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剛
鼓勵更多敢想敢做的原始創新項目走出實驗室,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打造成科技成果走向市場應用的“助推器”,促進行業轉型升級,是中科智匯工場“智匯行動”概念驗證創新大賽的初衷。
5月28日,2021“智匯行動”概念驗證創新大賽迎來“新材料專場”路演,來自中科院過程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7個項目參與大賽比拼,接受評委答疑。7個項目包括“柔性電致變色材料”、“水性透明膨脹防火新材料”、“共價碳硅花簇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規模化儲熱技術及低碳節能系統應用”、“高軟磁性能超坡莫合金材料”、“海水淡化用新型抗有機污染中空纖維反滲透膜”、“生物合成增強型染色配方及負離子增強超聲霧化助染設備的研制和應用。不到1個月時間,6月18日,“智匯行動”概念驗證創新大賽智能制造專場路演繼續舉辦。本次“智匯行動”概念驗證創新大賽專場路演中,“單細胞級附帶損傷激光醫療儀器”、“短相干光學檢測儀器”、“光MEMS聲傳感器與空氣聲雷達”、“基于差分紫外光學原理的生態監測傳感器”、“碳達峰背景下果蔬真空脈動預冷技術”、“風光火儲多能源互補與多技術協同電力系統”,6個中科院早期項目的核心團隊成員展示了在各自領域的創新成果及實踐成就。現場評委針對項目的核心技術、市場前景、行業情況、發展計劃等方面與企業進行深入探討,并進行打分。每次大賽,所得分數將作為入選2021年“CAS 概念驗證計劃”的重要依據。自2020年5月大賽啟動以來,中科智匯工場聯合中科院在京科研單位,已舉辦了11場路演活動,參與路演的科技項目超過70個。
2018年,為提升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能級,海淀區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中關村科學城建設的若干措施》。這一措施提出將“實施中關村科學城概念驗證支持計劃,支持區域內高校院所基礎研究成果面向應用轉化進行概念驗證,降低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風險,加速形成與市場、資本進行對接的技術和產品”。這意味著科技成果的政策支持更落地了,或將能夠得到快速轉化。
2019年伊始,海淀區開始逐步聯合高校院所設立概念驗證中心,積極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與市場對接,解決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步的問題。在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和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的指導下,“CAS 概念驗證中心”于 2020年正式成立,由中科智匯工場負責具體實施工作并發起“CAS 概念驗證計劃”,目前,累計覆蓋研究所20多個,重點實驗室十余個,100余位科研人員參與其中,70個項目參與,已有8個項目獲得立項支持,并有6個項目開始產業化工作。
2021年“CAS概念驗證計劃”將在深入跟進往期項目的同時,深度挖掘新一批中國科學院科研項目,開展“智匯行動”概念驗證創新大賽,進一步整合中科院在各產業領域的優勢資源,重點篩選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智能硬件、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的重點項目,并為項目匹配專屬技術經理人,提供知識產權與法律顧問、“CAS空間”入駐辦公、產業資源與地方市場資源對接等服務,進一步支持項目開展原型開發、市場價值驗證和商業模式設計等工作,對中國科學院早期項目提供全方位支持,著力突破科研成果轉化率偏低的瓶頸。
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總工程師、中科智匯工場總經理柳海永跟蹤了大賽的所有項目。他表示,“每個項目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們代表了相關領域的先進水平,很多項目將有機會成長為行業領軍企業。”
“CAS概念驗證計劃,更多地體現在創新思想,只要是有一個概念,只要有技術能夠實現應用,我們就會吸引入駐,這種項目比種子期還要早,但我們愿意去孵化支持,”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總工程師、中科智匯工場總經理柳海永接受《中關村》雜志專訪時說。
從CAS概念驗證中心設立、CAS概念驗證計劃實施以來,圍繞中科院京區研究所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創立了從創意性驗證、可行性驗證,到商業化驗證的概念驗證體系,形成了“概念驗證大賽、概念驗證學院、概念驗證服務、概念驗證基金”四位一體的概念驗證實施內容。
柳海永說:“沒有人天生就是企業家,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管理、對接,幫助科學家推廣產品、對接市場,并協助管理,真正實現科技成果的蛻變,助力科學家們實現快速跨越,實現產業轉化。”對于在大賽中表現優異,且符合概念驗證支持條件的團隊和項目,將納入“CAS概念驗證計劃”,支持項目完成開發、測試、原型構建等工作。入選項目還將獲得由中科智匯工場提供的諸多服務,例如專屬科技服務人員支持、科技創新管理培訓服務、集中辦公區地址注冊福利、產業資源對接與地方市場資源對接、宣傳推介服務等支持。這些福利及支持均是助力科學家成長為企業家的具體體現。
截至目前,參與大賽路演的部分項目已基本與中科智匯工場達成項目輔導意向。政策申請、FA(財務顧問)業務、產業資源對接、融資規劃方案、股權設計、公司籌建、財稅注冊以及知識產權類服務等均在中科智匯工場的服務范圍之內。每次大賽路演結束后,中科智匯工場會形成《項目調研跟進報告》,并制作項目運營跟蹤表,為每個項目設置單獨的工作表單,著重整理項目調查中獲取的項目痛點,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及后續按照解決方案實施的各階段情況。
例如,針對新能源與先進化工領域技術成熟的路演項目,中科智匯工場已經組建專業的團隊,為其在山東、河北等地對接大型化工廠及當地上市企業;針對產品打造較完善的項目,中科智匯工場會委派專人服務其公司注冊、股權搭建等工作。
最終,中科智匯工場通過大賽為主要抓手,支持一批高技術含量科研項目在北京海淀中關村科學城落地轉化,培養一批懂技術、善運營的專職技術經理人,為海淀區建設原始創新主陣地和北京國際科創中心核心區提供項目支撐和人才保障。
“在這個過程中,中科智匯工場逐漸探索豐富和完善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新模式,找到了新的契機,鍛煉了團隊,幫助了一批高科技項目向產業化方向邁進了一大步。”柳海永表示,這些都為中科智匯工場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今,中科智匯工場提供的多項服務均在所輔導的企業中有著顯著效果。例如,除了CAS概念驗證計劃,“智匯營商大腦”同樣是中科智匯工場運營的明星服務。除此之外,中科智匯工場還推出了垂直產業加速器、產業研究院、中科學院、科技金融、產業服務等服務。
柳海永介紹,垂直產業加速器重點在于針對垂直領域,“我們與院所、企業等主體開展創新合作,深耕垂直領域,借助科研院所先進的專家資源、科技成果、儀器設備、人才儲備等,充分利用中科智匯工場的空間優勢、運營模式、服務體系,打造垂直領域的概念驗證中心和產業加速成長平臺。”中科智匯工場重點推進數字技術、裝備制造、智能硬件等三個垂直產業領域加速器建設,帶動相關產業生態快速發展。
在產業研究院建設方面,中科智匯工場與龍頭企業合作,利用對方產業資源優勢、結合中科院科技、人才、成果等方面優勢,針對產業發展訴求,孵化加速現有成果,共同立項科研成果。目前在建石油產業研究院、新材料產業研究院。
在中科學院的這一平臺上,中科智匯工場把中科學院打造成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輸出基地,打造中科院技術轉移領域技術經理人的“黃埔軍校”,向社會輸出大量優秀的技術經理人,并推出了 “技術經理合伙人計劃”。柳海永介紹,“技術經理合伙人”計劃將在“招募技術經理合伙人”“培養技術經理人”“成立技術經理人事務所”三個層面開展相關工作。為了吸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處科研項目組工作人員”“產業投資機構項目負責人”“科技中介從業者”“產業方負責人或技術負責人”加入該計劃,將向參與者提供“技術經理合伙人專屬證書”“CAS概念驗證計劃導師資格”“中科智匯工場產業資源、資金、政策支持”“中科院高科技項目創始合伙人機會”“技術經理人事務所合伙人”5項權益。
中科學院已先后同山東、河北、天津、湖北等地合作開展各類培訓10+場,同時還與計算所等院內研究機構聯合主辦技術經理人專題培訓5+場,總計培訓上1000+人次,獲得廣泛好評。
作為中國科學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總部基地,中科智匯工場依托中國科學院和海淀區優勢資源,聚焦于智能制造產業領域的科技創新綜合體,通過打造的“早期概念驗證、中期孵化加速、后期產業推廣”三級運營體系,助力中科院、高校科研人員、社會優秀創新創業項目完成科技成果轉化,技術產業化落地。
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常務副主任趙楠期望,在中科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和海淀區的支持下,“智匯行動”概念驗證計劃能在三年內累計投入資金不少于1500萬元,建立概念驗證項目庫,挖掘重大前沿科技項目;總支持項目將不低于25項,帶動科研人員積極創新研發,普及概念驗證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