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煦

在江蘇省張家港市暨陽湖大道南側,一處格調清新、高雅別致的建筑映入眼簾,這里是新建的城南小學。該學校是市教育局直屬學校,總建筑面積20200平方米,建設了創客智造空間、天文探究館、無人機體驗館、綠植研究館等22個課程專用場館,將通過探究式、實踐性學習,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提升。
五年來,張家港市新建改擴建學校57所,推進教育資源配置水平不斷優化,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達標率在蘇州各縣區中率先實現100%。
教育“優質均衡”不僅體現在硬件設施建設上,也體現在師資力量等軟件配置上。近年來,張家港市瞄準“三聚兩先一名市”的教育發展總目標,實施新市民子女學校“教育扶智”計劃,全市11所公辦學校和8所新市民學校簽訂幫扶合同,通過師徒結對、送教研教、網絡教研等活動實現聯動發展。
2020年12月,江蘇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公布,張家港市榜上有名,彰顯出該市教育綜合實力與現代化水平的“硬核”實力。
張家港市常住人口143.2萬,其中戶籍人口93萬。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新市民子女大量涌入張家港市,新市民學生數逐年增加,義務教育段新市民子女學生數5年來新增1.7萬余名。2020~2021學年,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131989人,其中71636個新市民子女,占比54.27%。新市民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人數為57826人,公辦吸納率達80.72%,做到了逐年提高。
近年來,張家港市在區域推進同城化教育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在張家港市公辦學校就讀的新市民子女完全享受本市戶籍學生待遇,與本地學生做到了“五個一樣”:和本地學生一樣免學雜費、課本費、講義費、信息技術費等,和本地學生一樣乘坐校車且享受財政補貼,和本地學生一樣享受“陽光午餐”補貼,和本地學生一樣享有參加各項比賽、社會實踐和評先評優等權利,和本地學生一樣根據中考成績進入相應的普通高中或職業中學就讀。
為了使更多的新市民子女能真正享受到同城化教育,張家港市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不斷健全組織領導、財政投入等保障體系,切實將學校發展與城鄉一體化、現代化建設同步推進,大力應對新市民子女逐年大幅流入的現狀,創新工作方法,不斷整合、拓展教育資源,努力提高公辦學校對新市民子女吸納能力。
張家港市根據國家、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等文件精神,制定了《張家港市教育設施專項規劃(2016~2030)》,明確了“教育資源優化提升工程”等重點及目標。2021年度,全市有21所中小學(含九年一貫制學校)在新建、改擴建中,預計投入42.88億元。建設結束后,將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擴充教育資料,緩解新市民子女入讀公辦學校的壓力。
前不久,張家港市白云學校全新打造的“百藝工坊”實踐教室正在進行教學設備的安裝調試,即將向學生們開放。“百藝工坊”內設置了陶藝、木雕、版畫等多個教學實踐區,并開發相應的特色校本課程,為孩子們打造一個動腦動手、學以致用的新空間。
白云學校是張家港市最早一批民辦新市民子女學校。近年來,學校在當地政府部門和社會力量的大力支持下,不僅新建了教學樓,還增設了3D打印、工程搭建、國學教育等多個連公辦學校都“羨慕”的特色教室。來自張家港市德積小學的支教校長張惠芬更是在白云學校扎根10年,從無到有幫助學校搭建教學體系,深入一線開展教務管理,不斷提升學校教師的業務能力和專業素養。近年來,在蘇州大市民辦教育質量調策中,白云學校始終處于領先水平。
白云學校的美麗蝶變,正是張家港近年來不斷加大投入、扶持民辦新市民子女學校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9年度,該市8所民辦新市民子女學校先后投入7795.3萬元,用以新建教學樓、添置教學儀器設備和學校文化建設,教學環境不斷優化。而出臺《扶持民辦新市民子女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啟動“教育扶智”計劃,無疑又為新市民子女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注入一針“強心劑”。
張家港市進一步提高對民辦新市民子女學校硬件建設補助、公用經費補助和支教支管的力度,設立“教育發展專項補助”“課程優勢認定”等一系列量身定制的扶持項目,為民辦新市民子女學校發展“輸血供氧”。
“讓我們學校教師享受公辦教師同等的培訓待遇,并給予每年5000~20000元的年度補助。這對于我們穩定教師、培養教師、提升質量提供了重要支撐。我們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張家港市白云學校校長方國智說。
從2012年起,張家港市啟動實施了新市民子女積分就讀公辦學校政策。多年來,張家港市共向新市民子女提供初中小學幼兒園起始年級公辦學位數超過6萬余個,實現了新市民子女的公平有序入學。
為了解決好新市民子女的入學難題,張家港市市政府出臺了兩份相關文件:《關于加快新市民同城化待遇步伐的實施意見》和《關于印發張家港市新市民積分管理辦法的通知》,明確了新市民與本市戶籍居民在子女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婦女兒童權益、住房保障、社會救助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新市民子女入學“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學校吸納為主”,新市民子女按積分入讀公辦幼兒園、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明確了入學管理的具體操作要求。圍繞這兩個文件,幾個部門大力協作,出臺配套文件和相關要求。
同時,新市民事務中心下發了三個配套文件:《新市民積分管理辦法》《新市民積分管理實施細則》和《新市民積分管理計分標準》;教育局研制了《新市民積分管理入學知識問答》,下發了《關于切實做好新市民積分管理入學宣傳引導等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