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
【摘 要】目的:研究上肢骨折手術中采取瑞芬太尼+神經阻滯麻醉的效果。方法:數據遴選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間收治的90例上肢骨折手術患兒,根據“麻醉用藥差異”分參照組(瑞芬太尼,n=45)、科研組(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瑞芬太尼,n=45),兩組療效比較。結果:兩組比較手術時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無差異(P>0.05);與參照組比較,科研組蘇醒、呼吸恢復時間更短,OAA/S評分更低(P>0.05)。結論:瑞芬太尼+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用于上肢骨折手術中可提高麻醉效果、值得推崇。
【關鍵詞】瑞芬太尼;神經阻滯;上肢骨折;麻醉效果
目前常見兒科病癥為上肢骨折,治療方式以骨折復位內固定術為主,但小兒呼吸道生理特征較特殊,不配合、躁動等因素均影響手術順利,增加操作難度,因此術中需配合麻醉措施。臂叢神經阻滯為較常見麻醉方式,但患兒意識清晰、仍易影響其生理及心理狀態,因此盡早如何正確選擇麻醉用藥,受到相關領域重視。楊衛[1]學者認為,瑞芬太尼為較常見麻醉藥,用藥后對患者的組織、血液有快速溶解作用,具有起效快、易控制等優勢,未經肝腎代謝,連續灌注無蓄積,對患兒血流動力學可起到穩定作用、增強鎮痛效果,鑒于此,本文分析上肢骨折手術患兒行對癥麻醉的價值匯總。
1.1 基線資料
回顧性研究,樣本采集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間收治的90例上肢骨折手術患兒,科研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齡3歲~11歲,平均年齡(6.52±0.53)歲;ASA分級:Ⅰ級有29例,Ⅱ級有16例;參照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齡4歲~12歲,平均年齡(6.75±0.62)歲;ASA分級:Ⅰ級有30例,Ⅱ級有15例,可比較(P>0.05)。監護人知情,經倫理委員會審批。納入標準①術前經X線片確診[2];②陳舊性骨折;③均行上肢骨折手術;④年齡范圍3歲~12歲;⑤有完整資料。排除標準①心肝腎功能障礙;②<2周內出現哮喘、上呼吸道感染;③涉及麻醉藥過敏;④伴多節段骨折;⑤精神障礙;⑥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1.2.1 參照組(瑞芬太尼):予以患兒持續靜脈泵注0.05ug/kg.min瑞芬太尼。
1.2.2 科研組(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瑞芬太尼):協助患兒取仰臥位,借助超聲診斷儀對臂叢神經進行掃描,直到清晰顯示目標臂叢,超聲圖像引導下,利用5號針頭穿刺患側的腋動脈,穿刺于腋鞘內,回抽若無血、則將麻醉藥注入其中,予以患兒持續泵注0.05ug/kg.min瑞芬太尼。
1.3 觀察指標
臨床指標:記錄兩組手術、呼吸恢復及蘇醒時間,并評估兩組患兒術中的鎮靜評分(OAA/S)。不良反應:記錄兩組發生惡心嘔吐、躁動及呼吸抑制的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指標
兩組比較手術時間無差異(P>0.05);與參照組比較,科研組蘇醒、呼吸恢復時間更短,OAA/S評分更低(P<0.05),見表1。
2.2 不良反應
兩組比較不良反應發生率無差異(P>0.05),見表2。
有文獻報道,瑞芬太尼+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可提高上肢骨折手術患兒麻醉效果,分析發現:①瑞芬太尼為阿片類麻醉鎮痛劑,具副作用小、清醒時間短及穩定的血流動力學等特征,分析藥理機制為:用藥后機體血漿中膽堿醋酶、抗膽堿醋酶均未對瑞芬太尼代謝造成影響,機體年齡、肝腎功能等因素也不會影響此藥代謝,可被血漿、非特異性醋酶水解,避免藥物在患兒體內蓄積;②此藥與神經阻滯聯合可保證用藥安全性、減少副作用發生,避免損害相關組織、將傷害性刺激傳入徹底阻斷,減輕對機體生理狀態的干擾,穩定神經、免疫及內分泌系統,利于促進手術流程順利進行,具有實踐價值。
本研究示:①與參照組比較,科研組蘇醒、呼吸恢復時間更短,OAA/S評分更低(P<0.05),表示對癥麻醉可維持術中呼吸道暢通、避免缺氧,縮短蘇醒時間利于滿足所需、保證其安全性;②兩組比較不良反應發生率無差異(P>0.05),說明本文與張文杰[3]文獻相似,因此對癥麻醉可確保用藥安全、減少副作用,利于達到理想的手術效果。
綜上所述:上肢骨折手術患兒行瑞芬太尼+神經阻滯麻醉可縮短呼吸恢復、蘇醒時間,保證用藥安全、減少副作用,可達到預期麻醉效果,療效確切。
參考文獻
[1] 楊衛,劉釗,劉有才.瑞芬太尼泵注鎮痛輔助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對尺橈骨雙骨折患兒術中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臨床研究,2020,28(12):4-6.
[2] 陳雅儒,李振洲,孟盡海.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對上肢手術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及NK細胞的影響[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7,39(7):773-775.
[3] 張文杰,張大志,楊小宇.小兒上肢骨折手術中七氟醚吸入聯合超聲引導下腋路臂叢神經阻滯的應用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7,28(S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