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柳 曹佳佳
【摘 要】目的:研究系統化健康教育對初產婦母乳喂養及新生兒護理能力的影響。方法:選擇我院2020年1月至10月期間順產的初產婦80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結果:實驗組產婦對新生兒的護理能力更高(P<0.05)。結論:初產婦順產后應用系統化健康教育效果顯著,可明顯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使其具有較強的新生兒護理能力,促使護理滿意度的提高。
【關鍵詞】系統化健康教育;初產婦順產;母乳喂養;新生兒護理能力;護理滿意度
母乳是一種純天然的營養食品,也是最適合嬰兒的一種食物,對嬰兒的生長發育十分重要。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提倡嬰兒在出生之后6個月之內采用純母乳的方式進行喂養,但是最近幾年,在實際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有很大一部分產婦在生產之后缺乏相關知識的了解,導致母嬰喂養成功率達不到理想的標準,遇到母乳喂養困難的時候不能得到科學的指導,導致產婦對喂養失去信心,也有一部分產婦直接放棄了母乳喂養[1]。除此之外,因為是第一次做媽媽,對于照顧新生兒也沒有一點頭緒,使的產后對新生兒護理的能力不足,影響其發育。因此,在臨床上急需一種有效的護理模式來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及其對新生兒的護理能力。本文中針對系統化健康教育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20年1月至10月期間順產的初產婦80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實驗組,年齡25歲~35歲,平均年齡(29.44±5.03)歲;對照組,年齡25歲~35歲,平均年齡(29.52±5.11)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產婦采用常規產后健康管理,為產婦進行健康宣教,指導正確產后護理方式、哺乳姿勢以及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等。
1.2.2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系統化健康教育,具體方法如下:(1)產前教育:在生產之前鼓勵產婦多參加一些孕婦學校的活動,通過學習母乳喂養的優勢、孕產期保健方式、產后母嬰盡早接觸的好處等相關喂養問題,可以讓產婦有一個充分的心理準備,用模擬娃娃的方式來教產婦如何去喂養與喂奶的姿勢,并做好產婦對新生兒的了解。(2)入院后教育:護理人員應該全面評估產婦與家屬對有關母乳喂養的了解程度,隨后通過動畫宣傳、模擬示范等方式對產婦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并且做好有關皮膚接觸與吸吮的教育。針對母乳分泌不足的初產婦,應該與產婦本人共同分析母乳不足的原因,并對其講解如何確保乳汁可以正常分泌,比如增加產后的營養攝入、做好乳房的護理、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情等,促使生理功能與體力快速恢復,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指導產婦正確的對新生兒進行護理,包括為新生兒洗澡、更換紙尿褲、臀部以及臍部護理等,學會觀察新生兒的變化,及時發現新生兒的異常信號。(3)出院后教育: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進行系統化健康教育。采用電話回訪、微信平臺以及院內公共賬號的形式為產婦提供一些新生兒護理知識。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產婦新生兒護理能力合格率。
1.4 數據處理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新生兒護理能力合格率對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系統化健康教育屬于一種雙向的護理模式,此種護理模式通過護理人員與產婦的密切溝通,可以提高產婦對母乳喂養的意識,促使產婦可以自覺的采取健康的護理方式,從接受者轉變為實施者與評價者,不斷地提高母乳喂養的效果[2]。通過系統化健康教育可以幫助產婦以提高對新生兒護理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提高其對新生兒的護理能力,提高產婦的信心,減少產后抑郁的發生。同時,還應該通過網絡平臺、電話等方式來增加互動,促使健康教育更加的靈活,讓產婦在家就可以接受專業的母乳喂養指導,通過隨訪護理人員還可以隨時地了解到產婦的喂養情況,有助于動態的幫助產婦解決問題[3]。實驗組產婦對新生兒的護理能力更高(P<0.05)。
綜上所述,初產婦順產后應用系統化健康教育效果顯著,可明顯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使其具有較強的新生兒護理能力,促使護理滿意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劉彥彥,蔣名麗,趙磊,等.系統化健康教育對初產婦母乳喂養及新生兒護理能力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20,32(7):134-136.
[2] 豐文悅.系統化健康教育對初產婦母乳喂養及新生兒護理能力的影響分析[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9,26(5):79-81.
[3] 楊倩,蔣紅梅(通訊作者).系統化健康教育對初產婦母乳喂養及新生兒護理能力的影響研究[J].醫藥界,2019(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