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洪麗
2020年11月,網上紅了一篇演講,紅了一個短片。
演講是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的《我的女兒正勢不可當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她在演講中提到現在個別孩子的焦慮、抑郁癥、空心病等,她試圖論證,在當今社會,如果一個人選擇“放棄成功”,也未必是壞事,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課。演講內容因為“普通人”三個字引發極大爭議,支持者認為拿到了破除教育焦慮的解藥,反對者則稱:“勸你看開,不是真的讓你看開,而是讓你認命。”
短片是《你知道中國人有多拼嗎》:凌晨4點,加班的程序員關了燈,卸下了一天的疲憊;與此同時,早餐店的老板開了燈,開啟了一天的勞作;為了工作,讓老板隨時能聯系到你,你習慣24小時開機;但你也可能因為工作——一個長達數小時的手術,習慣很久不回消息;剛下班的你來不及吃上一口飯,為了家庭轉身變為“騎士”……
這兩個短片都在談論“普通人”的話題,而對于“普通人”的說法,我的看法是:認識自我,接受普通。
從劉瑜副教授的“普通人”的說法中,我們要懂得盡力而為又順其自然,適可而止,學會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有的同學可能會不服氣,作為青少年的我們,現在不正是應該奮力拼搏的時候嗎?難道我們要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嗎?的確,正值青春年華,奮力進取,才能讓自己的一生無憾。但我想問問大家,“放棄成功”就是要“放棄拼搏”嗎?“順其自然”就是要“無所作為”嗎?答案是否定的。“放棄成功”實際上是放棄對成功這一結果的過分關注,是放棄對自己的不現實的苛求;“順其自然”是竭盡全力之后的不強求,而不是兩手一攤的不作為。
當今這個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社會,每個人都迫切地需要提升自我,實現自己的價值,以至于接納自我的普通似乎是逆潮流而動。面對它,我們的內心感到空虛而無所適從,社會選擇人才的急切與當下的快節奏現狀產生了矛盾,導致了一種只看結果而忽視過程的趨勢。在結果的對比之中,部分人產生了極大的落差感,妄自菲薄,否定自己的付出,焦慮、抑郁、空心病接踵而至。這樣的“看不開”,并不是我們所期待的。大多數人的不幸,并不是因為本身軟弱無能,而是因為苛求成功,追求完美主義,以至于迷失了自我,不能散發出自己的光和熱。這樣的“不普通”,這樣對“成功”的消極追求,只能讓我們嘆惋和痛惜。
眾所周知,我們不斷奮進是因為社會的發展需要我們提升,自我進步需要我們拼搏。而我們甘于普通,是因為愛護我們、呵護我們的人,希望我們身心健康,我們也希望自己身心健康。我想,我們應該成為這樣一類“普通人”:盡力而為,又懂得順其自然;奮力進取,又懂得適可而止。普通并不是平庸,也絕不等于碌碌無為。就像《你知道中國人有多拼嗎》短片里加班到凌晨的程序員,黎明便開始勞作的早餐店老板,為家庭轉身變為“騎士”的父母……他們無一不是普通人,但都為了自己的夢想拼搏,不斷向前;也如登山隊長夏伯渝,遇到強烈的暴風雪,在離珠峰僅剩最后94米時,淡然地說一句“下撤”。不過分強求,不做無謂犧牲,適可而止,即使達不到終點,也可嫣然一笑,學會欣賞自己攀登的姿態和拼搏的身影。
人的一生不算太長,如果某些高山我們竭盡全力也無法企及,那就在遠方看著,心向往之也是一種激勵。普通不代表無為,普通的生活,普通的工作,普通的理想,也一樣需要努力去爭取才能實現和達到。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