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玉紅 曹雯清
【摘 要】目的:探討在核醫學科護理期間存在的風險隱患及應對措施。方法:擇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實施常規核醫學科護理的4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選擇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間實施核醫學優質護理的4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分析兩組干預效果。結果:觀察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因核醫學科護理存在一定的風險性,醫護人員需要采取更具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才能確保達到最佳護理療效,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
【關鍵詞】核醫學科;風險隱患;核醫學優質護理;常規護理
核醫學主要是醫院內利用核科學技術及手段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的方式,是臨床上重要輔助診斷方式[1]。核醫學科中主要涉及放射性核元素治療、影像與功能診斷等,但是此診斷方式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可能會對醫護人員及患者的身體造成傷害,造成較嚴重的負性作用,影響患者檢查與治療工作正常開展,還可能引發醫患糾紛事件發生率,因此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應對措施,才能達到最佳護理效果[2]。本文就核醫學科護理存在的風險隱患及應對措施進行分析,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擇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實施常規核醫學科護理的4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選擇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間實施核醫學優質護理的4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觀察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46歲~70歲,平均年齡(58.31±2.21)歲;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46歲~70歲,平均年齡(58.38±2.2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風險隱患 核醫學科門診屬于較為開放且具有放射性的科室,其中主要包括碘、89Sr、90Sr、32P等放射性核素,此類放射性核素的核射線能夠對患者的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但是因其無形且無法觸碰,可能會從醫療廢棄物中擴散,會直接對醫護人員及患者的身體造成傷害;同時在受到輻射影響后,患者的心理負擔較嚴重,醫護人員護理工作開展難度較大。
1.2.2 護理措施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選擇核醫學優質護理,護理步驟包括:(1)加強醫護人員培訓:針對核醫學科科室的特殊性,醫院需要對醫護人員進行相關放射防護知識、科室制度、風險管理、技術操作、規章制度等宣教,讓醫護人員能夠認識到核醫學中存在的風險因素,充分認識護理工作的必要性,提高護理能力。(2)健康宣教:在患者診斷或治療前,醫護人員需要針對患者病情情況,做好患者及家屬健康宣教工作,詳細地告知患者及家屬治療方式及其重要性,提高其對核醫學的認識度,增強患者在診斷期間的自我保護能力,從而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3)心理護理:在進行診斷或治療期間,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若患者存在排斥情緒,則需要耐心地做好患者心理疏導工作,用語言及動作給予患者鼓勵及安慰,從而達到減輕患者心理負擔的目的;對于患者的內心需求給予滿足,從而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配合度。(4)嚴格管理醫療器械:合理地規劃核醫學科工作范圍,按照放射性水平展開管理,針對放射廢物需要嚴格地進行處理,并且將使用后的器材存放至指定為垃圾桶,按照廢物類型、含量進行分類處理,避免污染治療環境后對機體造成傷害。
1.3 效果判定
比較兩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包括護患糾紛、用藥錯誤、意外事故。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伴隨著醫療技術地不斷發展,核醫學科也成為醫院內重要性較強的科室之一,在對患者診斷及治療期間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其診斷及治療期間,使用的藥物存在一定的放射性,因此可能導致患者及醫護人員暴露于輻射較強的危險環境中,機體面臨較大的風險,因此需要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規避風險,從而達到最佳護理效果[3]。
核醫學優質護理具有科學性、高效性、全面性,將患者作為重點護理對象,能夠對患者及醫護人員診斷及治療期間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從而采取更具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對患者進行護理,包括提高醫護人員綜合素質,提高患者自我保護意識,減輕患者負性情緒,確保診斷及治療完全按照標準流程進行,從而提高患者對醫療工作的配合度,確保患者及醫護人員的安全性[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在運用核醫學優質護理后能夠有效地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可有效地保障患者在治療期間的安全,減少醫患糾紛事件發生,利于維護良好的護患關系,對患者的病情恢復也起到積極緩解作用。
綜上,臨床核醫學科護理中存在一定的風險性,采用核醫學優質護理能夠減少患者面臨的風險,從而達到最佳護理效果。
參考文獻
[1] 馬伶俐.淺談核醫學科的放射防護與護理管理[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0,4(10):240-241.
[2] 劉軍.淺談核醫學科的放射防護與護理管理[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4):251-252.
[3] 臧瑋娜.核醫學科工作人員的職業照射監測與輻射防護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1):123-125.
[4] 朱明霞,崔盈盈.核醫學防護病區的建立與管理[J].海南醫學,2020,31(1):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