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艷
統編語文教材八(下)第五單元所選文章都是游記,《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是其中的一篇。課文記述的是作者馬麗華跟隨電影攝制組在各拉丹冬游歷的經歷。游記散文,要把握的無非就是“景”與“情”。絕美而富有特色的自然風光,獨特的風土人情,或讓人們心向往之,或寄寓作者特定情懷:景美、人美、情美。《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就是這樣的一篇游記散文,景的情趣、情的理趣皆是講解的重點。
各拉丹冬是一個遙遠而神秘的仙境,常人也許永遠都無法涉足。作者筆下陌生的風景和獨特的經歷,對學生而言既有吸引力,也是共情共鳴的障礙。語文教學作為一門藝術,必須使學生愛讀、愛聽、愛思考,感其情、動其心,這樣才能顯示其價值,實現其啟發、教育的作用。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教者力求開展主題情境教學,以任務為導向,以主題情境為載體,打破文本、作者和學生之間的壁壘,提升課堂品質,加強思維力訓練,引導學生在有情境的讀寫共生過程中,感受游記的魅力,切實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師:今天,我們要去的地方——各拉丹冬雪山,《辭海》中是這樣介紹的,我們一起讀一下。
屏顯:
各拉丹冬雪山,在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邊境。為唐古拉山主峰,海拔6621 米。藏語“各拉丹冬”意為“高高尖尖的山峰”。終年積雪,雪線高度海拔5800 米。冰雪覆蓋面積近600 平方公里,大小現代冰川105 條。為長江上游沱沱河源地。
——《辭海》
(生齊讀。)
師:現代人旅游,必發朋友圈,無論去哪兒,先秀一波才算是不虛此行。假如馬麗華是定位小達人,每到一個地方就要發一條朋友圈定位。根據文章內容,她會定位在哪些位置?請同學們快速瀏覽文章,圈畫出表示地點的詞語,完成定位圖。
(屏顯略。學生閱讀圈畫,完成定位圖。教師巡視。)
師:同學們預習得很充分,完成得很快。考驗彼此默契度的時候到了,我們進行快問快答。在各拉丹冬山腳下,“我們”將營寨安扎在哪里?
(師生合作完成定位圖。)
師:同學們發現了嗎?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生:移步換景。
師:嗯,地點轉換。還有嗎?關注定位圖上的“第二天”哦!
生:還有時間變化!
師:機靈!本文是以時空的變化為線,娓娓道來。
師:這一路風光無限。馬麗華帶著她的新裝備“柯尼卡”沿途拍拍拍,發了一個朋友圈,文字是“各拉丹冬值得你歷盡艱辛去走上一遭”。她會為文字配上各拉丹冬哪些美景照片呢?請仿照示例,聚焦文中寫景部分,畫出心動詞句;并為相應的景觀照片命名,寫在學案“馬麗華朋友圈九宮格”上。
屏顯示例:
聚焦第1 小節寫景部分,心動詞句為巨人、刀削一般、雕塑感,景觀照片命名為“峭拔冰山”。
師:老師的例子是聚焦第1 小節寫景部分,心動詞句為巨人、刀削一般、雕塑感。這里運用了比喻和擬人手法,寫出了父親山的威嚴。老師把這處景觀命名為“峭拔冰山”,寫在了學案九宮格第一張圖的位置。下面,請仿照例子,開始你的尋美之旅。每位同學至少完成三處景觀的命名。
(學生閱讀圈畫,并完成學案。教師巡視。)
師:好,哪位同學先來分享?
生:聚焦第2 小節的寫景,令我心動的詞句是“風云變幻”“氣勢磅礴”“一現尊容”。我把這幅場景命名為“神秘雪山”。
師:這幅圖是遠望雪山。主峰只匆匆一現,便足以閃耀天地,美!
生:聚焦第6 小節的寫景,令我心動的詞句是“精雕細刻”“豁然”“自成一天地”。我把景觀照命名為“冰雪莊園”。
師:同學們發現了嗎?這幅景觀圖視角變了,它還是遠景嗎?
生:不是,是近看了!
師:同學們,我們現在站在長江源頭。長江不入鏡,是不是很遺憾呢?那我們一起為第14小節的景觀命名吧!你覺得在這處景觀中,最能體現水的“不凡”的動詞是哪一個?
生:“演繹”。它最有故事!
師:有眼光!同學們試想一下,堅冰化成水,穿越千山,流經萬里,長江開始了它的生命之旅。長江至此也開始了它孕育生命、造福人類的旅程。所以,這水何止是長江的源頭啊!它還是——
生:生命的源頭!華夏兒女的生命之源!
師:當我們沉浸在文字中,眼前出現的是一幅幅難得一見的盛景。如果屬于江南的美是“秀麗”,那么你能從第5 小節中找一個字概括屬于各拉丹冬的美嗎?
生(異口同聲):奇。
(師板書:麗、奇。)
師:馬麗華拍攝的這組奇麗的照片,讓她的朋友圈立刻火了。連導演也在下面留言說:“小馬,照片拍得不錯,給了我很多的創作靈感。后期的紀錄片配音,你得參與哦!”可馬麗華在拍攝過程中受傷了,她請你替她完成紀錄片配音。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語段,作為配音朗讀的文字,用聲音來表現文字的意境。現在請同學們兩兩對讀,操練起來。
(屏顯導演留言。生對讀。師巡視。5 分鐘后,生展示朗讀,師生共同評價。)
師:我們一起合作朗讀“生命之水”的語段。
屏顯:
(師)拍電影的那一伙不知又發現了什么新大陸,久久不回來。不甘心在車里悶坐,又掙扎著去那座冰河中間的礫石堆。
(女生)過午的太陽強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來。
(男生)此刻除了風聲,還有一種聲音輕易便可辨別出來。那是堅冰之下的流水之聲,
(合)它一刻不停,從這千山之巔、萬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開始演繹長江的故事。
(師生合作動情朗讀。)
師:馬麗華這條震撼的朋友圈,把她的閨蜜也吸引來了。但是閨蜜就是閨蜜,她關心的不是你的景拍得有多美,而是你過得好不好。于是閨蜜留言了:“親愛的,為什么是‘歷盡艱險’?你究竟經歷了些什么?”請同學們跳讀文章,梳理馬麗華經歷的苦難。
(師板書:歷。生跳讀圈畫。)
生:在第3 小節,我讀到她“手背生凍瘡、肩背脖頸疼、連夜高燒、不思飲食”。
生:她還惡心、雙腳綿軟、呼吸困難……
師:其中苦難,難以細數。以至于她在第9小節中說,“我要死了”。如果在“死”之前加個詞語,你會加什么詞?
生(雜):疼、苦、累、冷……
師:還有沒有其他可能呢?請同學們往前看,第8 小節——不明情況的小伙伴還在“老遠喊我”。我們一起把這話“喊”出來。
屏顯:
都到這地方了,不到處轉一轉,多虧呀!
(生齊讀。)
師:我聽出了小伙伴們此時此刻的興奮。那對比之下,“我”呢?
生(雜):懊惱死了、郁悶死了、失落死了……
師: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馬麗華,除了忍受身體的疼痛之外,還要忍受——
生:精神上的折磨!
師:是啊!滿眼的山河盛景,心動卻難以行動……閨蜜知道了馬麗華的經歷后更心疼了,留言說,“太遭罪了!你還是趕緊回來吧!何苦呢?不值得”。那馬麗華會回去嗎?
(生搖頭。)
師:看到閨蜜的留言,馬麗華陷入了沉思。藏北之行對她而言意味著什么呢?她自己說過——
屏顯:
深心里,我早已的的確確成為藏北人了……在唐古拉山的千里雪風中,我感悟了藏北草原之于我的意義,理解了長久以來使我魂牽夢繞的、使我靈魂不得安寧的那種極端的心境和主旋律就是——渴望苦難。渴望苦難,就是渴望暴風雪來得更猛烈一些,渴望風雪路上的九死一生……渴望在貧寒的荒野揮汗如雨,以期收獲五彩斑斕的精神之果。
——馬麗華
(師讀。)
師:請結合材料以及文中作者在各拉丹冬的心理和感受,完成對閨蜜的回復。
屏顯:
馬麗華回復閨蜜:謝謝你的提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寫回復。師巡視。)
師:誰先來回復這條留言?
生:謝謝你的提醒。這一路雖然艱辛,但是我也看見了壯美的景致——奇幻的冰塔林、雄偉的各拉丹冬主峰、自成天地的冰雪莊園……這里的一切都美輪美奐。我會照顧好自己的,放心!
師:雖然歷盡艱險,但也收獲了詩意的體驗。感謝分享!
生:謝謝你的提醒。雖然困難重重,可“無限風光在險峰”啊!和這奇偉的美景相比,和這特別的體驗相比,我經歷的一切又算什么?痛并快樂著!
師:原來自己可以比自己想象的更加堅強,她領悟到了生命和苦難的意義。你的回復很深刻!好,在同學們的回復中,我們發現,對馬麗華而言,似乎越是苦難,越容易讓她融入自然之中。在這渴望苦難、超越苦難的背后,是她對生命、自然的——
生(雜):理解、贊美、敬畏!
(師板書:礪。)
師:終于還是到了要說再見的時候,馬麗華發了最后一個朋友圈。她說,“不見自然生物痕跡,但今天的確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你會為這段文字,選擇什么樣的一幅照片呢?請發揮想象,描述這幅畫面。
(屏顯馬麗華的朋友圈。生思考。)
生:馬麗華的回眸,背景還是蒼茫的冰雪天地,借此表現她的不舍。
生:我的照片會是一串漸行漸遠的腳印,一直綿延向雪山。
師:好文藝的一張照片。同學們聽出來了嗎?在小伙伴的畫面中,都將人和景同時入鏡。回過頭,再看我們的文章標題“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誰在?
生(雜):人、冰山、長江、自然……
師:萬千物象合成一個自然,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令人動容;心懷敬畏成就的大美格局,令人感動!“敬畏”但不“畏懼”,你我皆可活成一道風景!咦,有人給這條朋友圈留言了,她說——
屏顯:
一個精神燦爛的人,可以活成一座花園;一個精神燦爛的群體,可以活成一種傳奇!
——許艷
(屏顯。生齊讀。)
師:今天,我們在長江源頭進行了一番神游,也發了幾條優質的朋友圈,見識了各拉丹冬的三奇——各拉丹冬“奇麗”的風景,馬麗華“奇特的經歷”以及“奇崛的磨礪”,幾番磨礪也終究書寫成了一段“傳奇”!
板書:
師:區別于上課一開始讀到的《辭海》中近乎冷靜客觀的介紹,游記是有靈魂的,這靈魂就是作者的情思。游弋在這樣的文字中,我們就很容易與作者以及她筆下的世界共鳴共情。
(屏顯《辭海》中對各拉丹冬雪山的介紹。生回顧溫習。)
師:正如西方學者所說——
屏顯:
無論是作為作者還是讀者,我們都應該尋找外在旅程能夠反映內在旅程的方法。這不僅是優秀游記的意義,也是生活本身的意義。—
—亞當·霍克希爾德
(生齊讀。)
師:大千世界異彩紛呈,閱讀、感悟、徜徉、沉浸,樂,亦無窮。如果課后還想了解藏北高原,了解馬麗華,歡迎大家閱讀她的作品《藏北游歷》。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