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徽
[摘 要] 對于個別化心理問題,需做到一生一策。一年級學生“小鹿”8周歲,四級智力殘疾,其自卑,不會與人交往、溝通。依據這一情況,教師以毛根作為表達性藝術治療的媒介,打開了“小鹿”塵封自卑的心靈。
[關鍵詞] 心理健康;表達性藝術治療;毛根
表達性藝術治療是指在一種支持性的環境下運用各種藝術形式來促進心靈的成長和治愈的非言語的、隱喻性的療法。這是一種通過源于情緒深處的藝術形式來發現自我的過程。通過不同媒介的使用,讓人們自身情緒的、直覺的部分創造出外在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感受。這樣的藝術治療形式同樣適用在融合教育的個別化教育中。老師通過對特殊學生的藝術表達了解到他的心理、生理發展水平,從而更好地調整個別化教育教學的內容和進度。
本案例中主人公是“小鹿”,女,8周歲,學校一年級學生。該生身體瘦弱,四級智力殘疾,上小學之前在某康復機構進行過大半年的康復,能獨立上學,聽得懂簡單指令,但只會說兩個字的話語,自卑,不會與人交往、溝通。
作為學校的心理兼資源老師面對這樣一個自卑的、智力輕度障礙的新生女孩,筆者第一時間想到了用表達性藝術治療的方式拉近與“小鹿”的心理距離。
據“小鹿”媽媽介紹,“小鹿”膽子大,在家時需要時刻提防各種熱水壺、尖銳的危險源。根據經驗筆者可以初步判斷“小鹿”不是膽子大,而是她感知覺中的觸覺感統失調,由于她對外界不同質感的物體不能像正常兒童一樣敏銳地捕捉,所以表現為“大膽”。在學校設備不夠齊全,“小鹿”與筆者又不夠熟悉,她的語言發展比較滯后等多方面局促的情況下,筆者想到了手工材料“毛根”。這是最適合當下表達性藝術治療的好方法。
毛根是一根纏滿絨線的細鐵絲,隨意彎、折、扭,就可以做出可愛的造型,是一種不錯的玩教具。毛根因為毛茸茸的觸感和漂亮的顏色,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毛根作為“小鹿”個別化教育的玩教具,不僅可以隨時隨地展開輔導拉近筆者與她的心理距離,還可以將各種康復訓練有效整合,做到個別化教育效益最大化。
一、觸覺的訓練
當筆者把一大把五顏六色的毛根抓在手里,用暴露軟鐵絲的那一頭輕輕地刺了一下自己的掌心,大呼“刺”并做出夸張難受的表情時,“小鹿”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也用自己的掌心偷偷地觸摸了一下,發出了近乎“刺”的音,于是大笑起來。從她激動的發音里,筆者感覺到“小鹿”對“刺”的發音還不太準,所以接下來重復地玩著這樣的游戲,她有時還在教室里躲,筆者故意在后面追,用軟鐵絲那一頭偷偷地去觸碰她的手背、手掌,讓她在游戲中感受“刺”的感覺,同時會發準確“刺”這個音。
游戲結束之后筆者又讓她認識了生活中常見的刺的東西,比如鉛筆頭、帶刺的草……讓她體會刺是什么感覺,如何避免這些帶刺的東西對人體的傷害。感受完了刺,筆者把毛根橫放下來,讓她用小手觸摸彩色的毛根,筆者問“小鹿”:“這個刺嗎?”她搖搖頭說:“沒”。于是筆者表揚她說對了,這個摸上去感覺“毛茸茸”的。“小鹿”一時半會對“毛茸茸”的發音不到位,筆者立馬改成“毛毛的”,這下“小鹿”學起來相對簡單了一些。“毛根毛毛的,還有什么毛毛的呢?”“小鹿”拉拉自己的帽子。在筆者的鼓勵和帶動下她慢慢地說出了“帽子……毛毛的。”然后我們再一起尋找工作室里毛茸茸的東西,例如,玩偶、坐墊、頭發……
最后一起總結:毛茸茸的、毛毛的摸起來很舒服,刺的可能會傷害到我們。一節課上,毛根作為媒介換取了“小鹿”對我的信任還植入了感知覺的訓練、語言訓練和自我保護教育。下課時,“小鹿”看著我眼睛主動說:“再見”。完全不像剛剛走進資源教室時那種緊張、膽小的樣子了。
二、精細動作訓練
精細動作是指通過手、手指的運動完成特定的任務以及手眼協調能力的體現。由于“小鹿”神經系統發育受到影響,所以運動發育——精細動作方面較普通兒童而言也表現得稍差一些。
感知覺的訓練進行兩周后,又加入了創意手工制作課,旨在通過毛根的手工制作對“小鹿”進行精細化動作訓練。筆者先以非常慢的動作和語速示范用卷、穿、擰等精細化動作將紅色和綠色的毛根做成了一朵花。“小鹿”看到后羨慕極了,也想做一朵花。筆者問“小鹿”想用什么顏色來做,做好了想送給誰?她拉拉自己粉色的衣服后說“小妹妹”。筆者明白她的意思后反饋給她說:“是不是想用粉紅色的毛根做一朵花送給小妹妹?”她開心地點點頭。筆者借機讓她認識了粉紅色,并讓她看著我的嘴型來發音“粉——紅——”。她拿著粉紅色毛根很努力地和我學說“粉紅”。知道她是要做給小妹妹的,所以筆者還特意表揚了她是一個好姐姐。第一次做,筆者沒有給她太多指導,想看看她會把毛根做成什么。她也學著筆者一開始的樣子穿來穿去,盡管動作不那么精細、利索,但是她也很努力、很有耐心地在做,可見對待送給小妹妹的禮物“小鹿”是非常上心的。
作品完成后,她很得意地擺在筆者面前,說“花”,那是一朵開放的很任性的花。為“小鹿”的第一個作品拍了照,傳給了她媽媽。媽媽第一次看到鏡頭前的“小鹿”笑得那么開心,對這個神奇的毛根也愈發好奇。于是第二次手工課,筆者又讓她認識了一些新的顏色,并將對她來說比較困難的“擰”做了手把手的教學。因為毛根上有很多毛茸茸的東西,所以“擰”完的作品不能很直觀地展現它的效果,于是筆者就找到了一張光滑的紙,用“擰”這個動作做了直觀地演示。待她能熟練操作光滑紙張的“擰”這個動作后,再移到毛根上來就變得水到渠成了。第二次手工課將要結束時,她已經完全能跟著我的指令拿對相應顏色的毛根,并制作一朵簡單的小花了。晚上的親子時光,“小鹿”媽媽和“小鹿”還一起用毛根做了棒棒糖、眼鏡。毛根不僅拉近了筆者與“小鹿”的心靈距離也將“小鹿”和媽媽的親子時光變得更加美好和諧。“小鹿”在編創毛根作品時不但動作精細度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也聽從內心將自己對遠在老家上幼兒園的妹妹的思念之情融入作品創作中。
三、數學思維訓練
“小鹿”沒有上過系統的幼兒園,在媽媽的陪伴下對十以內的數順著數能數,單獨抽出來依然不知所以,數學思維訓練幾乎空白。既然已經上了一年級,筆者也希望她能有收獲。所以,當一根一根的毛根再次擺放在“小鹿”的眼前,筆者突然想起了一年級數學學具盒里的數學小棒。“小鹿”既然這么喜歡這些毛根,為什么不利用它們來進行數學學習呢?于是筆者在桌上擺上了同一色的毛根,像數學老師擺小棒一樣進行直觀的加減法練習。一根毛根加上一根毛根等于幾根毛根?一根毛根加上兩根、三根……毛根等于幾根毛根?“小鹿”對數字沒有太多概念,她只能通過一次次地數才能報得上答案。多次訓練之后,筆者和“小鹿”把毛根從眼前移掉,然后自己出題,再把1+1=這樣的算式里的數字和符號用不同顏色的毛根編出來,擺在桌上,然后再讓“小鹿”想出答案,把答案說出來,再用毛根把這個答案的數字編出來。最后,當手里不再有任何東西時“小鹿”也能很快地說出5以內的加減法。成功、快樂、有收獲的一節課自然還是以毛根作為獎品,讓“小鹿”回家和媽媽一起鞏固白天所學,甜蜜他們的親子時光。
小小、細細、軟軟、多色的毛根作為表達性藝術治療的媒介打開了“小鹿”塵封自卑的心靈,架起了和資源老師、父母溝通的橋梁。讓資源老師在和“小鹿”溝通的過程中對“小鹿”的心理、生理發展水平有了更好的了解,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她實施個性化的、個別化的教育教學。在課程的拓展和深入過程中,“小鹿”慢慢地從原來只搖頭,點頭,說一兩個字進步到能對著視頻大聲地說:“爸爸我愛你、媽媽我愛你、老師我愛你、小妹妹我愛你。”能快速地口算出五以內加減法。當“小鹿”的父母在鏡頭前看見本以為上一個月就會退學的孩子一個學期以來的進步,媽媽激動得熱淚盈眶,爸爸感動地說:“老師,你真的本事很大,能讓‘小鹿這么自信大聲地說話,這是我們從沒奢望過的進步。”
藝術治療的氣氛是一種無危險、無威脅性的環境,可以穿越時空的限制,達成與自我的對話。表達是每個生命的渴望,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權利,而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充分地表達自己,從而使心理疾患得以修復和愈合。“小鹿”在與毛根的接觸中盡情發揮著自我創作,從中獲得心靈的寄托、肯定了自我存在的價值,也滋養了自信與愛心。
參考文獻:
[1]楊鵬林.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教育藝術,2020(8):7.
[2]李芳,高美.小學生心理健康、自尊和自信的關系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34):20-23.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