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非
【關鍵詞】全人類共同價值 全球治理 多邊主義 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識碼】A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急速上升,國際局勢持續大動蕩、大變革。這兩年新冠肺炎疫情揮之不去,暴露全球公共衛生體系的嚴重脆弱性。大變局的大動蕩、大變革使全球治理體系不堪重負,碎片化、無序化加重,亟需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案。
習近平主席在2021年“七一”重要講話中首次提出,“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并在多個國際場合呼吁建立“真正的多邊主義”。這些源自中國智慧并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際緊密結合的新理念新思想,將在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國際關系演變中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
我們從深層次分析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了解全球治理面臨的挑戰和困境,大致可以歸納為四大變化:
一是世界力量平衡繼續朝著有利于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大國和發展中國家方向發展,而守成大國美國國內矛盾惡化、在全球行使霸權的力量下降,主要西方國家面臨相似遭遇。力量平衡變化及現階段特殊性,特別是美國為維護霸權所做出的激烈反應,導致地緣政治和大國關系緊張、東西方文明隔閡加深、意識形態和制度之爭凸顯。
從綜合國力分析,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占世界經濟比重超17%,人均GDP超 1萬美元,是世界經濟整體衰退下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簡稱:IMF)在新版報告中預測,2021年美國的經濟可能實際增長6.4%、GDP總量將大幅提升至22.68萬億美元,中國2021年經濟增速預測是8.4%、GDP總量將達到16.64萬億美元,略微超過美國的73%。從國內治理看,中國抗擊疫情、恢復經濟表現突出,凸顯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強大動員執行能力,以及中國人民以國家、社會、集體為先的中國文化價值觀產生的凝聚力、社會張力和韌性;中國在提供全球公共產品方面作用明顯,近來宣布將向其他國家再提供20億劑疫苗和上億美元專項資金,以體現公平原則,反對疫苗民族主義。中國治理和發展模式的成功、中國政治社會制度的獨特意義和優越性越來越受到各國關注。
美國冷戰獲勝以后進入“獨步天下的時代”,認為“美國的自由民主體系”無敵于天下,“政治制度競爭的歷史已經終結”,頭腦持續發熱,帝國情結加重,戰線越拉越長。美國21世紀初陷入阿富汗、伊拉克戰爭,繼而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這兩年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錯誤不斷,進一步暴露美國國內治理內在缺陷,行使全球霸權日益力不從心,美國倡導的“自由民主”并非治理國家的靈丹妙藥。這個世界已經不是“美國指揮棒下的世界”,正在逐步過渡為“美國與世界”“各國共同的世界”。全球治理也從西方治理向東西方共同治理轉變。2021年美國拜登政府從阿富汗徹底撤軍,造成很大混亂,阿富汗的國家重建步履艱難。可見美國的對外戰略與世界和平發展以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趨勢格格不入,存在嚴重錯位。
當然,“美國霸權的衰落”并不代表“美國的衰落”。美國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1987年發表《大國的興衰》一書,引發美國是否衰落的長期爭論。如今他也認為,美國的地位相對下降,世界已經變得越來越不是一個美國的世界,而越來越保持一個多極世界。美國將更多借助外交手段來治理世界。這種觀點已經廣為接受,同時美國依然是世界政治、經濟、軍事諸多方面最強的國家,在可預見的將來其還是影響全球政治經濟走向的最大變數。
二是地緣政治、大國沖突、戰爭危險等傳統安全威脅有增無減,同時疫情流行、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糧食危機等非傳統安全威脅突出,兩者相互疊加、相互影響,世界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急劇增加,改變了世界面貌,對人類構成生存性危機。
過去未去,未來已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顯然已經進入歷史交替、格局轉換、體系重組的新階段。在這個轉換期,過去的傳統安全威脅并沒有消失,而未來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卻早已來到人類面前,兩類安全威脅的挑戰一起出現對人類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性危機。
面對全球性危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自應對或者置之度外,國際社會需要有強大且運作正常的國際和全球治理體系來凝聚各國力量,應對危機,維護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聯合國及其全球治理體系是現有唯一的國際體系。在大國競爭加劇、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疊加情況下,這一體系承受著難以想象的壓力,全球治理體系已經遭受重創。在美國單邊主義“我行我素”的對外戰略影響下,真正意義的多邊主義已經迷失,變成各取所需、各自解釋的“多邊主義”,甚至成為以意識形態劃線組建小團伙、“小院高墻”的遮羞布。
地緣政治的傳統安全威脅比較容易理解,而新冠肺炎疫情、網絡安全、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嚴峻挑戰給各國帶來更多的困惑和無奈。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遠超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危害,不僅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前所未有的損失,還改變了世界“游戲規則”,阻隔了全球生產要素特別是人員的流動性,造成世界經濟嚴重衰退,致使全球供應鏈受疫情和地緣政治影響脆弱性暴露,部分供應鏈重組不可避免。而主要發達國家的疫苗民族主義使得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疫苗鴻溝”加深。只要一個國家不安全,就沒有其他國家的安全,這樣的基本常識都不愿接受,可見國際合作的意愿有多薄弱。
同時,2020年世界貧困人口因疫情增加1.2億,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更加困難。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最近《我們的共同議程》報告中列舉了新冠肺炎疫情、軍事沖突、氣候變化三大全球挑戰,認為它們是人類面臨的共同考驗,提出各國能否團結一心、同舟共濟應對全球挑戰將決定現有國際體系和全球治理體系的崩潰或者突破。他提議2025年召開“世界社會發展峰會”,以共同解決因疫情和其他因素造成的嚴重社會問題。不管是否愿意,發展和貧困問題今后很可能置頂國際社會的共同議程。
氣候變化問題正以包括自然災害頻發等形式威脅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近年來各國開始凝聚國際共識,中美歐盟等主要大國的合作在深入,聯合國關于氣候變化的談判進程受到高度重視,壓力和期望值同時增大。中國領導人就中國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等做出承諾,帶了個好頭。各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采取切實有效的行動,并細化《巴黎協定》,使之成為有約束力的國際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