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成坤
江蘇省句容市第三中學,江蘇句容212400
學案教學是以學案為載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據學案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動態的教學鏈,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然而在實際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由于對上述內涵認識不清,在歷史學案編制和使用上出現了一些誤區:
誤區一:教案學案不分
在高中歷史學案教學中,有些學校教案、學案分別設計,而有的學校則認為教法即學法,將教師的教案作為學生的學案,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必須指出的是,二者還是有明顯區別的。
教案是教師課堂教學的指南,供教師授課時參考,側重于教法設計與教學程序安排,是以教師為中心設計的教學方案。而學案則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為主體來設計的導學、助學的方案,側重于學生的學習活動,解決學什么和怎樣學的問題,讓學生學會學習,提升學生學習能力。二者在目的、側重點上是有不同的,不能混淆,應區分使用,盡量避免簡單地用教案代替學案的做法。
誤區二:把課程標準當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掌握本節課內容的指南針,是以學生發展為出發點的。因此,學習目標的設計需具體、可操作、有層次。但目前部分學校在歷史學案的編制中直接把課程標準作為學習目標,未能從歷史核心素養培育的角度進行解讀,沒有將課程標準的要求用具體、明確、簡練的語言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導致學習目標不明確,不利于學習任務的達成,需要進一步去改進。
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課《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國家》為例,課程標準為:
(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
(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
教師在編制學案時,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課程標準,應根據課標要求將其細化:
(1)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分布,從“時空觀念”角度認識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
(2)結合考古發掘成果,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3)搜集甲骨文、青銅銘文及文獻記載等相關史料,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考古材料與傳世文獻在研究早期國家起源中的作用。
(4)了解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概念,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中國古代“家國同構”的政治特點。
通過對課標的解讀細化,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指明了方向和重點,避免了學生學習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誤區三:忽視課本資源的開發利用
隨著學案教學的展開,部分歷史老師的教學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原來是死盯課本,現在是逐步脫離課本,學案教學選用的素材多為課本外,對于教材中的有用材料未能很好利用,給學生造成只看學案、不用書本的定式,危害極大。
教科書是國家課程方案和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主要載體,是學生在校歷史學習的主要資源,歷史教師在學案的編制和使用過程中要優先重視使用教材中的史料和素材,在此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課外資料補充,不能舍本逐末。
《中外歷史綱要》每課都提供了課前導語、學習聚焦、思考點、史料閱讀、學思之窗、歷史縱橫、問題探究等教學資源,教師應結合學生的歷史學習狀態和認知特點,大膽整合教科書中的這些資源展開教學,體現新課程中“用教科書教”的理念。如第六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隋朝興亡一目,教師設計學案時就可以利用學思之窗皮日休的古詩,引導學生正確評價隋煬帝。
拋開教科書,一味從教科書外尋找資料,有違學案教學的初衷。
誤區四:學案習題化
有些教師在設計學案時,將“知識問題化”理解為“知識習題化”,簡單地把教材知識點地編成一道道的填空題、問答題,把本應內涵豐富的學案變成了習題的堆砌。上課時學生對照課本抄答案,學生合作找答案,課堂成了師生對答案的過程。其結果是,學生雖然掌握了一些基礎知識,但學習能力卻未增強,而且久而久之,愈發覺得歷史課堂枯燥乏味,進而對歷史學習失去興趣。因此,教師在學案設計時,除了要注重歷史知識學習外,更重要的是要通過精心設問等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并在學習方法指導和學習能力培養上多下工夫。
如在分析抗戰勝利的原因時,教師可在學案中設計一個解謎環節,向學生介紹當年一家報紙就抗戰勝利出的一個謎語(要求打一中國古代歷史人物),并向學生公布謎底:共工、屈原、蘇武、蔣干。同時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謎底是這些人?希望大家通過閱讀教材中抗戰勝利的相關內容進行合理地解釋?!睂W生聽完后,迫切想知道原因,學習熱情高漲。通過閱讀課本后,學生發現這些人名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抗戰勝利的原因,因此積極回答進行解釋,很有成就感。這一環節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誤區五: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案教學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但自主學習不等于教師完全放手,更不等于放任自流,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才能實現。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不代表教師成為看客和聽眾,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都離不開教師的組織和引導,需要教師加強學法指導,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學會學習,提高參與的效果。
學生自主學習時,教師應明確學習目標,并進行不間斷巡視,確保學習質量,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困難、疑惑和帶有共性的問題并幫助解決,不能不聞不問;學生討論時,教師要了解情況,掌握全局,及時參與指導,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要加以引導,必要時應講明、講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