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潔章, 潘曉, 池美女, 池鑫晨
(永康市耕地質量服務中心,浙江 永康 321300)
我國小麥以冬小麥為主,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僅次于水稻,居糧食作物第二位[1]。我國小麥主產區為華北平原,浙江省小麥主要以稻麥輪作的形式進行種植[2]。緩釋肥具有緩慢釋放養分的能力,在滿足作物生長發育周期內對養分需求的同時,有效減少肥料損失,即在保證作物產量的同時,又能減少施肥量和減少施肥次數[3]。為貫徹農業農村部提出的“化肥零增長”方案以及“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實踐,通過改施緩釋肥來減少小麥氮肥投入量,以期達到減量增效之目的[4-5]。
供試小麥品種為揚麥16。試驗地位于石柱鎮姚塘村,為潴育型水稻土,屬黏壤土,肥力中等。其中,有機質、全氮含量分別為25.3、1.57 g·kg-1,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分別為65.0、24.3、71.0 mg·kg-1。試驗所用肥料有尿素(N 46%)、三元復合肥(N 15%,P2O515%,K2O 15%)和巨隆緩釋肥(N 20%,P2O58%,K2O 12%)。
以667 m2為處理單位,共設5個處理。CK為空白處理,即小麥全生育期均不施肥;T1為常規施肥,即根據農戶施肥習慣進行設置,基施復合肥50 kg,分蘗盛期追施尿素10 kg;T2為緩釋肥等氮一次基施,即按照氮素等量原則一次性基施緩釋肥,緩釋肥用量為60.5 kg;T3為緩釋肥減氮20%一次基施,即按照氮素減量20%原則一次性基施緩釋肥,緩釋肥用量為48.4 kg;T4為緩釋肥減氮20%一基一追,即按照氮素減量20%的原則,一次性基施緩釋肥,并在分蘗盛期追施尿素,緩釋肥用量為30 kg,尿素用量為8 kg。
各處理小區均為30 m2,設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各處理除肥料施用存在差異外,其他病蟲害防治及田間管理均保持一致。小麥收獲時,進行考種并實打實收進行測產。
小麥收獲時對試驗地各處理小區進行考種。從表1可知,相對常規施肥T1處理,對照處理的株高降低6.4 cm、穗長減少2.2 cm、667 m2有效穗減少5.3萬穗、每穗實粒數減少4.0個、千粒重減少2.3 g,理論產量出現大幅降低,降幅高達32.9%;T2、T3、T4相對于T1其株高分別增加2.3、1.1和1.4 cm,穗長分別增加0.5、0.2和0.3 cm,667 m2有效穗數分別增加1.9萬、0.7萬和1.1萬穗,每穗實粒數分別增加0.9、0.4和0.7個,千粒重分別增加0.7、0.3和0.4 g。通過不同施肥處理小麥農藝性狀對比發現,肥料依然是小麥高產的關鍵因素之一,不施肥情況下小麥各農藝性狀指標表現較差;緩釋肥具有緩慢釋放養分的能力,在小麥整個生育期內均可保障養分的不斷供給,因而小麥各農藝性狀指標表現較好。

表1 不同處理下小麥農藝性狀及產量
小麥收獲時進行現場實打實收測產。從表1可知,相對常規施肥T1處理,CK產量降幅達30.7%;T2、T3、T4增產幅度分別為11.0%、4.2%和6.4%。從產量數據可知,肥料依然是小麥高產的關鍵因素之一。在不施肥的情況下,小麥不僅各農藝性狀指標表現較差,實際產量也大幅降低;在等氮養分投入量下,緩釋肥等氮一次基施處理相較常規施肥處理增產高達11.0%;在減氮20%條件下,緩釋肥一次基施處理也有較好的增產表現,一基一追下產量表現則要更好。因此,從小麥產量角度來講,施用緩釋肥能有效減少施肥次數和施肥量,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減量增效的作用。
通過不同施肥處理下小麥農藝性狀和實測產量對比發現,肥料依然是小麥高產的關鍵因素之一,不施肥情況下小麥各農藝性狀指標表現較差,實際產量大幅降低,降幅達30.7%;施用緩釋肥各處理小麥農藝性狀指標相對常規施肥處理均有所提升,緩釋肥有益于小麥的健康生長發育;緩釋肥等氮一次基施、緩釋肥減氮20%一次基施和緩釋肥減氮20%一基一追處理相對常規施肥處理分別增產11.0%、4.2%和6.4%,緩釋肥具有緩慢釋放養分的能力,可減少養分損失,施用緩釋肥能有效減少施肥次數和施肥量,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減量增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