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每個人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別人代“活”;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歷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別人代走。這是一個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實,是每一個活著的人都能體會到的樸素真理。
——葉瀾
學習與實踐之間亦如此!面對這些有生命力的文字,面對這些時時帶給我們震撼和成長的理論,如何運用到我們的實踐?的確,理論和實踐僅一步之遙,跨越又談何容易?
一、放手大膽一點
在組織主題活動“變中巧合作”中,我努力與前面兩次活動鏈接起來,讓學生看到前面活動中的收獲,更要看到需要改進之處。因考慮到專家來指導工作,因此第一次設計中我把自認為能運用的好的資源、好的形式都一股腦地搬進來了。我看著自己精心設計的一個個環節, 滿意又不滿意。我又一次翻看了《班級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學生發展》一書中關于主題班隊會的整體設計這一部分:只有扎根在日常生活之中,主題班隊會才能實現價值。主題班隊會的本真價值就是促進學生發展,學生唯有在真實的互動中,在個體與外部世界的積極互動中,才能實現內在的自我改變。而我的設計正是當前很多主題班隊會存在的通病:班隊會現場流于形式,走過場一般,使得大量的教育資源浮在表面,而缺少時間、缺少通道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更缺乏新資源的生成、學生真實的自我改變與發展。
立即進行了第二次修改,我把小主人子浩同學請進我的活動:進行面對面采訪、創編順口溜等多種學生能參與的形式。把學生請進來。
猛然間發現我前面的設計無論怎樣改變形式,都是為了讓學生、讓活動為我服務。我不斷追問自己:活動的目的是什么?這次活動要帶給學生什么?其實很簡單,我要讓學生學會合作,我要讓學生明白合作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技巧就是溝通。為什么不交給同學們完成這個任務呢?這僅僅是在完成一個任務嗎?整理的過程是學習的過程,是反思的過程,整理的過程更是對活動主題深化、內化的過程……活動中40分鐘得到的很少很少,前期的準備工作,后續工作不也都是育人嗎?這就是最最本真的東西。回到長程系列看主題活動,其實很簡單,就如新基礎教育中所說的那樣:前一個活動為后一個活動提供基礎與前提,后一個活動繼續深化、拓展、衍生出前一個活動的教育效應。只要能有利于學生成長,基于學生發展需要就足矣。因此我決定放手。
二、理論落地一點
在我組織了“好朋友手拉手”活動之后,老師們為我點評時我運用了兩個雷同的故事。在這之前我絲毫沒有這樣的感覺。起初我選擇了兩個好朋友的故事,我只考慮到兩個故事表達的主題是不一樣的。但我忽略了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對新鮮事物非常感興趣,愛探索。其實在這里我是想讓班級活動和語文課中的繪本閱讀融合,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如果我選擇的故事內容、故事的人物反差大一些,學生的思維、閱讀范圍、閱讀興趣、育人價值是否能更打開一些呢?這就是所謂的學生立場。當初設計時我僅僅想到了向學生傳達:朋友之間要和睦相處,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勇敢與他人交往。其實現在想來遠不止這些。這兩個故事的背后是師生思維的開闊、閱讀的廣度、閱讀興趣的培養,這些都遠遠勝過起初的目標。在這兩個雷同故事的背后,讓我深入思考了新基礎教育倡導的要深挖育人價值。
平日里也常常把深挖育人價值、學生立場掛在嘴邊,其實只有自己親自投入到其中,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才會有更深入的領悟,才能明白理論的真正含義。
三、現場學習力提升一點
在組織主題活動“我是光榮的少先隊員”后,組織全體班主任老師研討了新基礎教育綜合活動新在哪里。經過積極熱烈的討論、合作,再爭辯、交流,全體參與教師達成一致共識。活動目的要深入一點,不能流于形式;設計依據真實一點,活動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話語體系轉變一點,要貼緊學生;活動過程落地一點,活動中不能走流程,不要錯過來自學生成長的精彩;儀式感強烈一點,提升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和幸福感。
學習完畢之后,我馬上想到了我帶的剛剛入學不到一個月的一年級新生,我立即開展了“我是光榮的小學生”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我有意識地運用了這五個一點,活動效果出奇得好,孩子們宣誓時那亮晶晶的、晶瑩透亮的小眼睛,讓誰看了都會為之感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班主任這個大家庭中,我愿做那只去散步的小蝸牛。也許我的速度很慢,但我會不斷行走,不斷前行,因為我不僅要輕叩班主任工作這扇大門,更新想看到班主任工作中更多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