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邨
“直播帶貨”是市場經濟和互聯網結合的“寧馨兒”。從問世到火爆,生發出“模式新穎吸引眼球”,“主體唱多盡顯風采”,“自媒體跟風分得一杯羹”,“法規空杯爭議頗大”等現象。當下主要的問題是:某些主播者為獲得人氣形成流量再變現為收益,竟然謊話虛說,夸大產品功效,導致“直播帶禍”,影響惡劣。中國消費者協會撰寫的《網絡直播侵害消費者權益類型化研究》歸納出的違規現象,主要有“虛假宣傳、退換貨難、銷售違禁品、‘專拍鏈接誤導受眾、誘發場外交易、濫用極限詞語、直播內容違法違規等不良行為”。一言以蔽之,“說假話,賣假貨,裝傻賣萌”。一個“假”字貫穿始終。
“直播帶貨”是廣告的衍生品,“廣而告之,誘導注意”。商品廣告是以贏利為宗旨的宣傳手段,借助媒介把有關商品、服務的信息和知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傳遞給受眾,影響認知,擴大銷售。“直播帶貨”,就基因而論,其要素和宗旨就是廣告。如果論資排輩,實物口頭為祖輩,紙媒廣播電視為兒孫輩,借互聯網雜交的“直播帶貨”只能算新的變異。廣告已然成為傳媒業界的重要財源,乃是經濟支柱。關鍵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當下某些“直播帶貨”中的“貨”變“禍”,就是“無道”即“見利忘義”不惜喬裝打扮、虛話連篇、誤導欺騙消費者的行為。
“直播帶禍”決非“無章可循”,是有法不依。有關管理層面的“指導意見”說的很明白:規范廣告審查發布。未經審查不得發布醫療、藥品、醫療器械、農藥、獸藥、保健食品和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等廣告。雖然直播帶貨的很多內容具有即興、隨機、互動等靈活性,但是不可“隨意”。所謂“隨意”,即諸如信口開河,裝傻充愣,感同身受,現身說法……無須諱言,一個時期以來,網紅明星、行業名人、大佬們紛紛放下身段,加入到直播宣傳帶貨的行列中,甚至個別政府部門的領導、被授予榮譽的專家,也在直播中直接或間接地帶貨。曩日曾有著名小品演員用猙獰的奸笑宣傳“蟻力神”性藥,浪得丑名“神藥騙子”,還有著名演員為醫院、酒商、衣服品牌等當代言人。只要給錢,利令智昏,與時髦俱進,由廣告發展到“帶貨”。“劣幣驅逐良幣”,丟掉品味,喪失人格。
直播帶貨的迷惑性很強,尤其是有眾多粉絲的名人,演時看似即興隨意,實則早有擘畫,有意與粉絲互動,不管是托抑或無意是托,卻起到配合作用。這種舉動不是廣告勝似廣告,因此對直播者的事前審查審核具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鑒于名人專家“帶貨”的不良影響,今年“兩會”期間律師界的代表提交一份《關于對“名人代言”和“專家帶貨”違法行為加強監管和懲治的建議》。一語破的,因企業違法成本低、消費者維權成本高、市場監管執法難等問題,“直播帶貨”監管的相關法規和制度滯后,尤其是專家變相帶貨缺少基本準則,導致“帶禍”亂象叢生。讓人憂心的是業界專家認為,即使有法律法規和標準基礎作為依托,現有法規在廣告代言人認定、虛假宣傳、名人代言尤其是專家變相帶貨,以及法律法規適用方面,仍存在許多重大問題,有些還屬于基礎性、根本性問題。
市場經濟不僅是“自由經濟”、“法治經濟”,還是“道德經濟”。“自由”提供了寬廣寬松的交易舞臺,“法治”制定了合理公平的游戲規則,“道德”意義更寬泛。雖然有“法無禁止即可為”、“罪行法定疑罪從無”的說法,但更不該忘記“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的內涵。時下的許多名人、明星、專家的“帶貨”都違背了早已“有章可循”的“廣告法”。
最后,想對五花八門的“粉絲”進一言。魯迅先生說“名人的話并不都是名言”。中國的老百姓歷來對名人情有獨鐘,對金句的認知度可列世界前茅。然而,名人不自重,到處隨意講話,抑或作秀,恐怕也是位高居榜首的。陳云同志歷來講話惜字如金,一句“不唯書,不唯上,要唯實”的感悟,讓我輩腦洞大開。我想,當下不唯“名人”,不唯“磚家”,不唯“小鮮肉”和“豬后鞧”,可作為消費者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