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久前,首屆國際青年人才雙百對接會(GT2HR 2021)在北京舉行。
活動由北京海外學人中心、北京市青年聯合會、北京外企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等在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市外辦、市科委、市教委、團市委等指導下聯合發起,旨在打造全球優秀國際青年和優秀外籍畢業生對接平臺,加快集聚一批具有較強科研能力和專業知識,能夠對接國際高端資源,提升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兩區”建設國際化水平的外籍青年人才。
2021年,該平臺以“在京百企,百日在線”的形式,服務于優秀國際青年人才引、聘、留、用,并就工作許可、創新創業、在京融入等方面提供便捷化服務。
活動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北京舉行,各有關單位和機構負責人出席,并共同拉開首屆國際青年人才雙百對接會序幕。北京海外學人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虎翼雄,北京市青聯副秘書長崔競,中國歐盟商會高級商務經理米福,FESCO副總經理邢穎等分別致辭,并就國際人才鏈接、中外青年交流、北京營商及生活環境改善、外企及外籍人才服務等進行分享。
啟動會上,中科院納米所、北京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小米集團相關負責人、留學生代表與中國國際電視臺外籍主持人莫言展開對話,就國際人才在京工作、生活、學習等多個話題展開討論。40余家用人單位、高校留學生部門、境外科技社團等代表和百余名外籍青年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
據了解,此次活動歷時3個月,至2021年12月結束。期間,主辦方開展線上線下啟動、網上平臺對接、線下交流等內容。包括中科院納米所、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小米、字節跳動等在內的33家在京知名科研機構、高校、醫院、科技企業等已在該平臺上發布了200個崗位,面向全球國際人才開放。
北京是一座歷史名城,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同時,也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
北京海外學人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虎翼雄強調,《2020北京市外資發展報告》顯示,北京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2.5萬家,占全國比重約14%,位居全國第一。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商業環境的新變化。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北京創業。這里有完善的產業供應鏈和廣闊的市場,尤其是隨著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服務業開放示范區的發展,制造業日益自動化,服務業也創造了越來越多的就業機會,對國際人才的需求增加。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促使他們雇用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出的薪酬和福利很有吸引力。除此之外,北京是一個多元文化并存的城市,很適合外國人生活。”中國歐盟商會高級商務經理米福說。
為了更好地發揮在中國服務業開放中的引領作用,北京推動建造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加大先行先試力度,探索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設立以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為主要特征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高水平開放平臺,帶動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
北京張開雙臂歡迎全球人才。目前,北京正在開展國際高水平自由貿易協定規則對接先行先試,對高層次外籍專業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北京海外學人中心作為北京市海外人才及外籍人才引進的重要窗口和主要渠道,核心任務是為來京工作的海外人才提供高質量的政務服務、生活服務和事業發展服務,讓海外人才“來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動”,打造“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生態。
虎翼雄指出,“為了吸引更多優秀的國際人才來北京,北京海外學人中心向外籍人才推出了一系列便捷政策,包括辦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證時享受綠通、優秀外籍青年人才減免兩年相關工作經驗、有資格申報外籍高層次人才商業醫療險補助和外籍高層次人才資助計劃,并參加北京海外學人中心和北京市青年聯合會舉辦的相關活動等。”
截至目前,已經有三十余家在京知名科研機構、高校、醫院、科技企業等在人才對接平臺上發布了200個崗位,面向全球國際人才開放。
以中科院納米所為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如何解決全球能源問題?我們未來的能源在哪里?怎么解決我們可能面臨的困難?在這一連串問題下,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給出了新的探索路徑。
這是一所由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共建的新型科研單位,聚焦納米領域的核心問題和發展方向,以納米能源與納米系統核心技術為研發目標,在壓電電子學、壓電光電子學及納米發電機等相關領域開展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
利用納米能源技術,把人類微小的活動有效地變為電力,將人類環境中的廢能變成有效的能,是納米能源所創始所長兼首席科學家王中林院士的科研理想。這位享譽海內外的科學家發明了壓電納米發電機和摩擦納米發電機,是國際公認的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的領軍型科學家,納米能源研究領域的奠基人。
自成立至今,納米能源所在王中林院士的帶領下,不斷加強和改進科研工作,鼓勵科研人才深懷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與此同時,所里的青年科學家們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為國盡責,為世界人民謀福利。
孫其君早年在韓國成均館大學先進納米技術研究院擔任研究教授,2016年加入納米能源所,研究新型納米材料,對人機交互、智能傳感、人體健康監測和人工智能等領域做拓展應用研究,如今已成為功能柔性電子實驗室首席研究員。
在首屆國際青年人才雙百對接會上,孫其君談到,“我們在世界各地招募優秀活躍的科研人員,包括在新型功能納米材料、微納米器件系統、納米制造、柔性電子、人機界面等方面有豐富經驗的人士。同時,我們也招聘教員、博士后、研究生。所里有足夠的崗位、資金和實驗室空間來支持科研創新,包括5年啟動資金、有競爭力的工資和其他福利。”
目前,納米能源所有20多個獨立的研究小組,專注于納米發電機和壓電電子學領域的科學研究,以自驅動技術在傳感網絡、環境基礎設施監測、健康醫療等領域的應用為牽引,帶動相關技術的轉移轉化和產業化。自2012年成立以來,納米能源所已經發表了1000多篇高質量的科學論文,申請了300多項專利。創新技術已經在五家公司商業化,包括空氣凈化系統、基于摩擦起電的汽車尾氣凈化技術、自供電多功能穿戴設備等。
除此之外,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小米、字節跳動等也發布了國際人才崗位需求。小米集團是國內知名的以智能手機、智能硬件和IOT平臺為核心的消費電子及智能制造公司。隨著集團全球業務的發展,小米集團外籍招聘需求相比去年有了明顯提高。“2021年,外籍人才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銷售及運營等工作崗位。”小米相關負責人強調。
中國新時代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反映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追求
中國廣闊的經濟前景、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對留學生有著很強的吸引力。習近平主席強調,“我們要心系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保護環境、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消除貧困等多面共贏,增強各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國際社會要加強合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優秀人才離不開教育,好的教育直通人心。中國新時代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反映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追求。在此次人才對接活動上,多名留學生表示,會牢記習近平主席對留學生的殷切囑托,多向世界講講我們所看到的中國和首都北京,并同世界各國青年一道,攜手為促進民心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如今,在這個由北京海外學人中心、北京市青年聯合會等聯合打造的全球優秀國際青年和優秀外籍畢業生對接平臺上,已經有北京多所高校的優秀留學生們,與用人單位進行著充分的溝通與交流。
北京大學在活動上介紹了學校外國留學生在華就業與創業的基本情況,同時介紹了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進行的一項關于來華留學生留華意愿與就業意向問卷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大部分留學生畢業后想繼續留在中國發展。同時介紹企業對來華留學生的人才需求方面分布的行業,以及留學生畢業后希望工作的領域。
除此之外,北京林業大學在一項針對留學生的問卷調查中,留學生比較關注的方面包括“希望得到優質的專業教育、實習與工作機會;更好地了解中國、融入到中國學生當中”等。
一位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的留學生談到,“留學是我人生中最激動人心的經歷,我在老師和同學的帶動下,參與科研和社會活動,學習如何攜手合作為人類最高的利益服務;我對中國人的奉獻精神和高質量的工作感到驚訝。在北京,我實現了我的夢想。”
為了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中國智慧的海外學生,學校做了多種教育嘗試,包括文化融合、考察實踐等。“例如,塞罕壩曾經是一個沙漠遍布的地方,經過三代人不懈努力,現在已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之一。我們帶學生去那里,讓他們去觀察、感受和學習。不僅讓他們學習技術,還讓他們更好地理解自身肩負的職業使命。”北京林業大學相關負責人強調。
據了解,這個全球優秀國際青年和優秀外籍畢業生的平臺將在年內陸續發布“百企”國際崗位,并重點面向“兩區”科技創新、高端產業、國際商務服務等領域的用人主體和國際人才,提供專業化、個性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