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春

吐魯番有兩個奇特而又相似的地方,一個是火焰山,另一個則是交河故城。火焰山上寸草不生,似熊熊燃燒的火焰而得名。而穿越其間的溝壑,如葡萄溝、木頭溝、吐峪溝等,則流水潺潺,葡萄飄香;交河故城則是一位褪盡繁華的老嫗,歷盡滄桑,了無生機,而其四周,則兩河相交,流水潺潺,樹林陰翳,阡陌縱橫,雞鳴狗吠,人們怡然自樂。
故城,以一片震撼人心的廢墟,似一片柳葉擺放在高臺之上。成百上千年過去,成為了一個向世人敘述歷史滄桑的長者,同時,也在默默地關注著、體驗著時世的變化。
遠處的天山,終年被白雪覆蓋,融化的天山雪水,潛入地層深處,以地下河——坎兒井的方式,長年累月地流向吐魯番盆地,繁育出燦爛的盆地綠洲文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吐魯番的大地上,每一寸土地都留有前人的足跡,每一處遺存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交河城下,兩條淺淺地小溪逶迤而來,滋潤著火洲大地,所到之處便有了樹木、田地、農舍、莊稼,有了裊裊炊煙的人間。又迤然而去,匯入蒼茫的艾丁湖,形成了湖天一色的絕妙景觀。
在新疆,吐魯番盆地是最早感受到春天氣息的地方。三月上旬左右,南、北疆還是皚皚白雪覆蓋的時候,吐魯番盆地已然是“吹面不寒楊柳風”了,那些杏花、桃花之類的報春花,會在一夜之間綻滿枝頭,引來大群蜜蜂“嗡嗡”地鬧個不停。也迎來游人如織的春天,拉開了吐魯番旅游旺季的序幕。
在人間,最早感受到春天氣息的,則是農人。在春寒料峭的早春中,農民們來到自家的地頭,用腳踩一下或是用手捏一下泥土,就能從泥土的松軟程度中判斷出開墩拔葡萄的日子。
老李與故城相對而居,在離故城不遠的地方有六畝葡萄地,這是他賴以生存的資本。他是在他爺爺的爺爺的那一代從甘肅定西牽著一頭毛驢、馱著全部家當過來討日子的。當來到交河城下的時候,毛驢喝足了水便就不想走了,怎么抽打也無忌于事。驢子的脾氣大家是知道的,老李的爺爺的爺爺拿它沒辦法,就把家當卸下來,等休息好養足精神再走。后來看到這地方竟然是一片風水寶地,索性便將家給安頓下來。提起這事,老李家最應感謝的還是那頭犟脾氣的毛驢子。
老李濃眉大眼,高大英俊,一家四口,一兒一女,兒子已上大學,女兒正在上高中。他是遠近聞名的葡萄種植能手,他家葡萄的產量、質量總是當地的第一名。他說,他爺爺的爺爺那一輩剛來這里的時候,對種植葡萄是一竅不通的,因為在定西老家種植的是小麥,種植葡萄的技術都是當地維吾爾族老鄉手把手教會的。由于老李凡事愛琢磨,對種植葡萄又上心,在精耕細作和勤于管理上更加用心,使得他種植的葡萄成為當地的品牌,也帶動了當地的葡萄產業,帶領著相親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人勤春來早。這不,剛過正月十五,老李一家就來到了自家的葡萄地里干活了。他們要將葡萄“開墩上架”,也就是要將蟄伏一冬的葡萄藤從土堆里拔出來,然后將葡萄藤搭在架子上固定好,這是一年中保證葡萄高產的第一步。老李說,這些葡萄是他的命根子,是他的親生女兒,給葡萄“開墩上架”就是給女兒梳妝打扮。不是嘛,你看,將土堆扒開,露出藤蔓來,就是給女兒洗凈臉龐露出笑臉來;把葡萄藤搭到架子上,就是給女兒梳好辮子,準備出門到外面看看。女孩子嘛,出門是要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才能保持好心情。期間,要做到輕手輕腳,不能蠻干,要順著葡萄藤的勢兒,將藤兒搭在最適宜的架子上。你看,這不是像侍候孩子一樣侍候葡萄嗎?這樣做的話哪有種不好的葡萄呢?說話間,一根根葡萄藤被拉上了棚架,盤根錯節中竟也整整有條,像一列列迎接檢閱的士兵,英姿颯爽,只等和煦的春風吹拂,嫩綠的葉子就會綻滿枝頭。
交河四周的民居,多是依地勢而建的房屋。以前,多是土坯房,保持著原生狀態,有的將大榆樹圈在房子的正中間,有的將樹砌在墻體中,還有的將一整塊大石頭圈在了客廳中央……大多數的房子都屬“一層半式”建筑,因天氣炎熱的原因,當地人會將地下室深挖成半層房屋當作臥室用,冬暖夏涼,是炎熱地方最適宜防暑的一種傳統方式。這一建筑形式專業術語為“減式建筑”,在毗鄰的交和故城就能得到印證,像故城中的西域都護府、民居的遺存,都是典型的“減式建筑”。這些房屋造型各異,千奇百態,令人十分地好奇。而今,在大力發展旅游業的背景下,這些原生態的房子被保護了下來,成為一處古民居集中點,供游人參觀。
小馬是房子里長有古榆樹人家的孩子,精明能干。小的時候,跟著大人放羊,就能用一塊含鹽的土圪垯,讓瘋跑的羊群圍著他轉。在交河城還未成為景點的時候,經常與小伙伴們成天在故城里面轉悠晃蕩,捉迷藏,打游擊。有一次與小伙伴們捉迷藏時,他躲進了一個隱秘的洞穴中。因過于隱秘,直到天黑時小伙伴們也沒有找到他。他正在沾沾自喜時,洞穴中突然冒出了一團火焰,嚇得他驚叫連連連滾帶爬地跑了出去。事后才知道,那是一片嬰兒墓,不知道什么原因,當時的交河城里嬰兒大量死亡,人們便將嬰兒集中埋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片規模不小的墓地。自此之后,小馬便對故城敬而遠之起來,再也不敢一個人去故城溜達了。
小馬家在當地是一個大家族,叔叔伯伯就有七八個、親兄堂弟多達二十多個,能玩到一起的朋友就更多了。基于人脈關系,小馬的父親有意讓他從事餐飲業,這也是小馬的愿望。他想開一個飯館,在保證自己能有美食吃的同時,還可以養家糊口。在初中畢業后,他選擇了上技校,專門學習烹調技術。經過三年的正規培訓,他拿到了廚師證,開始了他的廚師生涯。有詩有遠方的生活是年輕人所追求的,小馬也不例外。他一畢業,就與一幫朋友去了最遠的地方——海南省三亞市。到那里之后,才知道還有比吐魯番更熱的地方,濕熱的熱帶氣候讓他喘不過口氣來。他每天都揮汗如雨的工作,堅持了三個月,再也堅持不下去了,結算了工錢后立即輾轉到了西安。小馬很喜歡西安這座文化古城,大概是因為自小生活在交河故城的緣故吧。西安屬于大西北,氣候也比較適應,以面食為主,而他最擅長的辣子雞、大盤雞、拌面也大受歡迎。按照常理,小馬應該就這樣在西安扎下來,實現自己的心愿,開展自己的餐飲事業。但世事難料,沒過幾年,家鄉大搞旅游開發,在外打工創業的人員紛紛回家鄉尋找商機,畢竟在家鄉創業比在外面還是要方便一些。
在父母以及家鄉親朋好友的不斷解釋和催促下,小馬下定了決心,終于回家創業了。他相中的是自家一個廢棄的院子。這是一個四周古樹參天、溪水環繞、冬天用來圈養羊群的簡易院場。他花了近六個月時間對院子進行了改造,在精于設計、巧于布局下,一座別具風格的“交河人家”農家樂便展現在世人面前:占地四余畝,分餐飲區與種植區,餐飲區內有天然的古榆樹、白楊樹,圍繞著古樹錯落有致地分布著鐵床、蒙古包等席位,再將交河水引入,在席位間環繞穿梭,讓食客心情舒暢、興致盎然;種植區內菜畦整齊,多種白菜、西紅柿、豆角、韭菜、大蔥之類,引得食客頻頻光顧。業精于情,在小馬的精心打理下,“交河人家”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效益也越來越好。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家創業,發揮著各自的特長,創造著屬于自己的財富和夢想。這不,在這杏花含苞待放的時節,小馬正在清掃院落,為迎接第一批探春而來的游客做準備。
吐魯番是一個四季分明的地方,春秋短促、冬夏較長。有天下聞名的葡萄哈密瓜、也有養在深閨逐漸被人知曉的杏子、桑葚、紅棗等。吐魯番是一個知名度非常高的旅游城市,旅游資源豐富,占到了全新疆的六分之一。每年都有無數的游客慕名而來,給當地的經濟注入了強勁的活力。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吐魯番人靠著旅游這張名片,成長出了一大批從事旅游工作的人員。
艾合買提是一個很精干的小伙子,他是傍著交河城墻長大的。他從小就喜歡聽大人講故事,特別是關于吐魯番的故事,如吐魯番郡王、翟拉一丁的傳奇,火焰山、蘇公塔的傳說,高昌故城、交河故城的故事等。這么美好的故事竟然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他對自己家鄉的熱愛達到了癡迷的程度。美好的事物需要跟大家一起分享,在他幼小的心里,他想成為一個會講故事的人。在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老師要大家談理想,艾合買提毫不猶豫地說,他的理想就是長大后做一個像翟拉一丁那樣機智幽默受人喜愛而又尊敬的人。課余,他把自己聽到過的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同學聽,在他身邊經常圍著一群愛聽故事的同學,他成了同學們最受歡迎的人。小小年紀的他,對吐魯番的風土人情、旅游景點特別感興趣。和小朋友在交河故城玩耍的時候,其他小朋友都是漫無目的一個勁地瘋玩,而他則露出少有的老成,對故城中的遺存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在他的心里,蒼涼的廢墟突然繁華起來,呈現在他眼前的官舍區、經濟區、民居區熙熙攘攘的人群、好不熱鬧,是一個城市應有的樣子。于是,他運用自己有限的知識對小伙伴們進行了現場式的解說,讓小伙伴們佩服不已。但其中一個小伙伴提了一個他答不出來的問題:交河故城到底存在了多少年?在他的知識積累中,大多是一些故事傳說,至于具體的實據,他還真不知道。他一時愣住了,場面十分尷尬。他暗暗下了決心,自己一定要加倍努力學習,一定要當一名合格的導游。
有夢想就要有行動。艾合買提學習十分刻苦,成績也很優秀,高考十分順利地考上了內地的一所大學,學的還是旅游管理專業。大學期間,為了充實自己,他還自學英語導游。雖然祖國的大好河山讓他震撼不已,但他一心系念的還是家鄉的一草一木。大學畢業后,他義無反顧地告別了繁華的都市,毅然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家鄉。他應聘在當地的一家旅行社當導游,憑著對旅游工作的熱愛,每天都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耐心細致的工作。他每接到一個團隊,都要根據游客的不同情況提前上網查閱資料,做好相關備課工作,不做簡單的資料復讀機,而是用自己生動形象的語言加以敘述。同時,他還學習了多種地方方言,盡自己所能為游客帶去歡樂,讓游客高興而來,滿意而歸,博得無數游客的贊譽,游客多次寫表揚信親切地稱他為“吐魯番的好導游”。十幾年的帶團生涯沒有發生一起旅客投訴事情,他成為了吐魯番導游的一張名片。
只當導游還是發揮不了艾合買提的最大潛能,在積攢一定經驗和資金后,他有了一家屬于自己的旅行社。他免費給本地喜歡旅游工作的人員進行培訓,向他們傳授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同時也開發出了一個別具特色的旅游項目,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驢的拉客”。在早春的吐魯番街頭,你會看到一輛輛打扮的十分鮮艷而又獨具民族特色的毛驢車穿梭于吐魯番的大街小巷,上面坐滿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讓游客突然感受一下比較原始的慢生活,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此項目一經推出,立即受到廣大游客的青睞,驢的的“得得”聲響徹在吐魯番的城市和鄉村,也響徹在人們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
漫步在交河淺淺的溪水邊,遙想往昔繁華的交河城,不禁令人感慨萬千,那時的交河應該是洶涌澎湃的護城河吧,巍峨聳立的城墻堅不可摧,城中百姓在河中取水、洗衣服、游泳,過著平常、與世無爭的生活,該是何等的愜意。然而世事難料,一場戰火,灰飛煙滅,以至于今日之景況。岸邊有一大片千奇百態、盤根錯節的古柳也煥發出了新的生命,柔軟濕潤的枝條綴滿了含苞待放的柳芽兒,還有急切一些的,已張開了松醒的小眼。遠遠望去,竟然是一片空濛,若是有江南的細雨相伴,那該是怎樣的一道風景?沿溪而上,籬笆墻外,一樹杏花迎風怒放,引來蜂蝶狂舞。一片空曠的野地里,苜蓿剛鉆出堅硬的土地,便引來了一群踏青人,墩在地里忙過不停了。
東風浩浩蕩蕩地來了,還有什么力量能夠阻擋春天的腳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