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曙 楊敬成



當前,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發展目標的確定對經濟結構綠色轉型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對于不同行業而言,自身稟賦差異決定其會產生不同的綠色轉型路徑。金融作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應發揮金融杠桿作用,通過金融引導資源從技術落后、高碳排放的企業流向技術先進、低碳排放的企業,以促進技術進步、推動低碳轉型發展。本文基于行業綠色溢價以及碳排放量視角對不同行業的綠色發展階段進行劃分,并依據細分類別下行業綠色轉型的資金需求,探討相應綠色金融支持方式,搭建相應的綠色金融體系。
綠色溢價及碳排放量視角下的行業分類
在我國低碳轉型過程中,由于不同行業間發展方式及技術水平的差異導致其會產生不同的綠色轉型路徑。為更好地評估行業綠色低碳水平,本文從綠色溢價視角來對各行業進行分析。綠色溢價這一概念是由比爾·蓋茨在其出版的《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中首次提出,是指與當前現有排放技術的生產成本相比使用“零碳技術”解決方案所引起的生產成本提升的比例,代表了一種特定綠色技術的成本與基于化石燃料的成本差值。綠色溢價是一個不斷變動的指標,其產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零碳技術具有更高的使用成本,另一方面是由于傳統的化石能源使用成本中并未包含其所產生的碳排放成本。因此,降低不同行業的綠色溢價水平可視為碳中和戰略下的主要目標,當行業綠色溢價為零時意味著零碳技術能夠完全替代傳統的化石能源而不產生任何額外的成本。根據公開數據測算,目前行業之間的綠色溢價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與此同時,不同行業間的碳排放量亦存在較大差異。根據中國碳排放數據庫(CEADs)中不同行業的碳排放數據分析,我國碳排放量最高的行業為電力行業,占全國總碳排放量的44%, 其次為鋼鐵、建材行業分別占比18%和13%。相應地,碳排放量最低的造紙行業僅占全國總碳排放量的0.3%。
鑒于行業間綠色溢價和碳排放量兩方面的明顯差異,可將這兩項指標作為劃分標準對不同行業進行細分。其中,行業綠色溢價水平代表該行業在綠色轉型過程中的低碳技術發展程度,綠色溢價較低的行業意味著其選擇低碳技術的成本也更低,反之亦然。行業的碳排放量意味著其在整個低碳轉型領域所面臨的市場空間的大小,碳排放量較高的行業代表在未來的低碳轉型過程中將會具有更大的市場空間,反之亦然。因此,可將行業的低碳轉型分為高綠色溢價高碳排放量、高綠色溢價低碳排放量、低綠色溢價高碳排放量和低綠色溢價低碳排放量四種類型。
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現狀
近年來,我國金融監管機構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措施,推動商業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業務并取得了顯著效果。截至2020年末,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數據我國綠色融資規模在13萬億元左右。其中綠色信貸規模接近12萬億元,居世界第一位,占貸款總余額比例達到6.92%(見圖1);綠色債券存量規模約為8132億元,居世界第二位。然而,我國綠色金融體系仍面臨著一定的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綠色金融供給與需求之間缺乏匹配。根據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測算,為實現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雙碳戰略目標,到2060年我國新增氣候領域投資需求規模將達約139萬億元,年均新增規模約為3.5萬億元,占我國2020年GDP的3.4%。相比于我國當前綠色金融規模,綠色金融供給與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缺口。
綠色金融產品期限難以滿足相應的融資需求。相比于其他金融項目,綠色項目往往具有更長的投資回報周期,地鐵、高鐵、新能源等項目的平均投資回報周期往往超過10年。目前我國銀行貸款的平均年限為兩年,與綠色金融需求期限存在較大差距。存續期限更長的債券類產品是解決該問題的一個相對有效手段,然而發行期限較長的綠色債券占比較低。中國境內市場上60%的綠色債券期限在5年以內,這些債券主要由金融機構發行;期限為5 至10年的綠色債券占比為33%,非金融企業是主要發行人;而發行綠色債券期限更長的政府支持機構(如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占總發行綠色債券的比例不足7%(見圖2)。
綠色融資結構發展不均衡。當前我國綠色融資結構主要仍以間接融資為主,而綠色股權規模較小,如PE/VC股權投資、綠色IPO和綠色企業再融資方面均處于起步階段。2018年至2019 年,我國綠色股權年均投資規模僅為424億元,遠小于同期我國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新增量4650億元以及年均發行綠色債券新增量3344億元。
部分行業難以獲得綠色資金支持。根據公開數據顯示,我國的綠色金融資金投向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等行業,近幾年交通運輸及電力能源行業占綠色信貸的比重均超過60%。相應地,綠色農業、綠色林業、生態保護等行業的綠色信貸支持力度較為缺乏(見圖3)。
我國綠色金融體系存在的上述問題,說明需要繼續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以緩解潛在的資金缺口?;诰G色項目投資回報周期較長的特點,應引導更長期限的資金參與綠色投資。綠色金融結構發展的不均衡則說明需要更多的綠色金融支持方式以助力經濟結構低碳轉型發展。資金投向的行業集中度較高說明這類行業發展更加受到金融機構的青睞,也意味著其更符合市場化方式進行綠色轉型。相應地,綠色資金支持力度較弱的行業則需要采用新的金融支持手段。
基于行業劃分的綠色金融體系搭建
根據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可將企業分為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不同的階段下企業具有不同的風險特征和融資需求,相應的金融支持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例如企業的初創期和成長期階段更加符合天使投資、PE/VC等股權投資的風險偏好,而在成熟期和衰退期階段、信貸、債券等債權融資方式更加符合企業發展的融資需求。
類似地,針對處于不同低碳轉型階段的行業,應采用不同的綠色金融支持方式,且根據其作用的不同可進一步分為引導型綠色金融和服務型綠色金融。其中,引導型綠色金融是指利用金融的資金集聚、資源配置、風險管理等功能引導綠色創新產業非資本要素的流動和重新配置,提升綠色技術創新能力,促進行業的綠色轉型發展;服務型綠色金融是指對于綠色轉型動力來自于自身轉型需求的行業,綠色金融通過輔助的方式滿足行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融資需求。
對于綠色溢價水平較高的行業,意味著行業的低碳技術成熟度較低,此時引導型綠色金融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金融通過引導行業資源配置的方式完成綠色轉型。對于綠色溢價水平較低的行業,意味著行業的低碳技術成熟度較高,此時服務型綠色金融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金融能夠輔助行業發展并加速行業綠色轉型進程。無論引導型還是服務型綠色金融,其在促進行業綠色轉型過程中的主要途徑為:通過金融支持創新發展,促進技術進步,從而降低綠色溢價,綠色溢價的降低為行業內低碳經濟替代傳統能源經濟提供基礎,最后基于各行業共同的綠色轉型發展實現社會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再進一步可對綠色溢價和碳排放量視角下劃分的四個行業進行分析,并探討符合行業特點的綠色金融支持方式,從而搭建完善的綠色金融體系。
高綠色溢價高碳排放量行業。高綠色溢價意味著創新不足、技術水平較低,處于綠色轉型早期階段,此時的投資回報周期、收益率等方面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與此同時,高碳排放量意味著未來的市場空間廣闊,對于提升低碳相關技術降低綠色溢價水平的動力更加充足,轉型技術上的重大突破也將會增加行業潛在投資回報率。鑒于綠色轉型技術存在技術外部性與環境外部性的雙重影響,天使投資、PE/VC等風險偏好較高、預期收益較大的股權類金融支持方式更加符合高綠色溢價高碳排放量行業的綠色轉型要求。目前我國綠色股權年均投資規模僅為424億元,直接融資占比和發展程度仍然較低,這也限制了金融部門對行業的資金支持。由此看來,在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有必要推動大規模的綠色技術直接投資以助力行業綠色轉型發展。
高綠色溢價低碳排放量行業。高綠色溢價低碳排放量意味著該行業綠色轉型技術應用的市場空間相對較小,因而降低了私人投資者投資欲望。此時需要依靠政策驅動為主、股權投資為輔的綠色金融引導促進該行業綠色轉型發展。首先,開展行業低碳應用領域的研發投資,通過政府引導基金等方式給予行業投資支持,將節能減排作為甄選投資項目重要考量。其次,建設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包括建立嚴格統一的綠色金融標準、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行業減排信息共享平臺,完善信息披露機制等,加強企業節能減排的經營理念。最后,金融監管機構為行業提供優惠的融資政策,將綠色金融的外部性轉化為對行業的資金激勵。制度和行業發展的不斷完善,將會提升私人投資者的投資意愿,從而提升行業綠色金融可獲得性、降低融資成本,縮小行業綠色轉型所需資金缺口。
低綠色溢價高碳排放量行業。低綠色溢價意味著技術水平相對成熟,行業的綠色轉型已進入更加完善的市場化階段,綠色金融在行業內主要發揮服務型金融的功能。此時該行業內融資風險較低,更加符合商業銀行的風險偏好,商業銀行可以通過信貸、債券等融資方式滿足其資金需求。此外,行業高碳排放量帶來的廣闊的市場空間也需要政策的手段輔助行業加速其市場化發展。首先,搭建碳交易市場,為行業內碳排放權、用能權交易提供基礎,并提升資金流動性,促進金融參與,增強行業發展活力。其次,發展豐富相關綠色保險產品,通過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的合作降低信貸風險成本,為行業綠色轉型的資金支持打下堅實基礎。最后,除供給側外,還可利用政策激勵擴大綠色轉型的需求端市場,吸引私人資本進行投資,促進行業低碳轉型的市場化發展。
低綠色溢價低碳排放量行業。相比于低綠色溢價高碳排放量行業,此時行業市場化空間相對較小、行業資金流動性較差,?需要金融監管機構及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以推動行業轉型發展。金融監管方面,一方面可以針對低綠色溢價低碳排放量行業制定專門的再貸款、再貼現政策,擴大商業銀行資金投放量;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行業的綠色資產風險權重,增強商業銀行信貸投放意愿。政策激勵方面,可由政府提供貼息、稅收補貼、擔保等方式推動行業的綠色發展。此外,也可引導具有長期投資導向的養老金、社?;鸱赵撔袠I綠色轉型。
綜上,基于行業特點的綠色金融體系搭建,能夠為不同行業提供更加符合其需求的多樣性金融服務方式,為綠色金融產品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對于提高行業綠色轉型效率,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青島銀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