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軍
【關鍵詞】中國航天 航天科技 航天精神 成功經驗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近幾年來,中國航天事業突飛猛進,在北斗導航、載人航天、深空探測、運載系統等諸多工程領域異軍突起,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這些成就的取得,既反映出中國航天的實力,也標志著中國從世界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行列。
衛星導航系統方面,2020年6月,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最后一顆衛星成功升空。北斗系統,歷時26年研發,經歷了北斗一號、二號、三號三代系統,共計發射了59顆衛星,最終完成全部組網星座發射任務,正式建成。2020年7月,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目前全球范圍內已經有137個國家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簽下了合作協議。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行研制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之后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事關國家安全、經濟建設和科學研究等諸多重要領域,代表了我國的核心競爭力。
探月工程方面,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我國已經取得連續執行5次探月任務、6次發射成功的佳績,不僅次數多,而且成功率100%。2020年11月,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順利完成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最后一步。這些成就奠定了本世紀前20年我國在無人月球探測領域的領先地位。
載人航天與空間站方面,中國天宮號空間站建設進入關鍵階段。2011年至2016年間,中國通過天宮一號、天宮二號驗證了空間站的一系列關鍵技術。從2020年始,中國相繼成功發射了天宮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完成了飛船與核心艙的對接和在軌測試,中國航天員首次進入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天舟貨運飛船、天和核心艙、神舟十二號飛船任務相繼成功,意味著中國空間站時代即將來臨。
火星與深空探測方面,2020年7月,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托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點火升空;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著陸巡視器“祝融號”成功著陸火星。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最大挑戰在于火星“繞”(環繞)、“著”(降落軟著陸)、“巡”(移動巡視)三大工程目標同時實施,以及對火星進行全方位研究,堪稱近幾十年來人類火星探測技術復雜度之最。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火星取得圓滿成功,創造了人類探測火星的新紀錄。
運載系統方面,2020年,中國航天全年共執行了39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103.06噸,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了34次發射。2015年9月,長征系列火箭中首枚小型固體運載火箭長征十一號首飛成功;2019年6月,長征十一號海射型運載火箭成功完成中國運載火箭首次海上發射。2020年5月,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的序幕。此后,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投入應用,成功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由5.5噸級到14噸級的跨越。2020年12月,長征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增強了我國高密度發射任務的執行能力,實現了發動機推力調節技術的首次工程應用,為可重復使用打下堅實基礎。此外,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返回,為中國載人登月飛船“啟航”奠定了堅實基礎。
高性能衛星方面,2013年4月,中國首顆高分辨率衛星“高分一號”成功發射。此后,又成功發射高分二號至高分十四號、資源三號衛星等,構成了中國自主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并形成體系能力。2015年12月,我國成功將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發射升空。該衛星具有能量分辨率高、測量能量范圍大和本底抑制能力強等優勢,將中國的暗物質探測提升至新的水平。2016年8月,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6月、8月,墨子號衛星先后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千公里級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糾纏分發、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2018年2月,中國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標志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2019年12月,中國將實踐二十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旨在在軌驗證通信、導航、遙感等多領域16項關鍵技術。2020年7月,亞太6D通信衛星成功發射,成為中國目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輸出功率最大、設計程度最復雜的民商用通信衛星。2021年5月,中國成功將海洋二號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該衛星和此前發射的海洋二號B、C星組網,標志著中國海洋動力環境衛星迎來三星組網的時代。
自?1956?年開始,經過長期不懈努力,中國航天技術得到了長足發展,特別是2016年以來,高密度航天發射成為中國航天的一大特征,無論是國家重大工程,還是商業航天項目,都迎來了一輪發展高潮。中國航天事業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成功經驗,這將成為未來中國航天持續發展的“助推器”。
一是自力更生、自主創新。航天活動屬于高科技、創新性實踐。正是長期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中國航天人才突破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功,在世界航天科技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國航天自立自強,與國外勢力的技術封鎖不無關系。1956年,中國航天事業剛剛起步,國家一窮二白,技術薄弱,然而蘇聯撤走在華專家,導彈研制等工作頓時陷入停滯。在最艱難的時刻,老一代航天人自力更生,不畏艱難,創造了“兩彈一星”的奇跡。2002年,歐洲決定自研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當時中國導航領域一片空白,也共同參與研發。然而幾年后,在中國已投入20億經費的情況下,卻被從伽利略項目中踢出,歐洲國家并不希望中國接觸導航領域核心技術。201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沃爾夫條款,限制美中在航天領域的合作。面臨技術封鎖,中國人深切地感受到,航天領域的尖端技術是不可能從國外直接獲得的,只有自主掌握核心技術,才能真正將祖國發展與安全的命運牢牢掌握在中國人手中。中國航天人發憤圖強,刻苦攻關,逐漸構筑起了專業齊全、功能配套、設施完備的航天科技工業體系,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積累了獨具特色的航天工程管理經驗和方法,造就了一支技術精湛、作風優良的航天人才隊伍,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矚目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