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征和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著陸,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嫦娥五號三期總設計師胡浩難抑心中激動,面對記者,打開了喜悅的話匣子。嫦娥五號探測器由著陸器、上升器、軌道器和返回器四部分組成,每一個部分都承擔著不同的職能。探測器著陸后,上升器與著陸器分離并上升,然后與軌道器對接,這種對接不是碰撞,而是抓捕的方式,由這上面三個爪來抓這三個把桿,大的找小的,大的抓小的,大的把小的樣品放到自己肚子里,再蓋上蓋,這個過程就完成了對接和樣品轉移的過程,在這之后再進行分離,把整個分離面帶著它一起分離走了,最后回來的是中間這個小罐子(返回器)。
記者覺得太復雜了,禁不住問:“這些步驟太多了,何況都是由探測器在地外自行完成,你是怎么完成這么復雜的設計的?”胡浩說,2011年嫦娥五號三期立項后,他就開始了設計工作,在他的初步設計方案出來后的研討會上,就有專家站出來,明確提出反對這個方案,說是機構運動太多,環境太復雜,執行可靠性太低,這一連串大家看著眼花繚亂的動作,是很好看,但是對航天的系統實施來講,這都是單個的風險點,就是瓶頸式的風險點,只要一個指令得不到落實,后面的任務就沒法執行。
記者面露擔憂:“連專家都反對,你可怎么去面對呢?”胡浩依然是笑:“反對好啊,反對就是對我的提醒,他們的反對只是說這些環節多,并不能說明這些環節不可實現,只是這件事他們認為風險太大,我要做的就是如何反復試驗,精益求精,將風險歸零。”
反對就是提醒,這是科研人的胸懷與眼界,是嫦娥五號得以圓滿的“軟件”。
(責任編輯/劉大偉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