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倩倩, 林永鋒, 俞仕福, 錢佳宇, 田光明,3*
(1.中農新科(蘇州)有機循環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 蘇州 215000;2.蘇州華優洞庭枇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江蘇 蘇州 215000; 3.浙江大學 環境與資源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3)
根據來源不同,餐廚垃圾主要分為餐飲垃圾和廚余垃圾。餐廚垃圾也是被稱為廚余垃圾,主要是居民在生活消費過程中形成的生活廢物,是食物垃圾中最主要的一種[1],包括家庭、學校、食堂及餐飲行業等產生的食物加工下角料(廚余)和食用殘余(泔腳)[2]。其成分復雜,主要是油、水、果皮、蔬菜、米面、魚、肉、骨頭以及廢餐具、塑料、紙巾等多種物質的混合物,特點是極易腐爛變質,散發惡臭,傳播細菌和病毒[3]。我國廚余垃圾數量十分巨大,并呈快速上升趨勢,廚余垃圾的非法收集和回收利用會對環境和居民健康產生威脅,因此,加強廚余垃圾污染治理顯得尤為重要,而資源化利用使得這些廚余廢棄物的價值得以顯現。廚余垃圾的肥料化處理方法主要包括好氧堆肥和厭氧消化兩種[4]。好氧堆肥過程是在有氧條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將固體有機物分解為可溶性有機物質,再滲入到細胞中,通過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完成整個堆肥過程[5]。厭氧消化處理是指在特定的厭氧條件下,微生物將有機垃圾進行分解,其中的碳、氫、氧轉化為甲烷和二氧化碳[6],而氮、磷、鉀等元素則存留于殘留物中,并轉化為易被動植物吸收利用的形式[7]。廚余垃圾作為原料,價格低廉,供應量巨大,產品營養豐富,利潤區間幅度較大,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因此,通過對廚余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制成肥料,一方面可提高廚余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另一方面能夠有效的減少生態環境污染。
廚余垃圾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鈣及各種微量元素,經一定的前處理,再加入園林廢棄物、秸稈等發酵處理可制成廚余堆肥[8],以實現廚余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本研究通過田間試驗分析了廚余堆肥、復合肥(N 15%、P2O515%和K2O 15%)、配方肥(N 16%、P2O55%和K2O 28%)、羊糞、菜籽餅、商品有機肥等對枇杷生長發育、產量及果實品質的影響。
試驗于2019年10月份開始,為期為2 a,枇杷分別在2020年和2021年的5月收獲。
本試驗選在蘇州市吳中區萬家生態林,基地位于太湖東南岸東山半島西南部,屬中亞熱帶與北亞熱帶過渡區域,加上太湖小氣候的調節作用,較同緯度其他地區暖濕,年降雨量1 139 mm,年平均氣溫16 ℃,年無霜期298 d。試驗田土壤為太湖淤泥土,田間設施完好,灌溉條件便利。土壤肥力偏低,保水保肥與供水供肥性能一般,通氣透水性能一般。試驗大田0~20 cm土樣,有機質 6.2 g·kg-1,全氮0.05 g·kg-1,有效磷15.2 mg·kg-1,速效鉀163 mg·kg-1,pH 8.1;20~40 cm土樣的有機質5.5 g·kg-1,全氮0.05 g·kg-1,有效磷16.7 mg·kg-1,速效鉀158 mg·kg-1,pH 8.5。
供試驗作物是枇杷,品種為本地主栽品種白玉,樹齡5 a,株行距為4 m×6 m。
試驗設8個處理:T1,9—10月花前肥施菜籽餅1.5 kg·株-1+石灰,5—6月采果肥施復合肥0.5 kg·株-1;T2,9—10月花前肥施配方肥0.3 kg·株-1,2—3月保果肥施菜籽餅1.5 kg·株-1,4月壯果肥施配方肥0.3 kg·株-1,5—6月采果肥施復合肥0.5 kg·株-1;T3,9—10月花前肥施復合肥0.5 kg·株-1,2—3月保果肥施菜籽餅1.5 kg·株-1,5—6月采果肥施復合肥0.5 kg·株-1;T4,9—10月花前肥施廚余堆肥15 kg·株-1,5—6月采果肥施復合肥0.5 kg·株-1;T5,9—10月花前肥施菜籽餅1.5 kg·株-1,5—6月采果肥施復合肥0.5 kg·株-1;T6,9—10月花前肥施羊糞15 kg·株-1,5—6月采果肥施復合肥0.5 kg·株-1;T7,9—10月花前肥施廚余堆肥15 kg·株-1+石灰,5—6月采果肥施復合肥0.5 kg·株-1;T8,9—10月花前肥施商品有機肥15 kg·株-1,5—6月采果肥施復合肥0.5 kg·株-1。
每個處理隨機選取5株長勢一致、樹冠大小中等的健康成年個體樹為樣株,果實成熟期采集土壤、葉片和果實。在每個處理的5棵枇杷樹上隨機采集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果實端正、成熟度和大小基本一致的新鮮果實20~30個,采樣方位和冠層均一致,用于果實品質指標測定。
在樹冠東、南、西、北4個方向各取2片葉子,共采集葉片40~60片,葉片采集后,用質量分數0.1%洗衣粉溶液洗滌30 s,然后用自來水沖洗干凈,再用去離子水沖洗3次,放于尼龍網袋中懸掛于通風處陰干。將初步干燥的葉片/果實樣品置于烘箱中,105 ℃干燥30 min,降至75 ℃烘至恒重,研磨,過100目尼龍篩,貯于塑料瓶中用于葉片/果實礦質元素測定。在樹冠滴水線下東、南、西、北4個方向分別確定4個點,用取土器鉆取地表0~30 cm的土樣,混合,風干,研磨,過篩(100目),用于土壤pH和礦質元素含量的測定。
用游標卡尺(精度0.05 mm)測定鮮果果實橫徑和縱徑,用電子分析天平測定單果質量;用電子分析天平稱量種子、果皮和果肉的質量,并用游標卡尺測定果肉厚度,計算可食率;滴定法測量果肉中可滴定酸含量。
植株的氮、磷、鉀含量按《土壤農化分析》測定。植物樣進行前期處理,制成烘干樣。稱完干重后,經粉碎研磨進行氮、磷、鉀含量的測定。先用濃H2SO4-H2O2進行消煮,磷采用釩鉬酸比色法測定,氮采用連續流動分析儀測定,鉀采用火焰光度法測定。各指標測定均重復3次,結果取平均值。
采用Excel 2007和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使用最小顯著差異法進行多重比較。
圖1所示,T2處理同T3、T7處理相比,枇杷產量存在顯著差異,T4處理同T5、T1、T6、T2、T8處理的枇杷產量沒有顯著性差異。所有處理中T2處理的枇杷產量最高,達2 304 kg·hm-2,T7處理的產量最低,為1 755 kg·hm-2。T4處理的產量為2 169 kg·hm-2,僅次于T2處理,有良好的增產效果。

柱間無相同小寫字母表示組間差異顯著(P<0.05),(圖2~9同)。
圖2所示,T1處理枇杷橫徑顯著高于T7、T8處理,T4處理同T8處理相比差異顯著,而與T1、T2、T3、T5、T6、T7處理差異不顯著。其中橫徑最大的是T1處理,為41.5 mm,最小的是T8處理,為37.3 mm,T4處理的橫徑為39.8 mm。

圖2 不同施肥處理對枇杷橫徑的影響
圖3所示,T4處理的枇杷縱徑顯著低于T5、T1處理,略低于T8處理,顯著高于T2、T3、T7處理。其中縱徑最大的是T5處理,為35.9 mm,最小的是T3處理,為33.9 mm,T4縱徑為35.3 mm。T4處理的枇杷果形大小在各處理中處于中等水平。

圖3 不同施肥處理對枇杷縱徑的影響
圖4所示,T1處理與T7處理的枇杷單果重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他各處理間均無顯著性差異。其中T1單果重最大,為38.62 g,而T7最小,為33.39 g,T4的單果重為34.16 g。

圖4 不同施肥處理對枇杷單果重的影響
圖5所示,T4處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顯著高于T1、T2、T3和T6處理,與T5、T7、T8處理差異不顯著。T4、T7處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較高,其中T4為14.98%,而T2處理的含量最低,為12.86%,兩者相差2.12百分點,可見廚余堆肥能顯著提高枇杷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

圖5 不同施肥處理對枇杷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響
圖6所示,T4處理的枇杷可食率顯著高于T1、T2、T3、T5、T6、T7處理,略高于T8處理,除T4處理外,其他各處理間的可食率無顯著性差異。其中,T4處理的可食率最高,為76%,最低的是T3處理,為71%。可見廚余堆肥處理可顯著提高枇杷的可食率,提升商品價值。

圖6 不同施肥處理對枇杷可食率的影響
圖7所示,T4處理同T2、T3、T5、T6、T7、T8處理葉片的氮含量無顯著性差異,T4處理的葉片氮含量顯著高于T1處理。其中,葉片氮含量最高的是T6處理,為1.61%,最低的是T1處理,為1.31%。

圖7 不同施肥處理對枇杷葉片氮含量的影響
圖8所示,T4處理葉片的磷含量顯著高于T3、T5、T6、T7、T8處理,與T1、T2處理無顯著性差異。葉片磷含量最高的是T4處理,為0.41%;含量最低的是T7處理,為0.27%。可見廚余堆肥處理較多的磷元素被轉移。

圖8 不同施肥處理對枇杷葉片磷含量的影響
圖9所示,T4處理中葉片鉀含量顯著高于T6、T7處理,與T1、T2、T3、T5、T8處理無顯著性差異。其中葉片鉀含量最高的是T3處理,為1.42%,最低的是T6處理,為1.18%,T4處理的葉片鉀含量為1.27%。

圖9 不同施肥處理對枇杷葉片鉀含量的影響
表1所示,T4處理的土壤有機質含量顯著高于其他各處理,為11.53 g·kg-1,T5處理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僅次于T4處理。T2處理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最低,為6.38 g·kg-1,可見T4處理可以顯著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性質。T4處理的土壤水解氮含量顯著高于T1處理,而與其他處理沒有顯著性差異。T4處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顯著低于T5、T7處理,與其他處理無顯著性差異,可能是T4處理的部分磷元素被植株轉移。T4處理的土壤速效鉀含量與T3處理無顯著性差異,但顯著低于其他處理,土壤速效鉀含量最高的是T6處理,為272.04 mg·kg-1,含量最低的是T4處理,為153.57 mg·kg-1。

表1 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
表2所示,8個處理土樣重金屬元素均未超標。8個處理的As含量均在GB 15618—2008(≤20 mg·kg-1)范圍內,其中T6中的As含量顯著高于其他處理,為15.64 mg·kg-1,T1、T2處理的土壤未檢出As。8個處理土壤的Cr含量均在GB 15618—2008范圍內(≤250 mg·kg-1),其中T2處理顯著高于其他處理,為156.03 mg·kg-1。

表2 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重金屬含量的影響
廚余堆肥富含有機質和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元素,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產量[9]。本試驗研究結果也印證了這一點,廚余堆肥第一年的施用對枇杷的品質及增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施用廚余堆肥的處理枇杷橫徑顯著高于商品有機肥處理,與普通農戶常用的肥料相比,施用廚余堆肥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食率方面呈顯著優勢,施用廚余堆肥的枇杷可溶性固形物、可食率分別為14.98%和76%。施用廚余堆肥的枇杷產量為2 169 kg·hm-2,僅次于配方肥處理。可見廚余堆肥對枇杷產量有較好的提高效果,且對枇杷的品質有大幅提升。
試驗研究表明,廚余堆肥處理的枇杷葉片中氮、磷、鉀含量分別為1.49%、0.41%、1.27%,對肥料中的養分均有不同程度的轉移。廚余堆肥處理對葉片中磷元素的轉移影響最為顯著,為0.41%,均高于其他處理。
城市生活垃圾中常含有一定的重金屬,施入土壤有可能造成土壤的重金屬污染,因此,重金屬含量是廚余堆肥應用的主要考慮因子之一。本試驗研究表明,在土壤重金屬檢測中,8個處理的As、Cr、Hg、Pb、Cd含量均未超GB 15618—2008規定,這與曹長明等[10]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土壤有機質含量是衡量果園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11],在本試驗中,廚余堆肥處理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顯著高于其他處理,為11.53 g·kg-1,且廚余堆肥處理土壤的水解氮含量也處于較高水平,為96.75 mg·kg-1,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同其他處理相比相對較低。可見,廚余堆肥能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的養分含量,同時在施用廚余堆肥時可考慮增加磷、鉀肥的配合施用。
本試驗表明,與其他施肥處理相比,施用廚余堆肥可以顯著提高枇杷的生物學性狀與產量,改善果實品質,提高土壤肥力,且能有效利用廢棄資源,降低生產成本。在今后的枇杷生產中,采用廚余堆肥替代部分化肥或有機肥,可提高資源再利用與轉化率,有良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