hm2左右,近年來全縣小麥平均產量穩定在7000kg/hm2左右,化肥投入量975kg/hm2左右。由于長年較大量的使用化肥,大面積耕地土質出現了逐漸偏酸的現象,部分地塊由于酸化嚴重,導致化肥用量增加而小麥產量不增反減的現象。為此,本研究結合社旗縣小麥生產實際,開展了化肥減量增效不同施肥模式在小麥上的肥效比較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選擇在河南省社旗縣城東南方約12.5km的興隆鎮腰莊村米其營自然村孫會堂責任田,田塊面積0.5hm2,田塊地理坐標為:東經112°94′19.62″、北緯32°95′49.22″,海拔95.8m。前茬玉米,產量9750kg/hm2。試驗田土質為輕砂質潮土,有井灌條件。
1.2 供試材料 參試肥料品種共8個,分別為“天脊”NPK含量(%)22-8-10硝酸磷鉀、“澳佳”NPK含量(%)18-18-18腐植酸螯合肥、“宜化”含氮46.4%尿素、“中化”NPK含量22-14-6復合肥,“天脊”土壤調理劑、“巨微”土壤修復劑、“澳佳”腐植酸高活性植物營養劑、“老鄉”三得利有機液肥。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6個處理,分別為:處理1:底施“天脊”硝酸磷鉀750kg/hm2+“天脊”土壤調理劑600kg/hm2+生長期隨防治病蟲害3次加施“老鄉”有機液肥3次,每次噴施750g/hm2。處理2:底施“澳佳”NPK含量(%)18-18-18腐植酸螯合肥600kg/hm2+“宜化”尿素150kg/hm2+“澳佳”腐植酸高活性營養劑拌種(用量750g/hm2)+隨防治病蟲害3次加施“澳佳”腐植酸高活性營養劑,每次用量750g/hm2。處理3:底施“中化”NPK含量(%)22-14-6復合肥750kg/hm2+“天脊”土壤調理劑600kg/hm2+隨生長期防治病蟲害加施“老鄉”有機液肥3次,每次用量750g/hm2。處理4:底施“天脊”硝酸磷鉀750kg/hm2+“天脊”土壤調理劑600kg/hm2。處理5:底施“中化”NPK含量(%)22-14-6復合肥50kg/hm2+“巨微”土壤修復劑75kg/hm2。處理6(ck):底施“中化”NPK含量(%)22-14-6復合肥975kg/hm2。不設重復,每處理小區長150m,寬4.45m,試驗田四周設有走道和保護區。
1.4 試驗管理 試驗田于2020年10月18日機械深松土壤1次,深度25cm,隨之機械旋耕2遍,耕深18cm,旋耕后小四輪斜耙1遍耙實待播,于2020年10月22日機械播種。小麥品種豐德存麥21號,播種量157.5kg/hm2,播種前種子全部選用“小麥一拌無蚜”拌種劑拌種。出苗期為2020年10月29日,小麥生育期中開展病蟲害防治3次,時間分別為2021年3月25日、2021年4月20日和2021年5月4日,選用25%戊唑醇300g/hm2+30%己唑醇750g/hm2+25%甲維·蟲酰肼750g/hm2+水300kg/hm2進行葉片和穗部噴霧防治,有效地控制了條銹病、赤霉病|、紋枯病、白粉病、葉枯病、葉銹病、蚜蟲、麥蜘蛛、吸漿蟲等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危害,保護小麥的健壯生長。試驗田于2021年6月6日起收獲。
1.5 調查項目與方法
1.5.1 生育階段 田間觀察記載項目有播種期、出苗期、基本苗(齊苗后調查)、分蘗期、冬前群體(冬至節前一天調查)、平均單株分蘗、單株次生根、平均根長、主莖葉齡、拔節期、抽穗期、揚花期、灌漿期、成熟期、生育期。
1.5.2 產量 小麥成熟后每處理小區調查5點,每點查1m雙行總穗數(除以6×10000×15=每hm2總穗數),每點順麥行連續取30穗剝查總麥粒數(除以30=平均單穗粒數),待麥粒曬干后稱取千粒重。收獲前(6月4日)每處理小區實收5點,每點1m2,共收5m2,曬干后稱取籽粒實產(除以5×10000=每hm2實收產量)。
1.5.3 各試驗處理肥料成本與產值、凈產值計算方法 處理1、處理2、處理3和處理4,均為3種肥料的合計成本;處理4和處理5均為2種肥料的合計成本;處理6(ck)為1種肥料的成本。各處理產值為各處理籽粒產量×每kg市場銷售價2.36元的值;各處理比ck凈增產值為各處理產值減去肥料成本后的凈產值,再減ck凈產值后的數值。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越冬苗情與生育進程 從表1可以看出,處理1~5的冬前單株分蘗數均比ck增加0.71~0.86個,單株次生根比ck增加1.18~1.86條,次生根長度增長1.42~1.78cm,冬前葉齡增0.28~0.32,成熟期提早2~3d,生育期縮短2~3d。
2.2 不同處理成產三要素與實產 從表2可以看出,在比ck化肥用量減少30%的前提下,處理1~3分別比CK成產三要素的有效穗、穗粒數和千粒重都有增加,實收產量分別比CK增產16.14%、14.22%和12.11%;處理4和處理5的成產三要素中,有效穗數和千粒重均有所增加,產量分別比CK增產9.7%、6.55%。
2.3 不同處理產值、肥料成本、凈產值和凈增產值 從表3可以看出,在比CK化肥減少用量225kg/hm2的前提下,處理1比CK凈增產值2180元/hm2,增值率12.71%;處理2比CK凈增產值2178元/hm2,增值率12.7%;處理3比CK凈增產值1765元/hm2,增值率10.29%;處理4和處理5分別比CK凈增產值1187元/hm2、1182元/hm2,增值率分別為6.92%、6.53%。
3 結論與討論
由本試驗結果表明,底施“天脊”硝酸磷鉀750kg/hm2+“天脊”土壤調理劑600kg/hm2+隨小麥生育期防治病蟲害加配噴施“老鄉”液肥3次,每次750kg/hm2的這一施肥模式的增產增值效果最好,推廣價值最高;其次,底施“澳佳”腐植酸螯合肥600kg/hm2+尿素150kg/hm2+“澳佳”腐植酸高活性營養劑拌種和生育期隨防治病蟲害葉面噴施“澳佳”營養劑3次,每次750kg/hm2,增產增值效果與處理1基本相等,同有很高的推廣價值;再次,底施“中化”復合肥750kg/hm2+“天脊”土壤調理劑600kg/hm2+“老鄉”液肥生育期3次葉面噴施的增產增值效果居第3位,該施肥模式也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天脊”硝酸磷鉀、“澳佳”腐植酸螯合肥均具有多方面的肥效優勢,是化肥減量增效施肥模式的優秀品牌。本次試驗還表明,“天脊”土壤調理劑、“巨微”土壤修復劑、“老鄉”生物液肥、“澳佳”腐植酸高活性營養劑等配合化肥減量增效施肥模式都表現出了優良的節本高效、改良土質和保護生態的綜合效果,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
本次試驗經受了小麥生育期前旱后澇、光溫不足和條銹病、赤霉病暴發流行等自然災害的考驗,如遇正常氣候年景,試驗中的減肥增效施肥模式將表現更優良的增產增值效果。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