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龍 雷尚斌
[摘 要] 在信息化背景下,促成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路徑,要通過拓寬視野拓展知識的寬度;通過不斷思考增加思想的高度;通過方法的提煉、總結提高教與學的效度。
[關鍵詞] 信息化背景;中學教師;專業化;發展路徑
新課程改革和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是促成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良好機遇。抓住這一機遇,探索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師自我成長發展的專業化之路,應該是每一位教師適應時代需要的客觀需求。那么,在信息化背景下促成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路徑是什么?
一、視野決定寬度——長識之路
視野對一個人的影響不可謂不大,尤其是處于信息時代的教師。各學科教師獲取技術、信息或最新知識的渠道不暢,對最新動態或技能需要不能及時把握,就會在工作中缺乏處理教材的靈敏度和鮮活度,與時俱進教書育人、契合需要設計課堂教學就會成為空話。像慕課、翻轉課堂等出現在教育行業中的新事物、新教法,云計算、大數據這些代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新信息、新技術,都需要學習。這些教育教學新手段、新信息、新方法,都決定著教師學習最新知識或技能的寬度。隨著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普遍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慕課、翻轉課堂等教育教學新形式,都逐步滲透到了教育行業中。《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了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發展的地位,及時跟進這些技術漸進式發展,隨時接受這些教育手段的革命性影響,對于改變傳統的教與學方式,以集體的力量對現有教育生態形成巨大的沖擊,作用巨大而意義深遠。為此,中學教師必須加入學習現代信息技術和最新教育技術手段中來,用廣博的知識、領先的技術開闊教育事業,拓寬教育寬度,走上增長知識的道路。
二、思考決定高度——增智之路
信息化時代給教育帶來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如何適應新技術要求,把新技術融入學科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深入思考。思考決定高度,用思考顛覆傳統或慣常的做法,憑借先進的技術和設計的精巧,讓課堂煥發出智慧的光彩,不僅是教師的一條增智之路,而且能讓教師走上課堂教學的增效之路。所以,思考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把課堂設計得更精彩,讓學生把學習內容把握的更輕松,以此充分發揮教師的聰明才智、彰顯技術的強大作用和力量,對于各科教學都極為重要。首先,教師要整體上從知識結構的布局出發,思考如何用現代信息技術把知識點網絡化、系統化,以此清晰學科知識體系、完善學科知識網絡、整合學科學習內容、豐富學科學習方法、發揮技術支撐作用。其次,在信息技術的運用上要思考如何融入個人智慧,把技術的作用發揮到極致。最后,要時刻思考把技術的作用和學習的內容高度融合的方法,在把備課、上課、作業的布置與批改等教與學的全程貫通起來,達到與學習內容、與學習效果交相輝映的藝術境地和智慧之巔。善于思考學科教學內容,積極、主動地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教育智慧,通過思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踐行最新理念,深化新課程改革,升華教育教學思想,就能走出一條思考決定高度的整合與超越的專業化發展的增智強能之路。所以,做智慧型的教師,走增智強能之路,必須與時俱進,從思考開始,基于新課改理念樹立高度契合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學觀,準確把握信息化時代教育教學變革的方向,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束縛,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根據學習內容,結合學生特點,延伸教學時間,拓展教學空間,在信息化教育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自身智慧,創造性地選用各種教學方法及支持性技術,在反思批判中將信息化的學科教學活動引向一個新的高度。
三、方法決定效度——整合之路
時下,信息技術已經普遍應用在中學課堂教學中。但是,信息技術只是技術而已,應用恰當與否、高效與否還需要掌握各種教育教學方法。信息技術與各學科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并不是簡單、生硬、機械地把信息技術“搬進”課堂。信息技術進課堂,就是要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學生的認知水平、課堂教學內容,恰如其分地應用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發揮其最大效能。如果只是簡單、生硬、機械地把信息技術“搬進”課堂,那么,不僅不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幫助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等方面的價值與功用,還會引起學生反感。所以,方法決定成效,走好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整合之路,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才符合信息時代的需要。
(一)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學科教學內容和學科教學法的方法
利用信息技術將學科教學內容和學科教學法進行有效整合,本身就是一種技術。語文學科有語文學科的特點,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其他學科也不同。語文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將語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相整合,用適合于學習語文的方法把語文課堂和信息技術進行整合,挖掘出一條語文教師的發展之路。數學、英語教師也是如此,學科不同,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方式方法不同。而探索適合于本學科信息技術和教學內容的整合方法,就是將具體的學科內容轉化為實際教學的一種個性化、創造性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同學科的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對本學科的教學內容進行生動、形象、清晰地呈現、深化、改造、拓展,以達到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形象、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術整合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方法
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走好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整合之路,就要探索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中有效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的方法。利用信息技術如何把學科內的概念、理論、原理或觀點呈現得具體而生動,如何把學習內容和課堂結構結合得嚴謹而寬松,如何把學科內各知識點之間聯系得緊密而有序,如何以課本為載體讓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度思考和合作探究,等等,都需要教師克服信息技術功能可供性和限制性,彰顯其功能的操作性和創造性,提煉出最好的適合學科特點和教學內容的信息技術應用方法,為學生自主學習學科教學內容、合作探究重難點問題、拓展更新學科視野、加強學科知識與生活的聯系、促進知識遷移等提供幫助。而對于每一位教師而言,不斷探索利用信息技術整合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方法,就是在不斷向教學專業化道理邁進。
(三)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學科學習內容和學生思維活動的方法
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會學,這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最新理念。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應該有符合學科特點的思維方法。在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中,就要不斷運用、完善乃至創新符合學科特點的學習思維方法。例如,語文學科閱讀教學中的聚合性思維,就文本閱讀而言,聚焦文章主題、主旨或中心,用多媒體技術隨文邊讀邊閃爍關鍵詞句,通過關鍵詞句提取法,由段意、層意到中心意思,逐層整合,就能教給學生把握分析文章中心意思的方法,形成語文閱讀中見效很快的“聚合思維”習慣,用這一方法解讀文本。再如,數學學科中的數形結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把這一思想或方法教給學生,學生通過這一方法解決相關問題就容易得多。所以,探索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學科學習內容和學生思維活動的方法,也是教師邁向專業化發展道路必不可少的成長過程。
總之,在信息化背景下探索促成教師專業化發展路徑意義重大,方法很多。走視野決定寬度的長識之路、思考決定高度的增智之路、方法決定效度的整合之路,不僅能夠讓教師切實把握教學方法和信息技術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且能夠讓教師創新提煉符合學科特點的教學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強大自身,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做智慧型、學者型教師。
參考文獻:
[1]田慧生.時代呼喚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師[J].教育研究,2005(2):50-57.
[2]殷復科.基于問題驅動課堂的教師專業發展路徑初探[J].基礎教育參考,2017(2):42-43.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