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今年以來,海西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融入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重大要求,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理念,認真謀劃生態旅游發展新思路、新途徑,深挖生態資源保護價值、自然景觀展示價值、民族歷史文化價值,強化要素保障,為推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和全面融入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奠定基礎。
整合資源明確發展定位
海西結合全州各地區生態旅游資源不同特點,融入集自然和人文景觀,民俗風情、生態旅游為一體的高原特色生態旅游目的地。德令哈市積極打造以城市文化地標、民族體育賽事及國內大中型體育賽事為核心的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綜合服務中心;格爾木市依托昆侖山、鹽湖、胡楊林、將軍樓公園等文旅資源,打造以昆侖文化為核心的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茫崖市圍繞雅丹地貌、鹽湖、石油遺跡、天文科技等資源優勢,打造以天文科技科普為核心的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都蘭縣重點建設文博旅游區、生態旅游度假區,打造以歷史文化、野生動物觀光為核心的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烏蘭縣打造以茶卡鹽湖景城一體旅游帶為核心的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天峻縣打造以高海拔體驗、藏族文化體驗、織合瑪小鎮攝影、祁連山國家公園科考為核心的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大柴旦行委拓展雅丹地貌、鹽湖、康養等文旅資源,打造以國際雅丹公園為核心的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完善支撐業態豐富生態產品
精心策劃和提升生態觀光游、研學游、康養度假游等文旅業態和運動探秘、休閑養生、生態研學等特色旅游產品,培育柴達木精品旅游線、紅色旅游環線等精品文化旅游路線,推進“一圈三核三廊道七板塊”生態旅游發展格局。積極培育茶卡鹽湖、昆侖山、冷湖天文科技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生態旅游景區,為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提供有力支撐。截至目前,全州共有國家A級景區15個,其中AAAA級6個、AAA級7個、AA級2個。省級旅游度假區2個、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2個、紅色旅游點9個、國家級特色小鎮1個、風情小鎮1個,四星級酒店14家、星級鄉村旅游接待點68個、國家重點鄉村旅游村2個。截至8月,全州累計接待游客1001.53萬人(次)、同比增長6.23%,旅游收入53.8億元、同比增長8.2%。
加快項目建設完善產業格局
截至目前,海西州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項目210個,計劃投資182.9億元。協調推進天峻織合瑪攝影小鎮、大柴旦紅崖火星村、格爾木昆侖山大峽谷等生態旅游重點項目前期工作,為生態旅游產品開發提供支撐。舉辦全面融入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項目集中開復工活動,實現格爾木游客服務中心、星際科普城市主題公園、烏蘭莫河民宿等項目開復工,完成文化旅游投資3.1億元。
拓展宣傳渠道構建品牌體系
圍繞“祖國聚寶盆·神奇柴達木”品牌,發揮節慶活動聚集效應,舉辦“5·19中國旅游日”文化旅游節等節會活動,組織省內外知名旅行社開展景區采風、線路勘查活動,充分發揮海西州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生態優勢,切實發揮文化賦能、旅游帶動作用,豐富文化和旅游產品供給,努力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