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起,國內力推“獨角獸”企業的同時,對另一類被稱之為“小巨人”的企業,其實也在積極輔導之中。
兩類企業發展至今,情況如何?
從規模角度,先看“獨角獸”。根據長城戰略咨詢發布的《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1》顯示,去年中國的“獨角獸”企業數量達251家,總估值超萬億美元。
再看“小巨人”。根據工信部曾在2018年時期的計劃,要利用三年時間(2018?2020年),培育600家左右的“專、精、特、新”的“小巨人”企業,以促進中國企業在創新能力、國際市場開拓、經營管理水平、智能轉型等方面的提升、發展。
結果遠超預期。今年9月7日,工信部表示,目前在市場上已經培育了三批共計4762家“小巨人”企業。
受成績鼓舞,工信部進一步推出了“百十萬千”梯度培育的體系計劃:力爭到2025年,通過中小企業“雙創”帶動孵化100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10萬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00家“小巨人”企業,100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
從2018年設定的3年600家“小巨人”規模計劃,再到2021年設定的5年10000家“小巨人”規模計劃(含1000家單項冠軍),意味著增量比達到17.33%。有沒有可能實現這一目標?
機會不僅存在,而且可能會再一次的規?;?。截至今年7月底,我國市場主體總量從2012年5500萬戶增長到1.46億戶,增長了近1.6倍,年均凈增長超過1000萬戶;其中企業從1300多萬戶增長到4600萬戶,個體工商戶從4000萬戶增加到9800萬戶;市場主體活躍度總體穩定在70%左右。這意味著,完成“百十萬千”的計劃,具足夠的市場供給基礎。
根據兩類企業不同的發展現實和趨勢,很顯然,創新企業要成為“獨角獸”還具有難度,但是先發展為“小巨人”相對比較容易一些,這也是當下“小巨人”的總體發展速度超過“獨角獸”的原因。
請注意,“小巨人”的特征在于特殊的四個關鍵字:“專、精、特、新”。這和赫爾曼·西蒙(Hermann?Simon)提出的隱形冠軍企業(The?hidden?champion)的特征有高度相似。
按照西蒙的理論,隱形冠軍企業存在五個成功之道:目標明確、專注偏執、掌握客戶、另辟蹊徑、與狼共舞。要提醒的是,當前很多企業正在申報“小巨人”資格,以獲得資金和優惠。但是,如果一個企業真正具有類似隱形冠軍企業的五個能力,就應該依靠自己的能力,獲得市場地位。
隱形冠軍企業的五個成功之道,不僅包含了“專、精、特、新”的技術特征,更是要求“小巨人”具有亮肌肉的能力——以“與狼共舞”為例,要求“小巨人”企業應該更多地選擇和頂尖企業在共同的市場內,通過技術、創新、市場、成本、客戶、服務等要素的競爭,在至少保證一個領域內,取得超越優勢。