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長慶
(中鐵十五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1714)
杭州灣地區環線并行線G92N寧波段濱海樞紐互通采用變形苜蓿葉形(單環式)與甬舟高速正交互通,占海域面積約408 707 m2。建成后將成為亞洲最大的海上互通立交樞紐工程。濱海互通由總長2 390 m的主線高架橋和A~H共計8條匝道橋構成,均位于海中,其中主線下穿A、D、G、F匝道,上跨金塘跨海大橋(甬舟高速),形成上中下三層復雜立交結構。匝道橋基礎采用鉆孔樁+矩形柱式墩+系梁,上部結構均為鋼-混凝土組合梁結構形式。本工程地質和水文情況復雜,氣象條件惡劣,工期緊,具有橋梁工程規模大、建設條件復雜、技術難度大和建設風險高的特點[1-3]。
本工程海上施工平臺按照滿足功能需求、動態布置的原則[4-5],項目部依托公司科技中心專家、項目技術骨干、外聘專家和技術咨詢單位組成科研團隊進行科技攻關。首先進行施工的功能需求分析,根據現有技術信息,明確施工技術路線,依據功能需求確定臨時設施,組織物流交通線路,初步實現與技術路線相符合的海上橋梁施工平臺功能需求;然后進行施工平臺規劃設計,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確定海上施工平臺各項技術參數、設備型號、作業平臺位置等。通過技術論證確定設計方向,聯合技術攻關團隊進行技術攻關,并進行專項設計及受力驗算,確保結構可靠。施工階段,在節約成本及滿足工期的前提下,分階段分區域進行。對施工平臺進行動態監控,并根據施工情況,及時拆除不需要的棧橋,見圖1。

圖1 海上施工平臺設計思路
特殊的結構和施工條件決定了本工程的施工過程設計需統籌兼備、綜合布設、平臺共用、安拆有序[6]。濱海互通按照由淺及深、從下到上、分區域分階段原則組織施工。首先沿設計線路搭設海上施工棧橋,然后依托棧橋搭設施工作業平臺,完成基礎及下部構造施工。樁基采用反循環鉆施工,鋼筋籠在鋼筋加工場制作后運至施工現場。承臺采用托梁套箱法施工,選擇低水位時間,在鋼護筒外壁焊接牛腿,搭設承重梁,吊裝預制混凝土底模,澆筑預制底板濕接縫混凝土,拼裝鋼套箱,底板止水后完成鋼筋綁扎、混凝土澆筑施工。墩柱采用大型整體鋼模板,一次澆筑成型。墩柱鋼筋結構較大,吊裝運輸變形大,采用初步加工成型+海上平臺整形后再吊裝施工的方法。上部構造安裝施工時,互通區內先場外組合,后通過船舶運輸至卸貨碼頭,采用提梁機、架橋機架設,部分區域無法使用架橋機架設的可依托重型棧橋,履帶吊架梁。
海上施工物流交通依托海上運輸平臺連接施工作業平臺實現。混凝土拌和站、鋼筋加工場、鋼梁加工場、卸貨碼頭、存梁平臺、提梁站等生產設施和工點通過棧橋、車輛和船舶相互聯系,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交通物流網絡,為施工順利進行提供基礎物質保證。根據主體結構施工特點,可分為兩個階段,見圖2。

圖2 各施工階段交通網絡
在基礎及下部構造施工階段,以拌和站、鋼筋加工場為交通中心,岸上人員、機械設備、鋼筋加工場的成品鋼筋、拌和站中的混凝土,需沿互通區支棧橋通向互通區,依托主線棧橋、匝道棧橋運輸至各個施工作業平臺,形成以建筑材料至施工點、施工點位置根據進度情況進行調整的放射型交通樹狀網絡。
在上部構造施工階段,特別是梁體安裝施工階段,以卸貨碼頭為中心,根據梁體架設要求,結合現場的條件,以梁體運輸路線和架設路線主干的擴張型交通流為主。梁體通過船只運輸至卸貨平臺,然后通過提梁站、架橋機架設至設計位置。另一個路線為通過卸貨平臺,依靠現有棧橋,運輸至架梁區,通過履帶吊吊裝至設計位置。
根據交通物流分析,對拌和站、鋼筋加工場、卸貨平臺、提梁站在充分考慮征地、滿足海事部門要求的前提下,結合施工技術難度、成本等因素,首先確定施工棧橋的走向;然后根據物流情況,初步沿匝道線路方向將施工運輸平臺線路繪制于施工平面布置圖上;最后根據每段棧橋的使用功能(是否過履帶吊、是否過運梁車、是否用履帶吊吊裝鋼梁),確定具體樁號。通過功能需求確定棧橋受力情況進而進行分段定位。
從施工控制和成本節約等角度考慮,海上施工平臺采用模塊化設計,以提高海上施工平臺材料周轉率,達到快速設計、便捷施工、節約成本的目的[7-8]。
濱海互通主要通過搭設鋼棧橋作為物流交通干道,用來連接場站和各個施工點。棧橋邊線與匝道橋箱梁投影邊線相距2 m,鋼棧橋設計寬度為9.0 m,標準跨長12 m,每3~5跨設置制動墩,設伸縮縫1 道。根據施工需要按荷載 100 t、150 t、200 t調整分配梁、貝雷片間距進行斷面布置,見圖3。不同斷面結合地質條件、受力特點確定樁長。

圖3 海上運輸平臺(棧橋)斷面
海上作業平臺為樁基、墩臺施工提供作業面。濱海互通匝道作業平臺結構類型較多,根據橋梁設計特點,分為單獨作業平臺和作業平臺+支棧橋兩種結構類型。
在施工棧橋空間滿足的情況下,依托施工棧橋連接施工作業平臺,部分機械短時間可在施工棧橋上進行作業。若達不到要求,則采用作業平臺+支棧橋類型,施工機械可以在支棧橋上作業并長時間停放,不干擾棧橋交通。平臺橋面采用 12a型鋼+10 mm花紋板的組合橋面體系,主體結構為貝雷梁+鋼管樁結構形式。
為架設2.4萬t鋼混組合梁設卸貨平臺1座,位于甬舟高速以南約355 m處、主線B128~B129墩之間。卸貨碼頭由2個工作平臺、1個存梁平臺和靠船樁組成,見圖4。U型港池長約78 m,寬約18 m,兩側為臨時卸貨平臺,采用2臺100 t跨港池龍門吊卸貨,兩側卸貨平臺上各設有1條龍門吊軌道,軌距32 m。

圖4 海上卸貨平臺(碼頭)布置
臨時卸貨平臺采用鋼結構,樁基采用φ800鋼管樁,樁上設雙榀 40a型鋼作為橫梁,縱梁采用HN650型鋼及 14a分配梁,上鋪10 mm厚花紋鋼板。卸貨平臺側面設鋼管樁輪胎護舷。卸貨平臺可兼作橋墩鉆孔平臺。
在F0~F2和E14~E16墩跨處各設1處提梁站,提梁站采用跨墩龍門吊形式,由具有專業資質單位進行設計,型號為DTJ90×2提梁站。一組提梁站設置兩個跨墩龍門吊機,全橋共2個。每組提梁站的龍門吊機跨距按24 m考慮,橫橋向跨越棧橋和起始橋跨。龍門吊機具體結構及布置見圖5。

圖5 海上提梁站設計斷面(單位:m)
整體受力計算分正常工作階段及非工作階段兩種情況考慮。不同階段考慮兩種荷載組合形式,即標準組合和基本組合[9-10]。荷載組合形式:

標準組合計算結果用來評價剛度指標,基本組合計算結果用來評價結構強度指標。在施工過程中正常工作狀態主要考慮的荷載有:恒載、履帶吊自重+吊重、水流力、風荷載;在非正常工作狀態下作業平臺上人員及車輛設備均需撤離,計算時只考慮風荷載與水流力作用。
采用有限元軟件進行仿真模擬,計算得出的各構件最大軸力、最大彎矩、撓度均滿足設計及規范要求,見圖6。依據《碼頭結構設計規范》《公路橋涵地基及基礎設計規范》驗算鋼管樁基礎嵌固深度、入土深度及整體穩定性[11]。

圖6 海上施工平臺仿真計算模型
海上平臺在施工前,編制專項施工方案并上報進行評審,同時利用BIM技術進行濱海互通施工過程模擬,并邀請專家對施工模擬過程進行綜合評價。
鋼棧橋、作業平臺采用“釣魚法”施工,見圖7。施工過程中,嚴密監測棧橋格構柱相對沉降、橋面撓度、裂縫情況,定期檢查鋼管樁的腐蝕情況。如出現裂縫過大、撓度過大等異常情況,應立即停止使用。棧橋由專人管理,控制人員及車輛出入[12]。

圖7 海上施工平臺鳥瞰圖
(1)本濱海互通項目受海況、設計、海事等影響,異常復雜,施工難度大,其施工技術路線的確定,對施工平臺設計起決定性作用。施工難度和施工條件的限制,決定了其施工技術路線需要和多方溝通,不斷論證、不斷完善。
(2)按照功能復合、動態布置原則,嚴格執行施工技術路線,選定臨時設施,以海上物流交通組織為中心進行平面布置,通過不同施工階段的交通物流分析,對其功能進行分區,根據受力特點,確定常規棧橋、重型棧橋具體段落和位置,為濱海互通施工設計做好準備。
(3)濱海互通施工平臺設計涉及船舶碼頭、起重設備和海洋環境保護等專業性較強的知識。通過團隊科研攻關,確保了其功能的實用性、設計的專業性、結構的可靠性。
(4)本工程結合不同施工階段的平臺功能需求,對海上施工平臺進行系統化、模塊化設計,提高了材料的周轉率和施工速度,確保了杭甬復線高速濱海互通超大規模施工平臺順利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