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安
清光緒九年(1883年),主管戶部的軍機大臣閻敬銘的兒子閻乃竹將參加會試。為巴結討好上司,張主考登門拜訪閻敬銘。閑聊中,張主考隨意地問:“閻大人,令郎平時習字寫什么體?”閻敬銘答:“顏體。”考畢閱卷時,張主考看到顏體字的考卷,格外重視,一律加分,拔為前列。揭榜后,閻乃竹中了進士,卻位列數十名后。張主考不禁愕然。其實,閻乃竹并非寫顏體,考前閻敬銘一聽張主考問他兒子寫什么體的字,就明白了他的用意,因而假說兒子寫的是顏體,故意不讓主考官關照。
正德八年(1513年)春的一天,被后人贊譽為“一代名臣昌國運,三本奏章振朝綱”的叢蘭下朝回家對兒子叢磐說:“今天有個負責會試的官員討好地對我說,他能保證你今年中進士,卻受到我當面斥責。你可知原因?”見兒子面帶不解,叢蘭接著說:“一個人能獲得什么樣的職位,是自己憑努力得來的。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的,就違背了天理良心,破壞了公平原則。你如果通過不正當渠道得中進士,那么就一定會有一個本應考中的人落榜。讓三年苦讀、數載寒窗的人才名落孫山,這樣做與強盜有什么區別?我對你的期望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應得之位。作為右都御史,如果我自己先亂了國法,徇私舞弊,哪還有何顏面來執掌天下的風紀呢?”叢蘭這段話成為兒子叢磐為人處世的準則。
(責任編輯/劉大偉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