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生
2021年上半年,北京醫藥健康產業全部企業營業收入達2464.6億元,同比增長152%。北京將力爭通過3年推動,到2023年實現醫藥健康產業營業收入突破3000億元。10月13日,在第24屆北京國際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論壇開幕式上,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許強先用一組數據表明,北京醫藥健康產業實現了規模與質量雙提升。
許強表示,推動醫藥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任務。2018年以來,北京深入實施《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0年)》,瞄準問題需求,持續加大改革攻關力度,切實推動產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
近3年來,北京涌現出百濟神州、諾誠健華、加科思、華輝安健等一批高成長活力的創新藥企業,以及王曉東、謝曉亮、邵峰、劉河生、張林琦等一批全球頂尖科學家創辦的企業,引進了騰盛博藥、聯影、百放等潛力創新企業。
尤其是在抗疫科研攻關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目前,北京市疫苗和中和抗體從技術創新到研制速度均處于國際第一梯隊,兩項滅活疫苗在全球100多個國家獲批上市或緊急使用,累計向全球供應疫苗34億劑,國內第一款附條件上市疫苗和緊急使用疫苗全部來自北京;5個團隊中和抗體項目獲批臨床;10個診斷試劑和設備獲批上市,數量居全國第一,實現核酸、抗體、抗原全覆蓋。
許強介紹,2018年至今,北京新增27家醫藥上市企業,累計達到61家。創新成果不斷產出,北京獲批上市的創新藥有7個,獲批上市的AI三類醫療器械產品7個,約占全國一半,均居國內領先地位。醫藥健康產業已逐漸成為本市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堅實支撐。
瞄準產業問題需求,北京提出了一系列有效舉措。近年來,北京建立了以市經信局、市衛健委、市藥監局等19家醫藥產業密切相關的市區部門為成員單位的市醫藥健康統籌聯席會;推進落地了阿斯利康北方中心、恒瑞北方中心等42項重點項目;圍繞財政資金供給、人才落戶需求、創新產品研發推廣及醫療衛生機構建設等產業難題出臺10余項配套政策;推動水木未來結構解析、尋濟高端制劑、百放、新生巢、飛鏢加速器等高水平專業平臺及孵化器在京落地。
農業農村部近日透露,農業農村部與北京市日前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打造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將瞄準農業科技“高精尖”,集中優勢資源和要素,在戰略科技力量培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率先突破。
“十四五”時期,北京市將堅持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城鄉融合發展。
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進入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北京作為首都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率先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有基礎有條件,也有特殊標志性意義。農業農村部與北京市共同打造農業“中關村”,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業科技創新重要指示精神的實際行動,是推動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具體舉措,也是推動北京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抓手載體。農業農村部將以簽署合作協議為契機,在政策規劃、資金安排、試點示范、技術人才、改革創新等方面對北京給予傾斜,實打實支持現代種業發展高地、數字農業先行區和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區建設,助力北京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建設宜居宜業鄉村、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打造大城市鄉村全面振興的示范和樣板。
農業農村部表示,未來將在政策規劃、資金安排、試點示范、技術人才、改革創新等方面對北京給予傾斜,支持現代種業發展高地、數字農業先行區和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區建設,助力北京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建設宜居宜業鄉村、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10月9日至10日,由北京市平谷區人民政府,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首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2021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創新大會在北京金海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建設農業中關村是時代賦予平谷區新的職責和使命,中央部委、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業中關村建設,給予了充分支持。平谷農業中關村建設將圍繞現代種業、數字農業、食品營養等“高精尖”領域、“卡脖子”環節開展技術攻關,吸引重大項目和龍頭企業落地。
日前,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議事協調聯席會辦公室編制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操作指南》正式對外發布。該操作指南將為政府設立的研發機構、高等院校、醫療衛生機構成果轉化管理機構和科研人員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提供參考和指引。
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議事協調聯席會辦公室設在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為進一步加快《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以下簡稱《轉化法》)和《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等法規政策的落地,使立法工作取得的突破盡快轉變為推動成果轉化的強大動力,針對高校院所和科研人員普遍關心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儀器設備管理等方面的問題,聯席會辦公室系統梳理了國家及北京市各部門的相關政策,編制該“操作指南”。
同時,為更好地總結、固化和推廣各方面貫徹落實《轉化法》《條例》的改革經驗和實踐成果,聯席會辦公室還整理了在京研發機構、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創新型企業、專業服務機構,以及相關區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首批典型案例31個,深入總結了各機構在破解難點、堵點問題上的典型做法、取得成效及經驗啟示,部分案例為《條例》實施后的“首例”案例。在操作指南編制過程中,聯席會辦公室注重結合實際,突出問題導向。重點針對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和醫療衛生機構在開展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遇到的“不敢轉”、“不會用”“不能做”三個方面的問題,梳理散落于科技、教育、衛生、國資、財政等多個部門的多個政策文件,集中對科技成果轉化相關事項辦理流程、辦理政策依據、辦理時限、受理部門等關鍵問題進行詳細介紹。另外,還將注重結合實際。操作指南高度注重實用性,在編制過程中,多次到不同類型的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深入調研,詳細了解各單位在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實踐工作中存在的困惑和典型做法,梳理和優化相關事項辦理流程。此外,力求簡潔明了。操作指南采用圖表形式列明各事項辦理步驟,對于關鍵概念通過注釋形式加以解釋,使科技成果轉化各項流程清晰可視,方便成果轉化人員、科研人員使用。
近日,北京經開區公布了今年1-8月份經濟發展數據,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3713.4億元,同比去年增長31.9%,高技術產業產值增長超過90%,生物技術和大健康產業產值增長超過230%。北京經開區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把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兩區”建設、數字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五子”聯動體現在產業發展上,聚焦構建高精尖產業體系,發展“北京智造”結出的累累碩果,為“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漂亮開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了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北京經開區首次制定百項重點工程清單,持續加碼高質量投資,這也為投資保持合理增長打下良好基礎。數據顯示,今年1-8月份,北京經開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1.9%。
北京經開區聚焦“構建高精尖產業體系,發展‘北京智造‘北京服務,搶占未來發展新高地”這一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著力打造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汽車和新能源智能汽車、生物技術和大健康產業、機器人和智能制造、高端服務業、科文融合產業、數字經濟產業在內的“4+2+1”產業體系,力爭在北京高質量發展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區。
無論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兩區”建設、發展數字經濟,還是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都要從制度供給上發力,“五子”聯動的本質是制度創新供給的聯動,北京經開區正以政策創新為核心,落好“兩區”建設這一關鍵子,為首都“五子”聯動做出亦莊貢獻。通過集成創新、接力創新等方式,全力推動制度和政策創新,截至“兩區”建設一周年,北京經開區形成了11個具有經開區特色,創新性、可復制推廣性較強,實踐效果較好且風險可控的成熟改革創新實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