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偉良
愛好,人皆有之。縱是那深居簡出的隱士,亦有采一支綻放籬邊秋菊的閑情,飲一樽封藏已久佳釀的雅興,美景佳釀,讓人陶醉其中。然而,萬事皆有度,一旦將“所愛”上升為“所溺”,則會適得其反,它帶來的不是享受,而是無盡的禍患。
古人云:“冬不欲極溫,夏不欲窮涼。”萬事萬物皆須遵循適度的規則。度,就猶如秩序的鎖鏈,禁錮著人們不切實際的欲望。
嗜欲者,逐禍之馬也。欲望會蒙蔽人們的雙眼,讓人沉溺于身外之物。古人云:“溺愛者不明,貪得者無厭?!辈幻魉悦曰?,迷惑所以沉溺。失去自己的思想和判斷力,就只能陷入所溺而無法自拔。
歐陽修有言:“智勇多困于所溺?!比艘坏┠缬谒鶒?,他的理智、思想都將會變得不堪一擊。殷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但是他只有一個與常人無異的胃;秦始皇構筑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卻只有五尺之軀。人為何要沉湎于追求自己永遠享受不盡的奢華?那些已經完全超出其生理需求范圍的奢侈,除了滿足一個人可憐的虛榮心,又有什么意義?
那些沉溺于窮奢極欲物質生活追求中的人,看看他們的最終下場:武王伐紂,牧野之戰中,紂王之師無心戀戰,潰不成軍,紂王終成商朝亡國之君;秦始皇苦心經營的宏大建筑阿房宮,難逃“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的命運……由是觀之,人一旦成為欲念的奴隸,難逃被歷史淘汰的結局。
物質與意識往往相伴而行,過于注重物質上的享受,必然會以精神上的缺失為代價。而精神修養才是做人之本。古人將“立德,立功,立言”視為個人追求的至高境界,在圣人眼中,精神境界的提升所帶來的滿足遠不是物質上獲得的歡愉所能比擬的。所以,圣賢之人都會有高雅而有節制的興趣愛好。賞奇花異草者,以梅蘭竹菊為友,悟其高雅潔凈之意,以其君子品行嚴于律己;品奇香異珍者,以沉檀龍麝為朋,嗅其幽婉溫醇之氣,以修自身超凡脫俗的氣質。亦有隱逸山林者,采菊東籬下,舉杯邀明月,追求的是閑情逸致,崇尚的是地偏心遠,留下的是千古相傳的詩篇和清新脫俗的名節。
仁人志士,雖有所好而不“溺”之,任何愛好都要限之以度,借所愛之物修身養性。一個專注于精神生活的人,物質生活必定是簡單樸素的。當你不拘泥于外物,一心追求精神的豐盈時,你的生命才會達到林清玄所言的“完成了對生命的化妝”的崇高境界。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高級中學王淦生老師點評
這篇文章寫得素樸雅致,展現出的是作者對追求精神生活的富庶、放棄對物質生活的沉溺的古仁人的仰慕與向往。作者大量援引了古代名人的典型事跡,引用或化用古之名士的名言警句,以證明自己的觀點,點綴自己的語言,使文章讀來很有分量,且文采斐然。精心潤飾文章語言,擺脫議論文常見的乏味,這一點值得議論文寫作者嘗試。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