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娟
[摘? ? 要]中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凝結的抗疫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將抗疫精神融入“概論”課教學中對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有著重要的價值。為將抗疫精神有機融入“概論”課中,“概論”課教師可從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學內容的整合以及教學模式的優化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抗疫精神;中國精神;“概論”課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10-0110-03
2019年歲末,新冠肺炎疫情侵襲而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舉國上下團結一致,沉著應對,頑強戰斗,經受住了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的重大戰略成果。抗疫斗爭是一堂現實的、鮮活的思政課。這場特殊的戰斗中所凝聚的抗疫精神是中國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生動體現。它濃縮了最核心的中國價值,包含了豐富的人文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教材和寶貴資源。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作為大學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概論”課和抗疫精神有高度契合性,前者能成為傳播后者的重要載體,后者能進一步增強前者的政治引導力與價值形塑力。將抗疫精神融入“概論”課教學中,根據課程目標和課程性質進行有效轉化,既有利于弘揚和傳承抗疫精神,又能充分實現抗疫精神的育人價值,落實課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將抗疫精神融入“概論”課的價值意蘊
積淀和形成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的偉大抗疫精神,是對中華民族精神和中國共產黨精神的展示,是指引我們成功抗疫的有力精神武器,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財富和精神支撐。“概論”課教師主動將抗疫精神融入課程教學中,發揮抗疫精神所具有的指引、凝聚、教育、激勵和展示功能,對課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著重要的價值。
(一)堅定理想信念
青年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形塑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青年大學生的心智漸趨成熟,思維極為活躍,認知和判斷力有待完善,最為需要引導和培育。尤其是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移動互聯網技術以及人工智能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大學生面對海量信息,容易產生迷茫和困惑,甚至受到錯誤思想的侵蝕而迷失方向。“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1]。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概論”課具有鮮明的思想政治性和意識形態性,其最根本的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2]這個根本問題。“概論”課教學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地回應和解答青年的疑惑,使大學生對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有更加準確的把握、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和重大成果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文化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抗疫精神源于實際,源于生活,貼近學生,與教材知識相比更具說服力和感召力。抗疫戰斗中的鮮活事例是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密切聯系群眾、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現實確證。用抗疫精神來武裝大學生,可以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使大學生進一步確立“四個自信”,做好“兩個維護”,激發大學生對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和全黨核心地位的情感認同與思想認同,堅定理想信念,敢于實踐,勇于創新,勇挑時代重任,做堅定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傳承中國精神
“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3]中國精神孕育于華夏大地,形成于中華民族艱辛探索的實踐歷程中,并不斷引領中國人民勇往直前。“概論”課通過闡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探索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尋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成功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揭示出在這個充滿風險與挑戰的探索過程中,中國人民所凝聚的偉大中國精神是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重大精神支撐。“概論”課教師不僅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大理論成果灌輸給學生,還應該把中國精神傳遞給學生。正如習總書記所指出的:“偉大抗疫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4]疫情面前,日夜奮戰的醫務工作者、無私奉獻的志愿者、堅守崗位的公安民警、守望相助的人民群眾等,舍己為人,舍小家顧大家,他們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和衷共濟、團結一心,自強不息、敢于勝利,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和關愛生命、崇尚科學的民族精神品格。“概論”課可以通過講好抗疫故事,解讀抗疫精神,幫助大學生更為深入地了解中國精神,使之能夠更好地傳承中國精神,主動將個人的人生追求與國家、民族命運緊緊相連。
(三)提高綜合素養
“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5]“概論”課教師不能僅做“經師”,更要善為“人師”。“概論”課不能固守于傳播知識,解說理論,還要善于傳播思想,培育學生的理論思維;還要善于傳播真理,教會學生明辨是非;還要通過教育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抗疫精神作為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經驗的總結和升華,其所承載的思想智慧和所提供的重要經驗啟示,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增加理論的說服力,培養理論思維。抗疫中所展示的中國速度、中國力量,為中國制度的優越性提供的現實確證,能引導大學生正確把握中國特色與國際比較,進一步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和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輝。生命至上是中國抗擊疫情的第一要義,由抗疫引發的對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思考,能幫助大學生認知、敬畏、珍惜生命,學會生存,懂得生活,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和生活觀。抗疫戰斗中醫務人員的感人事跡能使大學生感受到臨危不懼,忘我奮戰,救死扶傷,無私奉獻的崇高職業道德和人生境界以及先人后己的偉大人格。科研工作者不畏艱難,火線攻關,成功研發出檢測病毒試劑盒,快速分離出病毒毒株,研發疫苗等,也為增強大學生科學精神提供了寶貴素材。從國人自覺居家隔離到政府公共衛生部門所采取的政策,在疫情防控中折射出的公共理性精神,能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公德規范的思考和認同。
二、抗疫精神融入“概論”課的實踐路徑
為了充分實現將抗疫精神更好地融入而非嵌入到“概論”課教學中,“概論”課教師應將抗疫精神貫穿到課程教學的全環節、全過程,充分發揮“概論課”的宣講優勢,積極引導大學生弘揚抗疫精神。
(一)合理設置教學目標,踐行立德樹人
“目標和計劃是進行各項活動的開端和基礎。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的具體實施中,首先應確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的接受目標與計劃,方能對接受過程的其他步驟的展開達成引導,確保其發展的正確方向。”[6]“概論”課要將抗疫精神系統、有機地融入課程教學中,需要在對抗疫精神的核心要義與思政課教學旨歸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優化設置教學目標和實施計劃,將抗疫精神自然地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主要體現在:一是要堅持一元與多維的統一。結合學生特點,堅持立德樹人這個根本,圍繞抗疫精神,建立起增進知識、提高能力、培育感情、踐行價值的目標體系。知識目標立足于掌握抗疫精神的核心內涵,領會抗疫精神的重要作用;能力目標立足于引導學生學會辨別是非,辯證地看待不同的觀點,提高抵御不良思潮侵蝕的能力;情感目標立足于引導學生增加對祖國和黨的認同感,增加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感,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立足于引導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活,以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是堅持完整性和針對性的統一。“概論”課對抗疫精神的宣講可以在課程中“專題式”集中講解抗疫精神的生成邏輯、核心內涵、重大價值,確保闡釋的完整性;也可以針對具體章節的教學內容,針對性地選取抗疫素材,增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把握和對抗疫精神的理解。
(二)有機融入教學內容,做到四個“突出”
將抗疫精神與教學內容相融合,不是生搬硬套的機械組合,而是要準確把握精神實質,與理論尋根溯源、有效銜接。這就要求教師對抗疫精神意義的理解要深,視野要廣,格局要大,并能結合“概論”課的優勢和特點。以抗疫精神的生成邏輯、實踐邏輯為主線,結合中國在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過程中所遭受的歷次疫情危機,梳理黨帶領全國人民準確識變,科學應對進而轉危為機的歷史史實。總結中國人民在戰勝鼠疫、霍亂、天花、血吸蟲病等疾病中積累的豐富的歷史經驗,分析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論證偉大的抗疫精神誕生于偉大的抗疫斗爭,幫助學生升華對抗疫精神的認識。在具體講授中要抓住幾個重點:一是突出戰疫展現出的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7]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地總結和梳理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其中的一個顯著優勢。尤其是在特殊時期、困難時期這一優勢愈發顯現。二是突出戰疫顯示出的中國精神。偉大的抗疫精神是中華民族在生與死的考驗中鑄就的一座豐碑。抗疫期間,全國各地“搬家”式馳援武漢;醫護人員白衣為甲、逆行出征;軍人、警察、志愿者以及成千上萬的勞動者們堅守疫線、齊心抗疫。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是平凡而又偉大的英雄。三是突出戰疫體現出的中國力量。這次防控戰疫從容有力,既彰顯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也展示出了根植于這種制度優勢的中國力量。這“是與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積累的雄厚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作基礎是分不開的[8]”。四是突出戰疫顯現出的中國擔當。疫情暴發以來,中國作為全球抗疫最前線,中國政府采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措施。中國抗疫不僅是把本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也是對世界公共衛生事業盡心盡責。“中國為各國抗疫爭取了寶貴時間”已成為國際共識。中國所秉持的公開透明態度,及時發布疫情信息,積極開展疫情防控國際合作,分享科研成果及防疫經驗,展現出了大國的責任與擔當。
(三)創新課程教學模式,堅持“三課一體”
思政課改革創新應“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讓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離不開必要的灌輸,但這不等于搞填鴨式的‘硬灌輸。要注重啟發式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9]“概論”課對抗疫精神的講授不能僅限于課堂教學的灌輸,要實現線上課程、線下課堂和實踐教學三課一體,精心設置,巧妙構建,把灌輸和啟發辯證地統一起來。第一,線上課程拓寬視野。線上課堂可以采用專題式,根據抗疫精神與教材的關聯設置專題,如“抗疫精神與中國共產黨”“抗疫精神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抗疫精神與建設美麗中國”等。專題式既可以細化抗疫精神,加深學生對抗疫精神的理解和應用,拓寬視野,又能升華學生對課程知識的認知和把握。第二,線下課堂總體融入。在線下“概論”課講授中以教材知識為主線、主體和主題,將抗疫精神融入課程內容中,運用抗疫實踐中的豐富素材為教材知識提供現實確證,用好戰疫素材增加課程的厚度,用好戰疫故事增加課程的說服力、感染力。第三,實踐教學升華認知。社會是思政課的第二課堂,教師要通過組織學生走進社會體會抗疫精神。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抗疫紀念館,調查采訪抗疫英雄獲得第一手資料,組織宣傳抗疫知識志愿服務,關愛抗疫醫務工作者子女,撰寫戰疫故事等。
參考文獻:
[1][5][9]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7).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3.
[4]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09.
[6]羅洪鐵,董婭.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基礎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75.
[7]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成就“中國之治”[N].人民日報,2020-3-13(09).
[8]王鎖明.中國戰疫強大合力從何而來[J].人民論壇,2020-3-25.
[10]趙福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理論思考習慣的探索[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0(10).
(責任編輯: 杜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