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
【摘 要】目的:分析腦卒中偏癱患者采取個案護理管理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接受治療的4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分為常規組和觀察組。常規組患者接受常規干預,觀察組患者采取個案護理管理。結果:觀察組患者自我管理評分高于常規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病恥感低于常規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運動能力高于常規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常規組患者(P<0.05)。結論:個案護理管理效果顯著,可以考慮積極推廣。
【關鍵詞】個案護理管理;腦卒中偏癱;病恥感;自我管理能力
病恥感主要是指患者因為某種疾病所產生的恥辱心理,屬于一種自我歧視與自卑的心理,會對患者預后產生不良影響,因此需要通過個案護理管理來降低患者病恥感[1]。
1.1 基礎資料
將我院接受治療的20例接受個案護理管理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時選擇20例未接受個案護理管理的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常規組,均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收治。常規組,年齡18歲~72歲,平均年齡(48.25±1.57)歲;觀察組,年齡為19歲~71歲,平均年齡(48.63±1.42)歲,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通過。組間數據比較(P>0.05)。納入標準:①知曉研究并簽署同意書;②符合相關診斷標準;③臨床資料齊全。排除標準:①認知障礙與意識障礙者;②病情嚴重,且存在多種并發癥者。
1.2 實施方法
常規組患者接受常規干預,包括飲食指導、健康宣教、用藥護理等。觀察組患者采取個案護理管理,首先對患者基本資料、生活方式、心理狀況、自我管理能力等情況進行評估,然后列出患者可能需要幫助解決的護理問題。之后再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根據所制定的診療方案給予患者“一對一”的個案護理管理服務,以此來確保個案護理管理目標的達成。患者出院后,每月對患者進行1次~2次的電話隨訪,及時給予患者心理支持與信息支持,并建立家庭—社會支持系統,以此來降低患者的病恥感[2]。
1.3 觀察指標
自我管理評分:通過自我護理能力量表對其進行評估,其內容包括知識掌握評分、自我護理操作評分、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分數高則優,分數低則差。病恥感:通過SIS社會影響量表進行評分,其內容包括社會排斥、社會隔離、經濟歧視、內在羞恥感,分值高則差,分值低則優。運動能力:采用Fugl-Meyer平衡評估表進行評估,包括三項坐位和四項立位,分數高則優,分數低則差。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進行評定,分數高則優,分數低則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評分比較治療前無差異(P>0.05),治療后有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病恥感比較治療前無差異(P>0.05),治療后有差異(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運動能力比較
兩組患者運動能力比較治療前無差異(P>0.05),治療后有差異(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較治療前無差異(P>0.05),治療后有差異(P<0.05),見表4。
腦卒中在里臨床上較為常見,有著高致殘率與死亡率,相關研究表明,腦卒中存活者有80%的患者會存在后遺癥。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自我管理評分、病恥感、運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均明顯優于常規組患者(P<0.05),該結果能夠充分說明個案護理管理的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個案護理管理是能夠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運動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并且能夠降低患者病恥感,對患者康復有著積極作用,值得臨床將其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敏敏.針灸疏經調臟法聯合早期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對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實用中醫藥雜志,2021,37(5):868-869.
[2] 陳茜.循證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肢體功能與并發癥的影響分析[J].黑龍江醫學,2021,45(10):1063-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