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系統功能語法認為,人類語言包含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是人們在現實世界表達各種經歷的功能。及物性系統是概念功能中的核心內容。本文分析了短文《第一場雪》的及物性,向讀者展示該語篇的魅力所在,并對比分析了《第一場雪》的兩個譯本,認為當譯文與原文的及物系統相似時,譯文能夠更忠實地反映原文內容和作者的思想。
【關鍵詞】《第一場雪》;系統功能語法;及物性;及物系統
【作者簡介】湯素芹(1985.10.01-),女,漢族,廣東廣州人,廣州華商職業學院,講師,本科,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一、 前言
《第一場雪》(First Snow)是喬納森·尼可拉斯(Johnathan Nicholas)寫的一篇短文。從為數不多的資料可知,這篇文章原載美國雜志《讀者文摘》。盡管知名度不高,但因言辭優美、文筆嫻熟,這篇文章常常作為翻譯課堂、閱讀理解、文學賞析等的學習材料。一篇名不見經傳的文本能夠得到如此廣泛的傳播,其原因值得我們探究。本文擬分析《第一場雪》描寫雪的選段,讓讀者領略原文的美并通過兩個譯本的對比淺談及物性分析在翻譯中的指導作用。
二、 系統功能語法和及物系統
系統功能語法由語言學家韓禮德(M.A.K. Halliday)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系統功能語法認為,任何一個語篇都是通過語言的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語篇功能來表達意義的。概念功能表達人們在現實世界的各種經歷;人際功能表達講話者的身份、地位、動機,講話者利用該功能建立和維持一定的社會關系;語篇功能指的是語言成分組成為語篇的功能。
及物性是概念功能的核心內容,是描述小句的系統。由于概念功能用于描述人類活動和自然界各種事件,所以進行及物性分析就會涉及行為的不同過程。功能語法將這些過程分為物質、心理、關系、言語、行為、存在六種過程。物質過程指具體動作的過程,參與者包括行事者和目標;心理過程表現心理活動的經過,主要包括感知者和現象;關系過程可以用來表達事物的屬性、識別關系和占有關系;言語過程是說話者向接收者傳達說話內容的過程;行為過程主要指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存在過程表示事物的存在。
不同的過程都可能涉及環境成分,用來補充具體事件的時間、地點、方式、原因等意義。根據不同的功能,環境成分可分為時間、空間、方式、程度、比較、伴隨、因果、身份等類型。
三、 文學語篇及物性分析研究回溯
我國對文學語篇及物性分析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楊信彰分析了小說《苔絲》選段的及物性系統。朱士昌對比分析了小說《奧列佛·退斯特》和《戀愛中的女人》的及物性過程。戴凡利用及物性分析道出了物質過程再現詩歌意境的作用。何恒幸對英文歌曲進行經驗功能分析,認為歌曲以心理過程和關系為主,是歌曲成功的重要因素。王晶通過對《飲酒(其五)》原文和譯文的及物性分析評價該詩的兩個譯本,認為及物性分析能為翻譯評價提供了有力支撐。然而,這些研究大多針對文學作品中人物性格、情感等的分析,鮮見寫景語篇的及物性分析。本文將從《第一場雪》雪景選段入手,分析作者如何利用及物性系統交代下雪的經過并成功與讀者達到共情。此外,分析《第一場雪》的文獻只有一篇。丁立峰從美學角度對《第一場雪》進行了文學賞析,因此,本文的及物性分析也有助于讀者更好地欣賞這篇美文。
四、 《第一場雪》及物性分析
《第一場雪》講述了一位父親被冬日初雪驚醒,抱起襁褓中的女兒走到窗邊一起觀雪的情景。文章用父親的視角展開對環境的描述,從街角路燈到皚皚白雪,再到雪地上打雪仗的孩子,似是寫景,更似傳情,表達了父親對女兒深深的愛。其中,初雪紛沓而至、靜中帶動的場景,描寫得尤為細致、引人入勝。盡管作者形容雪花只用了寥寥數句,但雪花飄落的場景卻被描繪得恰到好處,令讀者仿佛身臨其境。下面試從及物性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通過不同的過程和環境成分來呈現生動場景的:
(1)The flakes(行事者) were falling(物質過程) thick and hard(環境成分1) now(環境成分2), (2)pouring(物質過程) past the window(環境成分3), a waterfall of mystery(目標). (3)Occasionally(環境成分4), one(行事者) would stick(物質過程) to the glass(環境成分5), (4)as if reluctant(關系過程) (5)to tumble(物質過程) to its fate(環境成分6). (6)Then(環境成分7), slowly(環境成分8), slipping and sliding(物質過程) down the glass(環境成分9), (7)it(行事者) would melt(物質過程), (8)its beauty(行事者) fleeting(物質過程). (9)Gone(物質過程).
1.及物系統中的參與者和過程分析。選段共9個小句,出現了物質過程和關系過程兩種過程,其中物質過程8個,占全部過程的88.9%,關系過程1個,占全部過程的11.1%。總體來說,選段有如下特征:所有物質過程中只有一處出現目標參與者,其余的參與者均為行事者;各個過程中的參與者角色為雪花或雪花的特征“美”,呈現出一致性;環境成分在選段中出現較多,共9處。
經過分析,參與者可分為復數形式的雪花、一片雪花和這片雪花的美。句(1)和(2)的行事者是復數的雪花,主要展現雪下得大、下得急的場景,奠定了這場雪來勢洶洶的基調。句(3)至(7)的參與者角色為one或it,都指代其中的一片雪花,如同電影鏡頭一般將畫面從遠處拉近。作者在此承擔起攝影師的角色,在眾多雪花中尋得最具代表性的一片給予特寫,細膩刻畫出雪花從飄落到消失的全過程。句(8)的行事者開始轉為雪花的美,促使讀者迅速將感情傾注其中,但這種情感隨即又被句(9)物質過程無情剝奪,令人頓生惋惜之情。
全段唯一的關系過程將特寫的那片雪花擬人化,使后面一系列人物動作合理化。也正是由于它的不情愿,才能解釋后面各種緩慢的動作的緣由。
2.環境成分分析。選段涉及時間、空間、方式、程度四種環境成分,其中1和8屬于方式成分,2和7屬于時間成分,3、5、6、9屬于空間成分,4屬于程度成分。不同的環境成分向讀者交代了整體雪況、雪花的姿態及動作發生的時間和空間。空間環境成分在選段中出現頻率最高,除了6,其余都指向窗戶,正是小說中父親和女孩所處的地點。這樣做能把讀者也置身窗前,和父女一同觀雪。2、4、7交代及物過程的發展經過:2是場景發生的開端;4將讀者的注意力從整體雪況轉移到一片雪花上;7帶出了這片雪花的后續發展。1和8表現了雪兩種截然不同的姿態,前者急促,后者緩慢。側面反映作者刻意描畫的那片雪花,依戀大千世界,不甘墮落,再配合后面的雪花之美稍縱即逝,令人不禁心生憐憫卻又無能為力。
3.及物性與語篇理解。一般來說,景色或環境描寫傾向于使用關系過程和存在過程。反觀選段中物質過程占絕大多數,顯得下雪的場景更加生動。作者將其中一片雪花擬人化也是物質過程占多數的原因之一。這樣處理語篇的好處在于以情入景,然后以景烘情,層層推進,最終得到讀者的共鳴。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該語篇的過人之處在于,巧妙地利用了物質過程來進行場景描寫,以及調動了各種環境成分,使讀者身臨其境、引發共鳴。
五、 《第一場雪》兩個譯本的及物性對比
經過上述及物性分析,我們不難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內容安排。因此,通過對比原文和譯文的及物系統,有助于我們采取適當的翻譯策略。下面先分析選段兩個譯本的及物性過程。
譯文一:
此刻(環境成分),雪花兒(行事者)下得(物質過程)密(環境成分)、下得(物質過程)重(環境成分),從窗前(環境成分)傾瀉下來(物質過程),儼然是(關系過程)一個神秘的瀑布(識別者)。偶爾(環境成分),一片雪花(行事者)會粘(物質過程)在玻璃上(環境成分),似乎不愿意(心理過程)接受(物質過程)跌落的命運(目標)。緊接著(環境成分),慢慢地(環境成分),從玻璃上(環境成分)滑落(物質過程),雪(行事者)就會融化(物質過程),它的美(行事者)稍縱即逝(物質過程)。逝去了(物質過程)。(李明 譯)
譯文二:
雪(載體)越下越厚(關系過程),雪(載體)越下越大(關系過程),在窗前(環境成分)傾瀉(物質過程),好似(關系過程)一掛奇妙的瀑布(屬性)。時不時(環境成分)會有一片雪花(存在過程)黏附(物質過程)在窗玻璃上(環境成分),似乎是不甘(心理過程)就此(環境成分)墮落(物質過程)。然后(環境成分)它(行事者)慢慢地(環境成分)滑過(物質過程)玻璃(目標),滑著滑著(環境成分),終于(環境成分)融化(物質過程),美麗(行事者)飛逝(物質過程),就此(環境成分)消失得(物質過程)無影無蹤(環境成分)。(佚名 譯)
原文中過程分布為物質過程8處、關系過程1處、環境成分9處;譯文一出現了物質過程9處、關系過程1處、心理過程1處、環境成分9處;譯文二出現了物質過程7處、關系過程3處、心理過程1處、存在過程1處、環境成分10處。由此可見,譯文一的及物系統跟原文比較相似,較能表達出原文效果。譯文二一再改變活動過程,打破了原文緊湊的節奏,不利于引發讀者共鳴。因此,譯文一無論從忠實度還是情感的表達方面都更勝一籌。
六、結語
本文主要分析了《第一場雪》選段的及物性過程,讓讀者領略了該文的魅力所在,同時對比該段的兩個譯文,認為及物性較為相似的譯文更有利于再現作者的意圖和原文信息。因此,翻譯文學語篇可以以語篇的及物系統作為參考,輸出接近原文及物系統的譯文。
參考文獻:
[1] 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戴凡.對一首詩的功能文體學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 (1):12-14.
[3]何恒幸.英語歌曲You Are My Sunshine為什么那么成功?——基于經驗功能分析的一種解讀[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10-16.
[4]苗興偉.語篇分析——從理論到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20.
[5]王晶.《飲酒(其五)》的原文及譯文及物性對比分析——以Arthur Waley和James Robert Hightower譯本為例[J].品位·經典,2021 (10):62-65.
[6]楊信彰.英文小說中語言的功能意義[J].外國語,1992(5):31-34.
[7]朱士昌.淺析英文小說中的及物性[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1995(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