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英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關節鏡下肩袖損傷修補術病人圍手術期護理效果。方法:選取我院于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間,所收治的共計50例行關節鏡下肩袖損傷修補術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樣本對象,通過電腦隨機的方式將這50例入選患者隨機亂序均分為25例,接受普通護理的對照組患者以及25例接受圍術期護理管理的觀察組患者。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評分。結果:除物質生活評分外,采用了圍術期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評分,顯著更高于僅接受普通護理干預的對照組患者,兩組比較差異(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結論:針對行關節鏡下肩袖損傷修補術患者,應用圍術期的護理干預能有效加速患者的康復進程,幫助患者早日出院,也改善了其預后的生活質量,臨床上具有優秀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關節鏡下肩袖損傷修補術;圍術期護理
發生肩袖損傷的患者會在臨床上表現出肩部位置的明顯疼痛以及上肢的外展功能受限。因此,為了能改善患者的肩部功能,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非常重要,而針對肩袖損傷患者,臨床上的常用治療手術則是關節鏡下肩袖損傷修補術[1]。為了確保治療效果,在患者的圍術期給予患者針對性較強的護理管理對于改善患者的預后而言具有積極意義。本次的研究報告選取了我院共計50例行關節鏡下肩袖損傷修補術患者,給予其不同的護理現做出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間,所收治的共計50例行關節鏡下肩袖損傷修補術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樣本對象,通過電腦隨機的方式將這50例入選患者隨機亂序均分為25例,接受普通護理的對照組患者以及25例接受圍術期護理管理的觀察組患者。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齡35歲~40歲,平均年齡(37.1±2.4)歲;觀察組,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齡35歲~40歲,平均年齡(37.3±2.6)歲。納入標準:①本次的研究報告已經通過了院方的批準和患者及其親屬的同意;②納入作為樣本對象的患者及其親屬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將患有嚴重精神疾病、喪失語言能力的患者排除;②將患有心力衰竭、合并嚴重糖尿病或高血壓的患者進行排除;③將親屬不配合、不同意的患者進行了排除。本次的研究中,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比較P>0.05,因此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的患者僅接受普通的護理管理,觀察組的患者則接受圍術期護理:①術前:主要是要確保患者術前禁食禁水以及檢查相關儀器設備,確保手術室的無菌性。②術后:要切記患者術后的前6小時也是需要禁食禁水的;協助患者以抬高患側并放置軟枕以免患者關節被懸空;給患者的患處進行冰敷,但冰袋的溫度不能太低;護理工作者要協助患者翻身以免患者血管被壓迫或是發生褥瘡;要協助患者保持膝蓋的平伸并囑咐患者不要太用力或是屈曲。③對于疼痛狀況較為嚴重的患者可以根據醫囑使用鎮痛泵,已取保持續鎮痛的效果,也可通過耳穴埋豆等形式,進行鎮痛干預,如還是無法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則可使用止痛針。只有在確保患者處在無痛情況下才可能盡早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運動,在患者完成手術后的2周~13周之內可以穩步提升練習運動的強度、難度和頻率。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評分。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患者的心理進行調查評估;調查問卷分為物質生活、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以及總分五個部分,每個版塊對應相應的問題,滿分80分,分值越高則患者的評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除無實際對比意義的物質生活項以外,采用了圍術期護理干預的觀察組的各項生活質量均是顯著更優于僅接受普通護理干預的對照組患者,兩組比較差異的(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見表1。
作為微創手術的關節鏡下肩袖損傷修補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患者的恢復較快,為了更進一步加速患者的康復進程,改善預后,在手術的圍術期給予患者針對性較強的護理管理意義重大[2]。通過圍術期的護理,確保了治療的效果,使臨床上患者可能會出現的風險事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更進一步確保了患者的安全,也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質量。根據本次的研究報告可知,觀察組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明顯更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的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
綜上,針對行關節鏡下肩袖損傷修補術患者應用圍術期的護理干預能有效加速患者的康復進程,幫助患者早日出院,也改善了其預后的生活質量,臨床上具有優秀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齊樂.手術室舒適護理在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中的應用[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21,38(3):292-293.
[2]鄭宏梅,李寶妤.關節鏡下肩袖損傷修補術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效果[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1):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