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建鵬
【關鍵詞】虛擬貨幣 區塊鏈金融 比特幣 【中圖分類號】D922.28 【文獻標識碼】A
區塊鏈是依靠分布式數據庫存儲、點對點傳輸網絡和非對稱加密算法等支撐的新型技術。虛擬貨幣發行和交易是區塊鏈金融領域的重要應用,依托區塊鏈底層技術發行的虛擬貨幣近年來引起人們高度關注。特別是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因為產量減半效應,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市場價格快速上漲。與此同時,區塊鏈去中心化金融(業界稱“Defi”)推出各種聲稱具有高收益的“流動性挖礦”;出于對美聯儲因疫情原因增發天量美元引發美元貶值的擔憂,歐美一些投資機構重倉主流虛擬貨幣;境外個別高科技界知名人士為特定虛擬貨幣“喊單”,這些因素共同助推了主流虛擬貨幣價格在2021年上半年進一步猛漲。快速的財富效應引發國內不少“散戶”迫不及待地跑步進場,金融風險高度聚集。
近年來一些交易平臺推出的基于虛擬貨幣的各類投資理財多缺乏投資者適當性控制。虛擬貨幣沒有錨定現實社會的資產,其價格漲跌與投資者的共識、未來預期和情緒密切相關。因此,虛擬貨幣價格的暴漲暴跌往往是常態。此外,虛擬貨幣交易所多為境外法人實體,遠離中國金融監管機構,交易所往往向廣大缺乏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人提供高倍杠桿現貨交易及期貨交易,供投資人在虛擬貨幣市場做多或反向做空。但是,虛擬貨幣價格很容易因為各類消息風吹草動而發生巨幅變化,特別是一些市值較小的幣種極其容易受到莊家操控,莊家或大戶能輕易控盤某些虛擬貨幣的交易價格甚至全網合約交易市場,使不明真相的大量散戶成為莊家、大戶與交易平臺聯合收割的“韭菜”。在虛擬貨幣價格暴漲暴跌過程中,大量散戶屢次被爆倉。對缺乏豐富高風險投資經驗的散戶而言,“跑步進場”很可能演變成噩夢一場。自2021年上半年以來,國內已發生若干起因從事高倍數虛擬貨幣期貨交易而傾家蕩產的極端風險事件。虛擬貨幣交易市場中頻繁的爆倉風險可能影響傳統金融市場,沖擊中國金融市場穩定,進而影響國家金融安全。

此外,在2021年上半年以前,我國比特幣礦機算力長期占全球算力的70%以上,這為“礦工”們帶來巨額財富。所謂“挖礦”是以專用計算機節點為比特幣系統計算隨機哈希函數的正確答案,以競爭區塊的記賬權,從而獲得比特幣獎勵。比特幣系統利用人性自利(獲取比特幣作為經濟激勵)實現利他(運維比特幣系統、提升系統安全)。運行這些網絡節點的個人或機構被業界俗稱為“礦工”,這些計算節點是“礦機”。為提高算力,使競爭比特幣區塊記賬權的概率增大,近年來成千上萬臺“礦機”集聚一起,形成超大規模的“礦池”。不過,比特幣“礦機”耗費巨大電能,大量依賴火力發電的“礦池”造成巨大的碳排放及空氣污染。在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下,我國監管部門對比特幣“挖礦”帶來的高能耗問題深為憂慮。
中央金融監管部門與各地方政府重拳出擊,打擊虛擬貨幣交易亂象,短期內,虛擬貨幣交易市場馬上“冷卻”,收到了一定的預期效果。當然,在依法治國時代,規制虛擬貨幣交易亂象的長效機制應是未來政策制定的重點考慮方向。為此,筆者認為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一是推動“良法與善治”,厘清區塊鏈金融領域的“清”與“濁”,嚴格依法打擊違法違規行為;二是面對前沿科技與區塊鏈產業的飛速發展,監管方式應具有前瞻性,對未來虛擬貨幣亂象的新形式提前作出預判,進而研究和部署有效的監管手段。
“良法與善治”是法治的核心內涵。“良法”意味著通過科學與民主立法的形式,集思廣義,使好的法律法規表達推進行業健康發展的意志,給合法的市場主體穩定的經營預期,防范金融風險,制裁違法違規者,有效保護投資者財產權益。具體而言,在區塊鏈涉及的各種細分產業中,虛擬貨幣交易亂象容易侵犯投資者權益,極端情況下甚至引發金融風險。但是,其它一些區塊鏈細分領域可能對社會福利的提升富有正面價值,如區塊鏈司法存證對當事人取證、法院鑒定證據等有著低成本、高效率的價值,基于區塊鏈的司法存證系統──天平鏈已經被北京互聯網法院等所應用。運行于以太坊、受監管的美元穩定幣USDC等具有良好的支付便利性,受到交易者歡迎。有監管的穩定幣可能為中國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國際化實踐提供參考。因此,應謹慎區分區塊鏈領域的“正反面”,避免出現“一刀切”式立法。監管者在出臺政策時,可根據重大會議決策執法,事先充分吸收市場主體參與討論,致力于制定“良法”,克制監管者個人意志成為政策制定的唯一導向。
“善治”意味著監管機構嚴格依法行政,實施法治化監管,同時要防止具體行政行為過度跳躍,背離法治精神,避免給合法市場主體帶來經營風險。在區塊鏈產業領域貫徹法治精神,應賦予相關企業行業發展的確定性和市場的可預期性。法治化監管意味著監管者應使現有法規得到普遍執行,監管者依靠好的立法與政策,而非依據一時意志作出決策。為此,無論是打擊虛擬貨幣交易亂象,還是有效規范區塊鏈在其它金融領域的應用,均應考慮出臺長效監管規則,改變在極端風險事件沖擊下簡單回應的思路。
虛擬貨幣交易亂象還帶來突破外匯管制、洗錢和恐怖融資等難題,現階段可通過管控法幣匯兌通道加以解決。不過,中國目前尚不禁止個人持有虛擬貨幣及個人之間的虛擬貨幣交易,金融監管機構明確禁止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向公眾提供兌換服務,同時禁止使用虛擬貨幣作為支付手段購買商品及服務。虛擬貨幣的法律屬性不明,涉及虛擬貨幣的買賣、計價、支付和兌換等問題及相關訴訟,給司法機構對案件性質的認定及判決帶來諸多困惑。比如,個人之間的虛擬貨幣交易如果以人民幣計價,是否合規?個人之間的虛擬貨幣或穩定幣借貸,是否應受到司法保護?這些問題在當前法治框架內尚無明確答案。未來,中國立法機構可以進一步考慮明確虛擬貨幣的法律地位,將其納入更加完善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從制度上有效保障持有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使打擊虛擬貨幣交易引發的違法犯罪行為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